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研究略述
本文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研究略述
【摘要】:目前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研究相對較少,對客體的認識不統(tǒng)一,總結性的著作和文章也不多。通過圍繞國內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爭論、爭論的分析評價、基本總結三個方面進行歸納,以期把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推向深入。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關鍵詞】: 客體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分類號】:G41
【正文快照】: 主體、客體及主客體之間的辯證關系都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范疇。從哲學角度分析,主體是指有目的、有意識地從事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人;客體是主體從事認識和實踐活動時所指向的、并反過來制約主體活動的外界對象,它是在主體活動的對象性指向中獲得自身基本規(guī)定的。由于主體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萬美容;學校道德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J];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05期
2 張建橋;論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含義的科學化[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衍麗;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價值[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李楊;;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探索[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3 朱文莉;加強和改進大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10期
4 王祖紅;對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基本認識[J];長白學刊;2005年05期
5 王亞坤;;對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年02期
6 孟昭偉,黃定俐,張秀榮;關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實效性的探索[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7 王磊;;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芻議[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8 陳展;校園環(huán)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9 孫道進;“荒野”自然觀:環(huán)境倫理學的本體論癥結[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10 劉純;;論馬克思主義觀[J];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信治;提高大學課程實踐自覺性的哲學探討[D];廈門大學;2003年
2 韓志偉;實踐與辯證法——從對象性思維方式到實踐性思維方式[D];吉林大學;2004年
3 王立仁;德育價值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瑜;校園網(wǎng)絡亞傳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5 易春秋;建國十七年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6 孫亞飛;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府職能變革趨勢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7 周從標;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8 劉燁;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9 魯志國;廣義資本投入與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相關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10 李遼寧;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tài)功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春紅;現(xiàn)階段群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定位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彭興富;論高校德育環(huán)境及其優(yōu)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陳永勝;我國實現(xiàn)法治的條件研究[D];華僑大學;2002年
4 李長惠;論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開發(fā)中的作用和運行機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尼瑪次仁;在系統(tǒng)方法的指導下推進西藏高!皟烧n”教育[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張曉波;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探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7 陳正祥;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基本經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8 孫蘋;中國入世對中學德育建設的機遇、挑戰(zhàn)和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9 譚偉;網(wǎng)絡輿論及其對大學生“三觀”的影響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10 朱麗翔;主體性大學生道德素質評估之主體性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燕國材;;略論會注意[J];中學教育;2002年02期
2 馬慧芳;;論校園公益廣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經營管理者;2011年13期
3 張薇薇;王昊;朱曉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協(xié)同創(chuàng)作與內容共享的活動系統(tǒng)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年04期
4 答會明;;榜樣與榜樣教育初探[J];慶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5 揭水平;;多維標度分析及其在探索心理素質結構中的應用[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1年06期
6 燕國材;;論“人是自我教育的對象”[J];中學教育;2003年02期
7 劉偉;;論教師教學利益的維護及實現(xiàn)[J];教育探索;2011年08期
8 梅英;李紅軍;;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信息化資源閑置的理性反思[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9 陳衛(wèi)民;;現(xiàn)代遠程教育自主學習探討[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1年12期
10 孫珂;;教育問責背景下的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J];教育探索;2011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周虹;;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和主客體關系[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2 劉正立;;兒童辨別圖形的實驗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下)[C];1981年
3 李向陽;;學生自治是教育對象“客”、“主”體論的真正體現(xiàn)[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首屆第三、四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92年
4 趙友增;;大力推廣以學生為中心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學習模式[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5 文萍;李紅;;個體價值目標和環(huán)境價值特征的一致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曲殿臣;;反對“應試教育”[A];新世紀 新思考[C];1999年
7 王仁欣;;論自我意識發(fā)生和發(fā)展的若干問題——與“談談關于正確理解青年的自我意識及其發(fā)展”商榷有關問題[A];全國第五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4年
8 吳學謀;郭定和;;從泛系觀看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泛系教育學論略[A];海峽兩岸面向21世紀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9 張曉洲;鄔小龍;許婷;葉文浩;;中國文化背景不同情景下原生內隱自尊姓名效應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一東(作者單位:蘭州二十七中);教育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N];甘肅日報;2006年
2 張彥(作者單位:甘肅省財貿學校);試析教育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N];甘肅經濟日報;2006年
3 項久雨;論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特征[N];光明日報;2004年
4 顧明遠;也談“教育是什么”[N];中華讀書報;2000年
5 王艷玲;學習是三位一體的對話性實踐[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盧鴻菊 錢志富;主體與客體的對話[N];文藝報;2006年
7 李倩;淺議樹立“不教之教”的課堂教學理念[N];貴州政協(xié)報;2008年
8 張建明;新角色如何有新作為[N];文匯報;2006年
9 常啟勝(作者單位:北大附屬實驗學校);校本課程:人在哪里?[N];中國教育報;2002年
10 林吉雙;國民誠信教育體系的缺失[N];中國教育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范庭衛(wèi);教學過程理論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2 王立仁;德育價值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謝曉軍;校本課程價值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2 毛晨熙;教學主體論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3 段太勇;管理的整合職能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9年
4 方必基;大學生恐懼障礙評估及影響因素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5 李曉紅;“網(wǎng)上德育”與“網(wǎng)下德育”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吳宏超;教育腐敗的經濟學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9104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910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