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國人——香港回歸以來國民教育發(fā)展述評
本文選題:國民教育 + 身份認同; 參考:《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11期
【摘要】:由于長期的殖民歷史,香港回歸后國民教育備顯特殊和重要。在過去十余年里,香港以"我是中國人"為指向,從認知、情感和實踐三個層面,從課程、經(jīng)費、資源、研究與教師等角度制定政策,采取課程與學科教學、校內(nèi)外活動滲透、師資培養(yǎng)、發(fā)動民間組織力量等舉措,深入而廣泛地開展了國民教育,增進了香港青少年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
[Abstract]:Due to its long colonial history, Hong Kong's national education after the reunification is special and important. In the past decade or so, Hong Kong has taken "I am Chinese" as a direction. It has worked out poli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funding, resources, research and teachers, adopted curriculum and subject teaching, and infiltrated activiti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from three levels: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practical. Teacher training,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measures, in-depth and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identity of young Hong Kong students.
【作者單位】: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
【分類號】:G527
【共引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文丹;論語文課程中的生命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越 ,周德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教育方針不容篡改[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2 王桂;明治時期的學制改革[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3 趙長峰;列寧論社會主義與文化[J];東岳論叢;1980年02期
4 江隆基;邊區(qū)教育的回顧與前瞻[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5 王夢奎;賈春峰;;論防止和克服官僚主義[J];學習與探索;1980年04期
6 凌冰;;蘇聯(lián)國民教育的幾個數(shù)字[J];國際觀察;1980年04期
7 黃國華;;清末第一個以省區(qū)命名的留日學生刊物——《湖北學生界》[J];歷史教學;1980年04期
8 閻廣鈺;試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科學技術引進和教育改革[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9 黃保信;孫中山的教育思想[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5期
10 周蕖;蘇舉辦教師學術報告公開競賽[J];比較教育研究;198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慧君;;充分發(fā)揮婦女在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作用[A];婦女·環(huán)境·使命——’97婦女與環(huán)境研討會文集[C];1998年
2 張軍;程宏剛;;抗日戰(zhàn)爭時期鄂豫邊區(qū)的國民教育探析[A];湖北抗戰(zhàn)——紀念中國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5年
3 謝國雄;;淺談漢川抗日根據(jù)地的國民教育[A];鐵軍雄風——紀念新四軍建軍6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4 高丹丹;;加強師資培訓是提高幼教水平的途徑[A];邁向新世紀[C];1999年
5 李誠忠;;論心育[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6 袁立春;;黃興教育思想論綱[A];黃興研究文集[C];1994年
7 胡辛人;;關于寫作《淺論華中敵后的干部學校教育》一文的幾點體會[A];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歷史研究會第二屆年會紀念特刊[C];1985年
8 彭雪芳;;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譚少薇博士訪談[A];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lián)合會(IUAES)2000年中期會議論文集[C];2000年
9 石培基;趙生龍;;構(gòu)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地理教育體系[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10 高田幸男;;辛亥革命時期的教育與塑造“國民”[A];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通訊員 何天進;二炮依托國民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N];科技日報;2000年
2 ;羅優(yōu)秀高中生可旁聽大學課程[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3 畢德;日本經(jīng)濟發(fā)展的“助推器”[N];學習時報;2000年
4 王鋒;黨校文憑參加律師資格考試引發(fā)法律爭議[N];法制日報;2001年
5 陳洪 本報特約記者 王永清 胡訓軍;“播種機”在行動[N];解放軍報;2001年
6 陳洪 李文景 孫炳祥;高!败姶怼钡母臶N];解放軍報;2001年
7 張忠寶;警惕義務教育功能的異化[N];中國教育報;2002年
8 本報記者 張真弼;高職喜與憂[N];中國教育報;2002年
9 廣東省東莞市委書記 佟星;區(qū)域發(fā)展的關鍵是盡快形成人才優(yōu)勢[N];中國人事報;2002年
10 羅晉川 劉靜濤;院校國防教育亟待加強[N];光明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鐘振明;變動國際結(jié)構(gòu)中的國家權(quán)力主導性[D];復旦大學;2003年
2 鄧楠;全球化語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認同[D];浙江大學;2004年
3 鄭長鈴;陳e捌洹獨質(zhì)欏費芯縖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4 周保巍;走向“文明”[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素玲;女大學生與中國現(xiàn)代教育——1900-1930年代[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包燕;懸浮中的自救焦慮和艱難確認——轉(zhuǎn)型文化語境下當代中國電影場域的多重身份認同(1983-2004)[D];浙江大學;2005年
7 劉智勇;中國國家身份與外交戰(zhàn)略的選擇(1949-2004)[D];外交學院;2005年
8 李少詠;現(xiàn)代性語境中的鄉(xiāng)村政治文化言說[D];河南大學;2005年
9 李愛萍;美國“國際教育”:歷史、理論與政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丁少彥;意義的構(gòu)成:從文化學角度研究2002年美國雜志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再現(xiàn)[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夏小燕;沖突與融合——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喜福會》中的母女關系[D];暨南大學;2001年
2 施敏;東南亞華文文學與種族想象[D];暨南大學;2001年
3 張小燕;晚生代的文化身份與邊緣敘事[D];廈門大學;2001年
4 周本爽;軍事教育投資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劉超;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改造國民性思想[D];安徽大學;2002年
6 梁宏;抗戰(zhàn)時期陜甘寧邊區(qū)的教育狀況[D];四川大學;2002年
7 顏泉發(fā);分流與整合[D];暨南大學;2002年
8 楊純;抗戰(zhàn)時期國民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9 肖如平;民國時期保學在江西推行的歷史考察[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宋國愷;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社會結(jié)構(gòu)變遷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0459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2045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