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閾中的教育技術: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橋梁
本文關鍵詞:全球視閾中的教育技術: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橋梁
更多相關文章: 教育技術 橋梁功能 歷史 現(xiàn)實 文化自覺意識
【摘要】:從全球視閾來關照教育技術,可以挖掘并實現(xiàn)教育技術的更多功能:不僅可以成為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橋梁,還可以承擔連接歷史與現(xiàn)實的橋梁和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這幾種橋梁的功能價值如果能夠綜合發(fā)揮,教育技術就可以開拓極其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做出更大的貢獻。本文主要闡述教育技術作為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橋梁的價值與實現(xiàn)。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G40-057
【正文快照】: 引言“學校和學校教育是以對人的文化造就,以文化傳承、創(chuàng)造為主要任務,并以文化為機制建立的文明實體,是以文化貢獻為基本使命的文明存在!盵1]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各地的信息共享和文化交流,形成了沖突與融合相伴的多元文化格局,給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半S著時代的變遷,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郭思樂;教育:從控制生命到激揚生命——論教育內(nèi)部慣習評價導致的可視性教育亞文化向教育文化的回歸[J];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2 魯潔;教育:人之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J];教育研究;1998年09期
3 周作宇;教育:文化與人的互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4 張舒予;;視覺文化研究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J];中國電化教育;2006年04期
5 舒紅躍;;技術總是物象化為人造物的技術[J];哲學研究;2006年02期
6 張汝倫;經(jīng)濟全球化和文化認同[J];哲學研究;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守花;學生主體及其發(fā)展探析[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2 趙含韞;社會互動視野中的新型師生關系[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劉鐵,劉清華;樹立走入21世紀的高等教育質(zhì)量觀[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4 汪才明;論道德需要與道德教育[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5 程從柱,包詩忠;學生參與管理的主體性教育意義[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6 葛賢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評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于忠輝;論教育生態(tài)平衡與素質(zhì)教育[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8 李紅英;三種主流課程觀的演進及其啟示[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3期
9 朱麗;生活與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10 鄭富興;德育情境的建構──美國20世紀90年代中小學校的品格教育實踐[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馬俊;;核心家庭成員良性互動研究[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民族、區(qū)域、社會發(fā)展研討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張光國;張善繼;;構建學校素質(zhì)教育機制實驗研究[A];新世紀優(yōu)秀學術成果評選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長吉;教學價值觀念透視與反省[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2 郝志軍;教學理論的實踐品格[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張希希;論有效的課堂交往[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5 唐德海;大學課程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6 靖國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7 岳龍;現(xiàn)代性境域中的傳統(tǒng)[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么加利;走向復雜:教育視角的轉(zhuǎn)換[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10 劉承波;信息時代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變革及其運行機制[D];廈門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偉芬;論大學生的閑暇教育[D];湖南大學;2006年
2 張學義;大學生休閑生活方式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3 阮紅芳;批判反思型校長培訓課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侯明志;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主體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楊光海;大眾文化的批判與重構:當代中國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6 張志順;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價值沖突與我國文化建設的價值導向[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漠琳;西方“和諧發(fā)展”教育思想的歷史嬗變及其對我國素質(zhì)教育的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8 夏歷;“五四”時期兒童文學的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9 朱志光;民辦教育觀念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10 馮立明;自組織理論對創(chuàng)造教學的影響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郭思樂;課程本體:從符號研究回歸符號實踐[J];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藍塞;;教育技術西部論壇暨東、西部教育技術院長/系主任研討會9月舉行[J];遠程教育雜志;2011年04期
2 林格;;教育在教育之外[J];教育;2011年21期
3 孫靜;;教育技術之我見[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25期
4 蘇顯;陳捷;張帆;;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高職實踐教學體系中作用的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1年07期
5 尚磊;;教育技術在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教育中的應用[J];才智;2011年19期
6 程鳳敏;劉清利;;試論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幾點認識[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年20期
7 畢忠宜;;加拿大教育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年04期
8 馬金鳳;馬德俊;;對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研究的若干思考[J];大眾科技;2011年06期
9 周靜思;黃敏;;教育技術學視野下的績效技術應用探析[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10 張純;;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J];信息系統(tǒng)工程;201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宏圖;;關于教育技術的哲學思考[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2 張宏圖;;關于教育技術的哲學思考[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謝百治;;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fā)展研究的基礎與起步——評中國電教協(xié)會2002年年會獲獎論文及教學設計方案[A];中國電化教育協(xié)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高校論文優(yōu)秀獎名單[A];中國電化教育協(xié)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5 ;《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fā)展研究》實施方案[A];中國電化教育協(xié)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黎加厚;;教育技術如何迎接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為了我們民族的囑托[A];中國電化教育協(xié)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郭華;劉迎春;;中美教育技術標準(規(guī)范)初探[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黃碩;項國雄;;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中國電化教育》2001—2007年發(fā)文統(tǒng)計分析[A];信息技術環(huán)境構建與教學應用[C];2009年
9 張一春;張琳;;面向信息化教育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研究[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10 王俊萍;邊琦;李龍;;制定學生教育技術標準的理念淺析[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榮懷 曾蘭芳 余冠仕;教育技術大檢閱(下)[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黃榮懷 曾蘭芳 余冠仕;教育技術大檢閱(中)[N];中國教育報;2001年
3 本報記者 馬朝宏;教育技術是承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向前飛奔的一條鐵軌[N];中國教師報;2009年
4 黃榮懷 曾蘭芳 余冠仕;教育技術大檢閱(下)[N];中國教育報;2001年
5 黃榮懷 曾蘭芳 余冠仕;教育技術大檢閱(上)[N];中國教育報;2001年
6 李懷龍;什么是教育技術[N];中國教育報;2004年
7 王德權;教育技術變革與教師素質(zhì)的轉(zhuǎn)變[N];貴州政協(xié)報;2001年
8 本報記者 余冠仕;教育技術,,興奮點在哪里?[N];中國教育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余冠仕;教育技術:在信息化進程中尋求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4年
10 王愛勝;追尋曾經(jīng)的足跡 向著未來進發(fā)[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可云;教育技術實驗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郝兆杰;以人為本的教育技術價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3 聶竹明;從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4 左明章;論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伍正翔;批判與超越[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張立新;美國教育技術發(fā)展史研究[D];河北大學;2002年
7 張學波;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課程發(fā)展取向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梁林梅;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績效技術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建珍;西部多元文化地域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肖玉敏;校長的技術領導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濤;項目管理在我國教育技術領域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劉爽;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課程體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曉娟;生命哲學視野中的教育技術[D];吉林大學;2009年
4 魏丹丹;教育技術資源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申恩林;教育技術對中小學教學改革支持的實踐探索[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6 陳燕;網(wǎng)絡教學在教師繼續(xù)教育中的應用——教育技術網(wǎng)站的建設[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7 馬青;信息化教學支持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胡海燕;基于就業(yè)能力調(diào)查的教育技術專業(yè)課程設置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徐春華;量規(guī)在教學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楊登峰;中國電化教育早期歷史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1802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180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