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實驗建筑批評與思考
發(fā)布時間:2017-09-11 04:01
本文關鍵詞:國內實驗建筑批評與思考
更多相關文章: 新的場地 舊的理念 變形 創(chuàng)作思想 成因 發(fā)展趨勢
【摘要】: 當今的中國有著非常古老的文化和極端年輕化的社會。關于中國建筑的發(fā)展模式,歷來都是我們討論的話題。我們都希望中國在世界建筑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中國實驗建筑的發(fā)展似乎為中國建筑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在這個背景下對中國實驗建筑進行評析。 在論述中,對“實驗建筑”的定義是前提也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在中國這一語境下。本文開篇就從西方與中國藝術界中“實驗”的概念以及與西方的實驗建筑比較中,定義了本文所討論的“中國實驗建筑”。在新的場地下實踐人家舊的理念,在這種脫離的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屬于我們自己的新的東西,這種變形,即中國實驗建筑。 接著從歷史的角度,把中國實驗建筑置于我國當代實驗藝術這一大背景下,對中國的實驗建筑發(fā)展進行了深入剖析和再審視。并分析了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對我國實驗建筑的啟迪和借鑒。 第3章著重分析了中國當代主要實驗建筑師設計作品及創(chuàng)作思想。圖文并茂的介紹,從而使中國當代實驗建筑的輪廓更加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第4章從中技術支撐;計算機的影響;形式構成新探索;消費炒作、求變社會心理需求;創(chuàng)意建筑、地產(chǎn)界、城市主導性;功能異化、裝置主義這些方面對中國實驗建筑的成因進行分析。 最后,分析了中國“實驗建筑”的積極意義和消極因素,對中國“實驗建筑”進行思考及展望。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使中國實驗建筑的發(fā)展獲得更廣泛的認同和一個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中國當代實驗建筑在對自我的持續(xù)更新與消解中,不斷獲得向前發(fā)展的動力。
【關鍵詞】:新的場地 舊的理念 變形 創(chuàng)作思想 成因 發(fā)展趨勢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TU244.5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緒論13-19
- 1.1 課題的起源13
- 1.2 “實驗”、西方與中國藝術界中“實驗”的概念13-14
- 1.2.1 “實驗”概念13-14
- 1.2.2 西方藝術界中“實驗”的概念以及與“前衛(wèi)”、“先鋒”的關系14
- 1.2.3 中國藝術界中的實驗概念14
- 1.3 “中國實驗建筑”的釋義14-17
- 1.3.1 中國與西方現(xiàn)代建筑發(fā)展比較14-16
- 1.3.2 當下中國的實驗建筑16-17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17-19
- 1.4.1 研究方法17-18
- 1.4.2 研究框架18-19
- 第2章 中國實驗藝術及中國實驗建筑的發(fā)展——對“場地”的認知19-32
- 2.1 中國實驗藝術的發(fā)展19-22
- 2.1.1 70 年代:非正統(tǒng)的、非官方的藝術19-20
- 2.1.2 80 年代:“85 藝術新潮”、“集體的實驗”20-22
- 2.1.3 90 年代:“后89 藝術”、“個人的實驗”22
- 2.2 中國實驗建筑的發(fā)展22-30
- 2.2.1 50 年代—80 年代:復古折衷主義23
- 2.2.2 80 年代:理論與實踐的巨大反差23-24
- 2.2.3 90 年代:各種思潮的建筑風格不斷涌現(xiàn),中國實驗性建筑萌芽24-25
- 2.2.4 21 世紀,中國成為世界建筑的實驗場,,中國實驗建筑的發(fā)展25-30
- 2.2.4.1 現(xiàn)今境外建筑師在中國25-26
- 2.2.4.2 境外建筑師對中國現(xiàn)狀的評論26-27
- 2.2.4.3 中國的實驗建筑師在中國這一實驗場上的失語27-28
- 2.2.4.4 集群設計-中國實驗建筑師與外籍建筑師的對決28-30
- 2.3 不同的場地(new context)下的實驗建筑認知30-32
- 第3章 中國當代主要實驗建筑師設計作品及思想評析32-63
- 3.1 張永和及其非常工作室——“非!、“平!32-39
- 3.1.1 張永和及其非常工作室地位及發(fā)展狀況32-33
- 3.1.2 張永和作品解讀33-36
- 3.1.3 張永和設計思想評析36-39
- 3.2 馬清運及其馬達思班工作室——“建筑”、“城市”39-44
- 3.2.1 馬清運及其馬達思班工作室地位及發(fā)展狀況39
- 3.2.2 馬清運作品解讀39-42
- 3.2.3 馬清運設計思想評析42-44
- 3.3 王澍及其業(yè)余工作室——“業(yè)余”、“文人”44-48
- 3.3.1 王澍及其業(yè)余工作室地位及發(fā)展狀況44-45
- 3.3.2 王澍作品解讀45-47
- 3.3.3 王澍設計思想評析47-48
- 3.4 馬巖松及其MAD 工作室——“瘋狂”、“反傳統(tǒng)”48-52
- 3.4.1 馬巖松及其MAD 工作室地位及發(fā)展狀況48-49
- 3.4.2 馬巖松作品解讀49-50
- 3.4.3 馬巖松設計思想評析50-52
- 3.5 艾未未、董豫贛、張斌、朱锫作品及思想解讀52-63
- 3.5.1 艾未未——“藝術”、“建筑”52-54
- 3.5.2 董豫贛——“片斷”、“園林”54-57
- 3.5.3 張斌——“同濟”、“材料”57-59
- 3.5.4 朱锫——“裝置”、“藝術”59-63
- 第4章 中國實驗建筑成因分析63-72
- 4.1 技術支撐63-65
- 4.2 計算機的影響65-67
- 4.3 形式構成新探索67-68
- 4.4 消費炒作,求變社會心理需求68-69
- 4.5 地產(chǎn)界,創(chuàng)意建筑,城市主導性69
- 4.6 功能異化,裝置化主義69-72
- 第5章“實驗建筑”的意義、思考及展望72-79
- 5.1 西方實驗建筑發(fā)展及其影響72-74
- 5.1.1 西方實驗建筑發(fā)展72-73
- 5.1.2 從西方實驗建筑發(fā)展看中國實驗建筑73-74
- 5.2 中國“實驗建筑”的積極意義和消極因素74-77
- 5.2.1 積極意義——探索中的有益經(jīng)驗74-75
- 5.2.2 消極因素——具體作品體現(xiàn)的問題與誤區(qū)75-77
- 5.3 中國“實驗建筑”思考及展望77-79
- 結論79-81
- 參考文獻81-84
- 附錄A(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84-85
- 致謝8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夏海山,孫良;求解理想的住宅——“建筑師走廊”給出的答案[J];世界建筑;2002年08期
2 董豫贛;;稀釋中式[J];時代建筑;2006年03期
本文編號:8284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82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