經典就是教育本身
[Abstract]:Throughout the past and present,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concepts, people in all ages and present have a consensus on the adult essentials of education, which is the same as parents and parents attach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in the past and pres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education lies in whether it is ideologically stated and fulfilled in practice. It is obvious that modern education has not done this. Its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practice are out of touch with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so that an educated person is not only a educated person but also a well-educated person.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G4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高華;;教育與人的養(yǎng)成——從圓球人說起[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旭陽;許遠理;;心理學中的物性淺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2 曾裕華;;論古希臘哲學研究方向的轉變[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3 龍明慧;;翻譯的形而上——論“忠實”之于翻譯的本體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李孟國;;海德格爾的“倫理”論題與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王穎斌;;海德格爾的“無”所隱含的多重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倪梁康;;現象學的方法特征——關于現象學與人類學、心理學之間關系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任軍;;胡塞爾現象學與自然主義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徐朝友;;斯坦納譯學的海德格爾淵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陳海燕;;謝林與海德格爾藝術觀念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曾云;;源初境域和意義顯示——海德格爾早期對“世界”的解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長娟;社會性別視角下鄉(xiāng)村女教師生涯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孫經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7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春花;論信仰對于社會秩序的價值[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高連福;孔子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及其會通[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生偉;競技籃球運動表演藝術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姚洪陽;試論人機關系的歷史發(fā)展及其文化考量[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羅丹;“人肉搜索”的倫理學考察[D];湘潭大學;2010年
4 魏奇;淺析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當代中國教育[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5 李素妹;我國大學人文精神建設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途徑[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程曉;論詹姆遜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詮釋學[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內涵及關系[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何長江;中國當代室內設計中對傳統(tǒng)空間倫理的繼承[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9 周潔;主體間性視角下翻譯本體論之重構[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10 孫琳;現代都市人生活狀態(tài)的美學反思[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喜轉;當前我國未成年人教育問題淺析[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1期
2 束惠萍;;蘇錫常地區(qū)居民的教育觀初探[J];現代企業(yè)教育;2007年20期
3 胡樂樂;;現代教育問題的后現代考問——讀《教育為何是無用的》[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12期
4 楊鑫輝;現代教育的三大基本觀念[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5 王可喜;師專教育教學改革思考[J];咸寧師專學報;2000年05期
6 任玉林;推廣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觀念、方式、手段的轉變[J];寧夏教育;2004年Z1期
7 士心;;再多些這樣的縣[J];湖南教育;1986年11期
8 葛炳芳!314500·浙江桐鄉(xiāng);中學英語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與思考[J];外語電化教學;1999年03期
9 武會艷;;教師的思想 教育的源泉[J];新課程(教研);2011年08期
10 未奇;;余也魯的現代教育新秩序觀[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秦杉皓;;開放教育在現代教育環(huán)境中的發(fā)展[A];跨世紀園丁工程論叢[C];2000年
2 孫哲;;當教學遇上信息技術[A];中國教育技術協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朱鵬;;澳門現代教育發(fā)展三十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4 安玲玲;寇祥明;;貼心·愛心[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山東卷)[C];2010年
5 劉英學;;安全工程專業(y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與實踐[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6 桑新民;;現代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A];中國電化教育協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鐘若娥;;家庭教育——現代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徐以驊;;卜舫濟自述[A];近代中國(第六輯)[C];1996年
9 ;后記[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五——現代教育新論[C];2002年
10 王昶;;基于理性的自由表現——青島嶗山職教中心設計理念[A];山東建筑學會成立50周年優(yōu)秀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曉君;現代教育的悲哀[N];保定日報;2005年
2 羊中興;小學而大遺的現代教育[N];人民政協報;2003年
3 姜義華(復旦大學教授);建成現代教育中心強化服務水平[N];聯合時報;2005年
4 張童;將現代教育進行到底[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0年
5 潘鴻彬 記者 夏澤平;注重現代教育 提高辦學質量[N];安徽經濟報;2010年
6 顧今;現代教育的使命:培養(yǎng)現代人格[N];天津教育報;2010年
7 謝泳;大學的自由[N];社會科學報;2003年
8 湖北省巴東縣第三高級中學 譚德江;信息技術對現代教育的影響[N];學知報;2011年
9 別志雷;“教師難忍奇思怪想”揭開了什么謎底[N];河北日報;2010年
10 記者 王更;市委老干部局拓展老年現代教育[N];石家莊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遠峰;尋求意義:現代教育之轉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楊一鳴;教育與時間[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方建鋒;論現代教育中的實質非理性現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高小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滲透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5 周曉紅;教育代價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日飛;教育與兒童的自然發(fā)展[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謝延龍;在通往語言途中的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季春梅;輾轉的教育[D];南京大學;2012年
9 孔夏萌;高校職業(yè)生涯教育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10 朱纓;學術規(guī)范教育及其制度安排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玉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觀念的變遷[D];聊城大學;2010年
2 陳翠榮;批判與重構——后現代主義視野中的教育觀念解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3 賀雙艷;論中國人的現代化與現代教育的發(fā)展[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蔡志榮;惲代英現代教育改造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唐超;關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問題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鄭煒君;批判理論觀照下的現代教育[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治;論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有機結合[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強;論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的專業(yè)性[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9 謝錦霞;現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朱濤;教育凝聚力提升的實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4356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43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