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型課堂文化的建構
本文關鍵詞:對話型課堂文化的建構
【摘要】:"對話"理論蘊藏著豐富的價值和意義,為課堂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對話型課堂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建構對話型課堂文化?本文將作闡述。
【作者單位】: 重慶文理學院;
【關鍵詞】: 對話 文化 課堂文化
【分類號】:G424.21
【正文快照】: 1對話型課堂文化的涵義1.1對“對話”的理解1.1.1布伯的對話哲學馬丁.布伯是德國著名的宗教哲學家。他在其代表作《我與你》中指出,世界具有二重性,人生也具有二重性。人所生活的世界具有二重性:“它”之世界與“你”之世界。人生相應的具有二重性:“我-它”人生與“我-你”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黃志成,王俊;弗萊雷的“對話式教學”述評[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寧;錢永平;;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釋比”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4期
2 嚴然;吳丹;;石林彝族刺繡的社會功能與價值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3 方瀟;;法律與自然、社會:天學視野的關聯(lián)及其現(xiàn)代意蘊[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4 王莉;推己及人與角色扮演——道德意識的個體發(fā)生機制[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5 呂小琴;;進一步深化會館研究的力作——評王日根《中國會館史》[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6 蔣星梅;;侗族的農(nóng)耕祭祀與節(jié)日民俗[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13期
7 趙昀峰;;淺議歷史人類學與田野調查——從早期西方人類學起源談起[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8 黃善強;;龍歌文化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9 周洪;;廣告的非宗教性信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類學闡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汝能;;發(fā)展檢察文化促進執(zhí)法規(guī)范的思考[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2 孫彩燕;;儒家“孝悌”觀的當代反思[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六[C];2009年
3 譚曉霞;;現(xiàn)代背景下的八寶鎮(zhèn)巫術現(xiàn)狀淺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4 姚凱;;存在主義對現(xiàn)代社會個案工作的啟示[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李林;;從“它”到“我們大家”——史密斯論宗教對話的六重境界[A];國學論衡(第五輯)[C];2009年
6 陳麗琴;;西林民間藝術生態(tài)探論[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7 李運武;田小山;;對在中學化學教學活動中引入對話教學理論,,開展探究式教學的幾點思考[A];湖北省中學化學“兩學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文件和論文集[C];2007年
8 秦德君;張玲彤;;中國國民文化特性的分析模式[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9 卓高生;;現(xiàn)代社會公益精神價值的多維審視[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譚志國;;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中國飲食文化研究[A];食文化:提高企業(yè)競爭力的重要途徑——2005食文化與食品企(產(chǎn))業(yè)發(fā)展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丁鵬;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漢族移民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4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淑輝;當代中國交往理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韓振華;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何東;論自覺誤讀[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9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D];云南大學;2010年
10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高晏卿;黑龍江皮影藝術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海霞;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德育主體間矛盾的消解[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超;高校校園網(wǎng)絡文化建設[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6 張璐璐;論1919-1920年《晨報副刊》對女性問題的討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均利;清代外銷畫表現(xiàn)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09年
8 焉晶;中小學校長變革型領導行為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趙曉楠;中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10 萬覺鳴;技術創(chuàng)新中的知識產(chǎn)權文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也顯,刁培萼;課堂文化重建的研究重心:學習力生成的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01期
2 周淑君;;在閱讀教學中構建課堂文化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年12期
3 何燦華;;重構課堂文化 推進課程改革[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11期
4 袁銀宗;;課堂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成之我見[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06年12期
5 濮美琴;;新課標理論視野中的語文課堂文化[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年12期
6 尤建中;;試論物理課堂文化的生命活力[J];中學物理;2011年13期
7 劉開紅;;中美課堂文化比較[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6年02期
8 李雄德;王華;;淺析大學課堂文化建設[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36期
9 唐學忠;;高中英語課堂文化的構建[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8期
10 丁華中;;數(shù)學課堂文化建設與思考[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童莉;;基于生本對話的數(shù)學教科書設計[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司馬黎;;構建富含生命意蘊的課堂文化[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3 李衍柱;;對話:通向新世紀的橋梁[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6年年會論文集[C];1996年
4 李勤;邱建華;;人·生命·生活·生成——關于生活德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初探[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三——“陶花”綻放江南岸[C];2002年
5 吳元邁;;關于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思考[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潘竹玲;;閱讀教學有效對話的策略研究[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語文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7 藏策;;《國畫》的話語分析[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8 李林;;從“它”到“我們大家”——史密斯論宗教對話的六重境界[A];國學論衡(第五輯)[C];2009年
9 姚凱;;存在主義對現(xiàn)代社會個案工作的啟示[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張玉勤;;從狂歡節(jié)理論看城市休閑廣場的文化意義[A];城市文化與藝術審美[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理順課堂流程 建構課堂文化[N];中國教師報;2011年
2 記者 管克江、李琰;溫家寶將出席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紀念峰會[N];人民日報;2006年
3 記者 劉暢;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紀念招待會舉行[N];人民日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胡亞;實現(xiàn)互利共贏 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N];國際商報;2006年
5 記者 雷柏松;中國東盟文藝匯演在吳哥舉行[N];人民日報;2006年
6 本報評論員;攜手合作 邁向未來[N];人民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樊麗萍;中國學生能“講”,但不會“討論”[N];文匯報;2009年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攜手奮進,共創(chuàng)中國—東盟關系的美好未來[N];人民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曾星;對話十五年 累累碩果豐[N];中國國門時報;2006年
10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吳增強;課堂中的心靈交融[N];中國教育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光文;課堂文化的批判與建設[D];西南大學;2009年
2 唐炎;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社會學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3 史亞娟;文化的狂歡[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4 紀德奎;變革與重建:課堂優(yōu)質化建設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方新文;對話德育論[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鄒瓊;對話與理解[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雪;對話體語篇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本友;文本與理解—語文閱讀教學的哲學詮釋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9 劉琴;言文互動:現(xiàn)代漢語與現(xiàn)代文學的關聯(lián)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10 何宇宏;曹禺戲劇文體話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曉紅;新課改背景下農(nóng)村初中課堂文化生態(tài)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2 馮燕華;生態(tài)哲學視域下的課堂文化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戴軼;以“尊重”為價值取向的課堂文化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帆;中學數(shù)學課堂文化的建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強;中美課堂文化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娜娜;論回歸生活世界的課堂文化研究[D];西藏大學;2012年
7 許文超;e學校環(huán)境對課堂文化的影響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譚密;廣西東興市萬尾村京族中學課堂文化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9 周俊凡;基于對話視野的古代講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10 魯彬;對話是一群人的狂歡—主體間性視角下的課堂教學中的對話[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9740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97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