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思維的前提批判與重建
本文選題:教育 切入點:公平思維 出處:《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31期
【摘要】:在教育公平思維的前提批判中,主體間性思維方式的確立是針對神靈思維和主體思維提出的。神靈思維是人類的蒙昧思維、原始思維和前現(xiàn)代思維;主體思維是現(xiàn)代思維,是對神靈思維的揚棄,人走出了自己為自己設(shè)立的牢籠,綻放出主體的偉大力量。同時也逐漸使主體陷入了自我論的邏輯,自我成為了神靈的替身,F(xiàn)代主體思維成為了人類整體發(fā)展的枷鎖,更是教育公平思維發(fā)展的桎梏。而主體間性思維是共存思維、生態(tài)思維、和諧思維、差異思維、后現(xiàn)代思維。是解決人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等牽涉人類發(fā)展生死攸關(guān)等重大問題和重大關(guān)系的價值選擇和思維路徑。從根本上、根基上轉(zhuǎn)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在的核心思想,是現(xiàn)在及未來教育公平思維重建的終極指向。
[Abstract]:In the criticism of the premise of educational fair thin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subjectivity thinking mode is aimed at the deity thinking and the subject thinking. The deity thinking is the human ignorance thought, the primitive thought and the pre-modern thought, the subject thought is the modern thought. It is the sublation of the thinking of the deity, the man has come out of the cage which he has set up for himself, and he has bloomed out the great power of the subject. At the same time, he has gradually made the subject fall into the logic of self-theory. The modern subjective thinking has become the shackles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shack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fair thinking, while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inking is coexistence thinking, ecological thinking, harmonious thinking, and difference thinking. Post-modern thinking. It is the value choice and thinking path to solve the important problems and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people and people, people and nature, etc. Fundamentally, it has changed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world outlook of human beings.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are the core ideas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man, man and nature, and are the ultimate direction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fair thinking now and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陜西榆林學院藝術(shù)系;
【基金】: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號:05K007Z) 陜西省教育廳資助項目(立項號:07JK170)。
【分類號】:G4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培;;教師生存狀態(tài)研究:走向生命關(guān)懷[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年05期
2 胡緒陽;;德性人生:教育的生命視點[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年02期
3 朱小蔓;劉貴華;;功能·環(huán)境·制度——基于生態(tài)理念的現(xiàn)代學校制度建設(shè)[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2期
4 孫天華;張濟洲;;生命意識與中國基礎(chǔ)教育改革的人性關(guān)懷[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年07期
5 祝愛武;;論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開發(fā)的應然走向[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6 易元祥;陳金江;;追問大學教學的生命意義[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年03期
7 易元祥;陳金江;;大學教學生命意義的審視與建構(gòu)[J];大學教育科學;2006年01期
8 張文斌;;素質(zhì)教育與校風建設(shè)[J];機械職業(yè)教育;2007年01期
9 馬健生,王勇;試論兒童在后現(xiàn)代視野中的消失[J];教育科學;2005年05期
10 葉飛;;淺論德育本性的迷失[J];教育科學研究;2006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王向陽;;歷史課堂開掘生命教育的實踐和研究[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2 張文斌;;素質(zhì)教育與校風建設(shè)[A];2006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國富;學習型社會建設(shè)與教育的使命[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柳士彬;遮蔽與澄明[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馬衛(wèi)平;體育與人[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胡緒陽;語文德性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熊華生;為了兒童的幸福與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吳曉義;“情境—達標”式職業(yè)能力開發(fā)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梁清;批判與揚棄:教育異化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穎;教育的人性追尋[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田良臣;語文科口語課程的多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張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曉燕;初中生命教育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偉;個體生命視角下的創(chuàng)造與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王振存;論生命教育的“類生命”走向[D];河南大學;2005年
