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中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反思與展望
本文關鍵詞:課程改革中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反思與展望
【摘要】:我國家校合作問題研究由來已久,但是時至今日仍無突破性進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家校合作教育模式?jīng)]有根本性的改進。要改變傳統(tǒng)教育滯后于信息發(fā)展變化的現(xiàn)狀,就必須充分利用家庭、學校、社會的力量,建立一個高速、高效的信息溝通模式。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
【關鍵詞】: 課程改革 家校合作 反思 展望
【分類號】:G423.07
【正文快照】: 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使得信息的獲取相當便捷,這給課程改革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時也提出了新的問題。青少年獲得信息的渠道由單一的學校擴展到多方面,課程改革不僅僅要重視課堂中的信息傳播,更要關心學生在課堂外所接受的信息。在這個信息多元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擔負起青少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徐明峽,吳建成;影響現(xiàn)代家校合作制度建構(gòu)的環(huán)境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4年35期
2 郝若平,崔士軍,孟慶茂;論家校教育“雙通道”思想與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08期
3 楊天平;美國:規(guī)范和引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J];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09期
4 朱紅;新時期家校合作教育芻議[J];教育探索;2005年03期
5 李飛;張桂春;;中美兩國家校合作機制差異之比較[J];教育探索;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庭;;家校合作的阻滯因素及消解途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蘇志強;;職業(yè)學校班主任與家長合作的對策研究[J];才智;2011年04期
3 李菲;李會云;;鄉(xiāng)村中小學管理效能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1期
4 龐冬越;;完善現(xiàn)行中學德育管理體制的思考[J];大學時代;2006年08期
5 王世忠;關于實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的幾點認識[J];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12期
6 席長專;;教師量化考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高師學報;2008年05期
7 薛國鳳;劉衛(wèi)萍;;中英美家校合作狀況的比較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8 焦劍;;淺談農(nóng)村小學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J];華章;2011年32期
9 袁慶霞;;我國小學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及應對策略[J];華章;2011年33期
10 劉正正;;我國學校實施“家長義工”制的可行性論證及建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趙海濤;基于問題的校長培訓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潘虹;傳播學視野下中小學學校品牌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3 田若飛;社會控制論視角下的教育與幸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楊錦興;改善農(nóng)村中小學校長領導效能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黃立新;技術(shù)支持的協(xié)同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劉忠政;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績效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瑩;對朝陽市四所市直高中家校合作現(xiàn)狀及對策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陸春曄;影響小學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及應對策略[D];蘇州大學;2010年
3 周曉蕓;家校合作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 陳建波;中等職業(yè)學校引入ISO9000族質(zhì)量管理體系的理論研究與實踐[D];蘇州大學;2010年
5 金峗;國際學校的發(fā)展及其對國內(nèi)學校的影響與啟示[D];蘇州大學;2010年
6 武艷霞;有效提升中小學校長領導力的培訓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毛志秀;山東省初中名校長特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段紹洋;美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及其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建功;聾校家校合作現(xiàn)狀及對策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武艷;徐州柳琴戲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白芬;;在愛你的日子里——對音樂課程改革的幾點反思[J];新課程(下);2011年04期
2 傅克昌,顧鑫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數(shù)學微格教學[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10期
3 朱燕舞;;去“浮華”求“真淳”——對新課程實踐中某些教學行為的反思[J];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21期
4 楊曉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歷程、反思與前瞻[J];江蘇教育;2011年05期
5 嚴蘇鳳;;課程改革中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思索[J];價值工程;2011年32期
6 何金強;;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培訓的困惑與反思[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吳鳳蘭;;反思農(nóng)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文教資料;2008年07期
8 溫欣榮,薛國鳳;課程改革背景下基礎教育問題的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08期
9 郭麗麗;;澳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特點及反思[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易森林,歐陽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問題反思[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5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義軍;梁映;;高職空調(diào)工程技術(shù)應用實務課程改革與實踐[A];制冷空調(diào)學科發(fā)展與教學研究——第六屆全國高等院校制冷空調(diào)學科發(fā)展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林李云;;課程改革下的中學化學教學[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4年
3 吳慧媛;;《機械制造技術(shù)》課程改革與實踐[A];2005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05年
4 孟雪征;曹相生;;給水排水工程“水工藝設備基礎”課程改革[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5 趙金平;;關于高中階段開發(fā)校本課程的思考[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6 鄧暉;郭祥瑞;;土木工程專業(yè)《測量學》課程改革探討[A];廣東省測繪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學術(shù)交流論文集[C];2005年
7 賀玲芳;;電子技術(shù)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初探[A];第五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1)[C];2008年
8 董節(jié)英;;建國初期高等學校的課程改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孟黎清;;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材料力學課程改革中的主動性[A];世紀之交的力學教學——教學經(jīng)驗與教學改革交流會論文集[C];2000年
10 張義忠;張克猛;范曉軍;;當前理論力學課程改革中的幾個問題與對策[A];世紀之交的力學教學——教學經(jīng)驗與教學改革交流會論文集[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城區(qū)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長子門小學校長 李全昌;關于課程改革的十點思考[N];長治日報;2005年
2 宋曉夢;一位教師眼中的課程改革[N];光明日報;2004年
3 市教委副主任 黃永剛;深化課程改革 推進素質(zhì)教育[N];天津教育報;2009年
4 莫榮標 韋純劍;深化課程改革 傳承民族文化[N];貴州民族報;2008年
5 葉小華 城區(qū)鳳山中學;因應課程改革,,改進作文教學[N];汕尾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李炳亭 褚清源;傳統(tǒng)課堂的現(xiàn)代救贖[N];中國教師報;2010年
7 王學東;課程改革中的校本課程開發(fā)[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4年
8 本報記者 清泉;開發(fā)區(qū)課程改革初見效[N];海峽時報;2003年
9 李植 李燕;課程改革中 重建教研文化[N];中國教育報;2003年
10 吳曉桐;課程改革,應重視教學行為的研究[N];中國教育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珊云;民間公益組織與課程改革治理機制創(chuàng)新[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李澤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適切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姜新生;批判與建構(gòu):學校課程文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5 彭澤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評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李朝輝;從管理走向領導[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姚志敏;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課程執(zhí)行力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鄭家福;新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文化檢討[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賈海麗;經(jīng)濟利益多元化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唐麗芳;課程改革中的學校文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忠良;高師物理教育專業(yè)《中學物理教學法》課程改革的初步探索[D];蘇州大學;2002年
2 王麗;高中生物課程改革與試驗修訂本(必修)特點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呂杰昕;課程場域中的權(quán)力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何笛;音樂新課標的改革與實施[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5 吳敏;基礎教育中歷史雙語教學的探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6 劉思勝;小學課程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黃瑞花;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分布式教師評價的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8 劉智慧;淺談生命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實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映寰;校本課程《數(shù)學欣賞》開發(fā)的實踐與思考[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10 龐靜;新課程改革中初中數(shù)學思想方法教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0917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09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