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初級階段學生能愿動詞“能”“會”偏誤分析與教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9-19 10:56
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能愿動詞“能”“會”是漢語習得中不可回避的難點。以往的研究在本體方面己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在對外漢語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很難將理論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課堂教學,因此,能愿動詞中“能”“會”可以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實際的教學經(jīng)驗,通過對以泰語為母語的習得群體的調查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本研究基于對比分析理論,采用測試卷、訪談、課堂觀察等方法,以泰國黎逸技術學院暑期班學生對漢語能愿動詞“能”“會”的習得情況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測試卷考察,分析泰國學生習得能愿動詞“能”“會”的偏誤情況,歸納偏誤類型,尋找偏誤原因;再提出相應的教學原則和方法;以漢語能愿動詞“能”“會”為具體教學內(nèi)容進行課堂教學。以上研究表明:強調“主觀推測的可能性”、“客觀的可能性”、“通過學習而獲得的能力”和“條件限制某種能力”在測試卷中的正確率最低,學生對這四種語義的掌握存在困難,極易產(chǎn)生混淆;母語負遷移、目的語負遷移、交際策略、教師課堂教學是泰國學生在習得能愿動詞“能”“會”過程當中產(chǎn)生偏誤的原因;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歸納法、情景法、對比法,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能有效減少學生的偏誤情況。因此教師...
【文章來源】:渤海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選題緣起
(二)研究綜述
1.“能”“會”的語義研究
2.“能”“會”的句法功能研究
3.“能”、“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研究
(三)理論基礎
(四)研究意義
(五)研究方法
1.課堂觀察法
2.問卷調查法
3.訪談法
一、能愿動詞“能”“會”辨析
(一)“能”和“會”的語義比較
1.表示有能力的比較
2.表示善于做的比較
3.表示可能性的比較
4.表示用途的比較
5.表示許可的比較
(二)“能”和“會”的句法功能比較
1.相同點
2.不同點
二、“能”“會”的漢泰語義和句法功能比較
(一)“能”“ul”的語義比較
1.相同點
2.不同點
(二)“會”“ul”的語義比較
(三)“能”“會”與“ul”句法功能比較
1.相同點
2.不同點
三、泰國學生能愿動詞“能”與“會”的偏誤分析
(一)測試卷中“能”“會”偏誤的考察
1.測試卷說明
2.測試卷調查內(nèi)容
3.測試卷結果
(二)偏誤類型
1.誤加
2.混用
3.遺漏
4.錯序
(三)偏誤原因
1.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2.目的語知識負遷移
3.交際策略的影響
4.教師的課堂教學
四、能愿動詞“能”“會”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
2.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3.系統(tǒng)性和循序漸近性相結合原則
4.語義、句法、語用相結合的原則
(二)教學方法
1.情景法
2.歸納法
3.對比法
五、能愿動詞“能”、“會”的教學設計
(一)“能”與“會”的課堂教學設計
1.教學準備
2.教學過程
(二)教學反饋與反思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作者攻讀學位期間的學術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泰國學生“能”、“可以”與“會”偏誤分析[J]. 高良連. 海外華文教育. 2009(01)
[2]得說“不能來上課了”[J]. 史有為. 漢語學習. 1994(05)
[3]“會”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換用[J]. 周小兵. 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04)
[4]淺談能愿動詞的語法功能[J]. 吳戰(zhàn)文. 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02)
[5]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J]. 魯健驥.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84(03)
[6]“會”和“能”用法異同[J]. 蔣善民. 浙江師范學院學報. 1982(03)
[7]關于衡詞的考察[J]. 陳光磊.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1(S1)
[8]論助動詞[J]. 劉堅. 中國語文. 1960 (01)
碩士論文
[1]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的能愿動詞習得偏誤研究[D]. 潘丹妤.湖南師范大學 2015
[2]日本學生漢語能愿動詞偏誤研究[D]. 魯曉雁.黑龍江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401485
【文章來源】:渤海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選題緣起
(二)研究綜述
1.“能”“會”的語義研究
2.“能”“會”的句法功能研究
3.“能”、“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研究
(三)理論基礎
(四)研究意義
(五)研究方法
1.課堂觀察法
2.問卷調查法
3.訪談法
一、能愿動詞“能”“會”辨析
(一)“能”和“會”的語義比較
1.表示有能力的比較
2.表示善于做的比較
3.表示可能性的比較
4.表示用途的比較
5.表示許可的比較
(二)“能”和“會”的句法功能比較
1.相同點
2.不同點
二、“能”“會”的漢泰語義和句法功能比較
(一)“能”“ul”的語義比較
1.相同點
2.不同點
(二)“會”“ul”的語義比較
(三)“能”“會”與“ul”句法功能比較
1.相同點
2.不同點
三、泰國學生能愿動詞“能”與“會”的偏誤分析
(一)測試卷中“能”“會”偏誤的考察
1.測試卷說明
2.測試卷調查內(nèi)容
3.測試卷結果
(二)偏誤類型
1.誤加
2.混用
3.遺漏
4.錯序
(三)偏誤原因
1.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2.目的語知識負遷移
3.交際策略的影響
4.教師的課堂教學
四、能愿動詞“能”“會”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
2.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3.系統(tǒng)性和循序漸近性相結合原則
4.語義、句法、語用相結合的原則
(二)教學方法
1.情景法
2.歸納法
3.對比法
五、能愿動詞“能”、“會”的教學設計
(一)“能”與“會”的課堂教學設計
1.教學準備
2.教學過程
(二)教學反饋與反思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作者攻讀學位期間的學術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泰國學生“能”、“可以”與“會”偏誤分析[J]. 高良連. 海外華文教育. 2009(01)
[2]得說“不能來上課了”[J]. 史有為. 漢語學習. 1994(05)
[3]“會”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換用[J]. 周小兵. 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04)
[4]淺談能愿動詞的語法功能[J]. 吳戰(zhàn)文. 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02)
[5]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J]. 魯健驥.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84(03)
[6]“會”和“能”用法異同[J]. 蔣善民. 浙江師范學院學報. 1982(03)
[7]關于衡詞的考察[J]. 陳光磊.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1(S1)
[8]論助動詞[J]. 劉堅. 中國語文. 1960 (01)
碩士論文
[1]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的能愿動詞習得偏誤研究[D]. 潘丹妤.湖南師范大學 2015
[2]日本學生漢語能愿動詞偏誤研究[D]. 魯曉雁.黑龍江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4014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4014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