4 萬淼;潤澤生命:生命教育視角下的現(xiàn)代教師素質(zhì)[D];河南大學;2002年
5 劉喜珍;校本課程《論語》研究開發(fā)的思考和設(shè)計[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劉軍榮;論身份平等與和諧社會[D];四川大學;2005年
7 楊世民;夸美紐斯的人性觀對當代科學學生觀建構(gòu)的啟示[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劉光明;生命論視野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資源[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吳巍瑩;走向融合[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黃長健;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自我武裝辦工廠[J];江蘇教育;1980年01期
2 ;校辦工廠為農(nóng)服務[J];江蘇教育;1980年02期
3 朱德根;淺談孔子的教育方法[J];學術(shù)論壇;1981年04期
4 ;美國的GRE考試(節(jié)錄)[J];上海教育科研;1982年07期
5 ;江陵縣積極開展電化教育[J];人民教育;1983年06期
6 ;教學出題目 科研做文章——我院科研工作簡介[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7 胡曉風;;對學校體育工作的幾點意見——在四川省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理論討論會上的講話[J];四川體育科學;1983年01期
8 本刊編輯部;;編者前言[J];外國中小學教育;1983年01期
9 陳祖德;;上海市高校攝影學會成立[J];外語電化教學;1983年01期
10 ;美國《未來學家》載文 淺談信息社會的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1984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選文;;聯(lián)合辦刊的嘗試[A];高校編輯出版文集[C];1995年
2 許書明;;教育學院學報如何為基礎(chǔ)教育服務[A];編輯工作論叢[C];1997年
3 王海蘭;;邏輯教學的新方式探討——計算機輔助教學(CAI)[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4 楊曉慧;;中學圖書館如何為素質(zhì)教育服務[A];福建省第二屆少兒圖書館與中小學圖書館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游美金;;資源共享 為素質(zhì)教育服務[A];福建省第二屆少兒圖書館與中小學圖書館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林曉艷;;少兒圖書館與社區(qū)文化建設(shè)[A];福建省第二屆少兒圖書館與中小學圖書館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耿桂靈;;加入WTO后我國護理教育的改革與應對[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8 GilbertShia;謝載緯;Debbie Shaw;Glynn Volans;;英國中草藥安全性的概況[A];第二次世界中西醫(yī)結(jié)合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9 王翠萍;付玉英;;從老年病人健康狀況特點談健康教育技巧[A];第五屆中韓護理學術(shù)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10 張影;;“加入WTO”后中國法學教育模式的選擇[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夏越 樊世剛;社區(qū)搭臺 教育唱戲[N];中國成人教育信息報;2000年
2 欣聞;新加坡開設(shè)數(shù)字化博物館[N];中國文化報;2000年
3 陳玉蓮 王晨;網(wǎng)絡(luò)教育與教育產(chǎn)業(yè)化[N];福建日報;2000年
4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博士 洪成文;教育服務學生群體[N];經(jīng)濟日報;2000年
5 ;專用服務器與服務器專用[N];中國計算機報;2000年
6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柏杰 蘇竣 何晉秋;教育開放繞不開的論爭焦點[N];科學時報;2000年
7 牛金榮;誰在引領(lǐng)培訓市場[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0年
8 王永宏;引進國際標準化管理模式 構(gòu)建現(xiàn)代化教育質(zhì)量體系[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0年
9 周冀平 馬振邦;教育連鎖在中國悄然興起[N];中國工商報;2001年
10 聞之;全民 全程 全面提高生活質(zhì)量[N];中國教育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會可;共和國教育財政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周彬;教育政策基礎(chǔ)的經(jīng)濟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翟靜麗;個人教育選擇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徐文;教育產(chǎn)權(quán)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徐冬青;市場引入條件下的政府、學校和中介組織[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于家太;中小學質(zhì)量管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趙子建;ISO9000在高等體育院校教育管理中的應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8 潘力;人力資本投資與中國高等教育投融資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6年
9 楊紅霞;營利性高等學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徐雨虹;新制度經(jīng)濟學視角下的我國學前教育投資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淑貞;澳門中小學教育多樣化的歷史分析與未來走向[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李峻峰;高等師范地理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陳偉;對中國高等教育產(chǎn)業(yè)化的探討[D];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
4 朱君義;廣州市芳村區(qū)社區(qū)教育及其管理問題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蘇立強;論入世對中國高等教育市場的挑戰(zhàn)及對策[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衷發(fā)明;ISO9000學校教育質(zhì)量管理體系認證若干問題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7 李平;當代中國留學教育的發(fā)展與政策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8 于薇薇;意大利社會合作社發(fā)展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3年
9 羅亞莉;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角色心理的社會價值[D];貴州師范大學;2003年
10 楊丹妮;教育財政:實證分析與政策建議[D];浙江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6801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680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