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研究
本文選題:維果茨基 + 最近發(fā)展區(qū) ; 參考:《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10期
【摘要】:社會建構主義先驅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可以劃分為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和即將達到的水平。維果茨基這一"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讓學習者達到下一發(fā)展水平,教師要識別學生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設計出合理的教學任務,組織好互動,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策略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順利地到達下一發(fā)展區(qū)。
[Abstract]:According to Vygotsky, the pioneer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present level and the level to be reached. Vygotsky's theory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o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eaching. In order to enable learners to reach the next level of development, teachers should identify students' existing level of development, design reasonable teaching tasks, organize and interact well, and a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strategic awarenes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elp students to reach the next development area.
【作者單位】: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袁平;從維果茨基、費厄斯坦和布魯納的理論來看外語教師的素質(zhì)[J];龍巖師專學報;2005年01期
2 高文;維果茨基心理發(fā)展理論的方法論取向——維果茨基思想研究之一[J];全球教育展望;1999年03期
3 高文;維果茨基心理發(fā)展理論與社會建構主義[J];全球教育展望;199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亢宇坤,郭啟華;中學化學教師如何應對綜合理科的挑戰(zhàn)[J];化學教育;2003年10期
2 陳振興;論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啟示[J];甘肅高師學報;2005年03期
3 由布西;;“全納教育”視野下的“畢業(yè)設計”課程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7年04期
4 王麗春;多主體系統(tǒng)交往的建構效應[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5 袁維新;交往教學的基本原理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2年09期
6 鄭東輝;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06期
7 萬晶晶;維果茨基心理學理論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2年01期
8 齊曉棟,邵景進,陰山燕;論維果茨基對我國心理素質(zhì)教育的貢獻[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07期
9 張布和;分析維果茨基的智慧發(fā)展思想[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劉淑霞;建構主義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朱德全;問題系統(tǒng)教學設計探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文靜;基于情境認知與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陳煥章;中小學引入職業(yè)活動的探索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高文;基于問題解決的數(shù)學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麻彥坤;維果茨基對現(xiàn)代西方心理學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趙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鄭思明;青少年健康上網(wǎng)行為的結構及其影響因素[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8 鄭淮;場域視野下的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玉霞;基于網(wǎng)絡的協(xié)作式CAI設計模式[D];河北大學;2000年
2 周文;促進幼兒心理發(fā)展的教育干預實驗[D];云南師范大學;2000年
3 羅怡桂;剛體力學ICAI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吉丹如;建構主義教育觀與中學教學素質(zhì)教育[D];揚州大學;2001年
5 李冬青;試論建構主義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陽澤;團體合作認知影響學生幾何概念結構表征的實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羅歡;建構主義課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羅萬春;GX實驗教材的編寫策略探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吳江;GX實驗的32字訣教學原則探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10 程秀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肖飛;學習自主性及如何培養(yǎng)語言學習自主性[J];外語界;2002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超;付芳;;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最適”發(fā)展理論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2 徐猷;;“遺傳信息的表達”一節(jié)的教學有感[J];生物學教學;2011年08期
3 本刊編輯部;;贊科夫的發(fā)展性教學理論[J];英語新世紀;2011年02期
4 陳穎;;發(fā)展性教學的歷史回顧[J];教育教學論壇;2009年02期
5 陳穎;;發(fā)展性教學的歷史回顧[J];教育教學論壇;2009年08期
6 許文艷;竇琴;;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對多元文化教育的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11年23期
7 趙穹波;;談新課程背景下的班級管理[J];教師;2011年20期
8 張荔燕;;搭建教研平臺 促進教師成長[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1年Z1期
9 高文;;建構主義與教學設計[J];外國教育資料;1998年01期
10 李玉民;李敏;;教師成長需分層實施分類推進[J];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龔浩然;黃秀蘭;;維果茨基對年齡與教育心理學的貢獻[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2 姚平子;鄭惠英;;幼兒觀察力發(fā)展的實驗研究(二)[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3 遼寧省綏中利偉高中課題組;;高中生心理健康與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關系研究[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安方明;;贊科夫的“一般發(fā)展”理論在90年代的新發(fā)展[A];人學與現(xiàn)代化(三)——北京市人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5 張春媛;;新課改下學科教學與心育整合的探索與實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莫永華;魏文展;寇冬泉;;以人類分層傳播模式探討認知派學習理論的整合[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儀征市第二中學 王忠紅;“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5年
2 連云港市東海縣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 沈裕;運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開展教學[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3 顧泠沅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獨立學習與幫助發(fā)展的正確組合是轉型改革的關鍵[N];天津教育報;2011年
4 李廣生;從教師“最近發(fā)展區(qū)”中尋找出路[N];中國教育報;2007年
5 高翔 潘其勇;讓教育成為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的藝術[N];中國教師報;2006年
6 海門市教育局教研室 施偉;有效備課的優(yōu)化策略[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7 ;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N];中國教育報;2007年
8 濟寧一中副校長 強淑國;分層走班素質(zhì)教育的因材施教模式[N];濟寧日報;2011年
9 謝愛敏;注重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心理[N];銅川日報;2007年
10 山西省大同大學心理系 肖海雁;教師應利用好期望效應[N];中國教育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羅德紅;教育學與心理學基礎關系的探尋[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吳濤;變構學習模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曉霞;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應用與拓展[D];吉林大學;2007年
2 劉薇;發(fā)揮教師的中介作用幫助學生通過最近發(fā)展區(qū)[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曉;對一個青年地理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回眸[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陳立;皮亞杰、維果茨基對建構學習觀的貢獻[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杜社娟;從結構到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方曉;“腳手架”模型支持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郝源匯;支架式學習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8 劉慧蓉;基于網(wǎng)絡的協(xié)作學習模式在中專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9 段明希;數(shù)字化游戲學習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劉鴻雁;基于網(wǎng)絡的目標導向式案例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677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967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