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本義的教育學啟示
本文關(guān)鍵詞: 格物 右文說 取象比類 分類 教育學 出處:《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以往人們對"格物"的解釋尚未達詁。從"右文說"和"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的角度審視,"格物"的本義是運用中國文化特有的取象比類的方法對事物進行分辨和分類。這種新的"格物"觀可以為教育學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論啟示。
[Abstract]:In the past, the explanation of "character and object" has not yet reached an exeg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ght text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case and object" is to distinguish and classify thing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d comparison, which is unique to Chinese culture. This new view of "case and object" can provide some basic methodological enlightenment for pedagogy research.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禮記.大學》乃“初學入德之門也”,“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其中的“格物”是儒家學說中非常重要的哲學范疇,是《大學》八目的基礎。然而在筆者開來,歷史上諸家對它的詮釋都尚未達詁。筆者今試從新的角度對“格物”作以解釋,呈現(xiàn)“格物”的本義,以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一些教育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振國;蒲松齡癡狂意象論[J];蒲松齡研究;2003年01期
2 胡萬年;王陽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與康德意志自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葉遠厚;王陽明哲學的現(xiàn)代詮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4 郭淑新;朱子、陽明圣人觀比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楊乃喬;比較視域與比較文學本體論的承諾[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張學智;中國實學的義涵及其現(xiàn)代架構(gòu)[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7 黃瑜;"和"與儒家傳統(tǒng)精神[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8 于述勝;宋明理學的"本體-工夫"之辨——兼論其教育哲學內(nèi)涵及理論深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9 梁頌成;王守仁在常德的詩歌創(chuàng)作[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10 許寧;;心的澄明與物的超越——馬一浮心物論思想述評[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戴兆國;;朱子《大學章句》與王陽明《大學古本旁釋》比較研究[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朱承;;朱熹格物學說的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陳清春;;王陽明的格物實踐及其本體論轉(zhuǎn)變[A];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卷一)[C];2004年
4 肖永明;彭愛華;;陽明心學的興起對書院講學的影響[A];浙東學術(shù)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陳銳;;浙東學派的歷史哲學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義[A];浙東學術(shù)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陳寶良;;明初心學鉤沉[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7 余懷彥;;關(guān)學與心學[A];中國寶雞張載關(guān)學與東亞文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施旭升;;陰陽與虛實:京劇藝術(shù)的辯證法[A];京劇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第二屆京劇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宏;徐復觀中國古典美學研究論評[D];山東大學;2007年
2 陳迎年;感應與心物——牟宗三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李曉春;天命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戴兆國;孟子德性倫理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郭美華;熊十力本體論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溫波;南昌市新生活運動研究(1934-1935)[D];復旦大學;2003年
7 衷海燕;儒學傳承與社會實踐[D];廈門大學;2003年
8 楊朝亮;李紱與《陸子學譜》[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邱春林;凡·高、徐渭比較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4年
10 于少海;經(jīng)濟與社會:明清贛南社會經(jīng)濟的動態(tài)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阿明;明代戶部機構(gòu)及其運作[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裴鼎鼎;王夫之意象理論探微[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張青;論湯顯祖詩歌的主情特色[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賀紅霞;王心敬哲學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5 王云;王陽明“本體——工夫”論的歷史考察[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鄭明星;劉宗周政治思想論[D];湖南大學;2002年
7 賴曉東;暮色中的喧囂與狂歡[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陳敏;“內(nèi)圣外王”:儒家人格理想的歷史演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王黨輝;本體與存在:王陽明哲學的一體兩面[D];河南大學;2003年
10 周林根;王畿、鄒守益心學思想之比較[D];河南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大明;;“格物”本義的教育學啟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4期
2 張偉;闡釋《大學》的二重向度——從朱子與陽明不同的哲學進路看《大學》[J];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04期
3 ;明德格物 立己達人[J];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4 于海量;毛澤東與中國古代知行觀[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99年03期
5 朱發(fā)建;清末國人科學觀的演化:從“格致”到“科學”的詞義考辨[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4期
6 張學智;熊十力與牟宗三關(guān)于《大學》釋義的辯爭——以《讀經(jīng)示要》為中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王雨平;;由“格物致知窮理”淺析朱子自“分殊”而“理一”[J];天府新論;2008年S2期
8 陳居淵;;凌廷堪“慎獨格物說”的禮學詮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丁江;;再談“格物”與“物格”——寫作斷想之三[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1期
10 吳建民;中國古代審美體驗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戴大明;;“格物”新釋及其教育學啟示[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應學鳳;;右文說與語音象似性[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林志漧;;《大學》“格物”讀為“觀物”說——“格物”本義鉤沈之三[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通訊員 周洪濤 趙承峰;格物而后知 本正而源流[N];農(nóng)民日報;2001年
2 楊桂才;厚德明法格物致公[N];法制日報;2002年
3 張二虎;管理要有效[N];廠長經(jīng)理日報;2001年
4 李悅;人格修養(yǎng):法治精神的道德支撐[N];人民法院報;2002年
5 黃長義;繼承經(jīng)世傳統(tǒng) 培育人文精神[N];光明日報;2002年
6 程大利;找回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精神[N];中國文化報;2000年
7 王育琨;點亮下屬照亮自己[N];中國經(jīng)營報;2001年
8 鐘政新;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 培育法學新人[N];光明日報;2002年
9 劉國斌;紅衛(wèi)煤業(yè)公司推行“陽光采購”[N];中國煤炭報;2001年
10 俞敏;《說文》的命運與讀書風氣[N];中國教育報;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盧新良;《說文解字》亦聲字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呂俐敏;《說文》亦聲字的考察[D];山西大學;2005年
3 梁學廷;右文說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4 劉依平;船山《大學》詮釋之研究[D];湘潭大學;2006年
5 鄭春明;《說文解字注》聲符示源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6 王嘯;格物致知內(nèi)涵的歷史考察[D];吉林大學;2006年
7 孫大靜;行者無疆[D];河南大學;2011年
8 史學明;論沈兼士文字訓詁學成就[D];浙江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679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467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