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理論論文 >

中職生依戀、自尊與問題行為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17-03-16 00:03

  本文關鍵詞:中職生依戀、自尊與問題行為的關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家庭作為人生長與發(fā)展的第一環(huán)境,在個體的氣質(zhì)、性格、應對方式、認知風格、自尊及社會性行為等等多個方面都會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作用。在家庭中,對個體發(fā)展影響最大的非父母莫屬。據(jù)國內(nèi)外關于依戀研究的關文獻分析可知,親子依戀(包括母親依戀與父親依戀)可以顯著預測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包括情緒情感的表達、親社會性行為與攻擊性行為的發(fā)展、性格的形成及與他人之間溝通的基本態(tài)度等等。個體進入青春期之后,隨著生理快速發(fā)展與心理上自我意識的迅速覺醒,出現(xiàn)了要求擺脫父母束縛、尋求自己獨立發(fā)展的強烈愿望與想法,但卻由于自己生理與心理的不成熟,仍然需要與父母維持一種親密關系特殊的自我矛盾階段。在這個特殊階段,隨著個體獨立性的發(fā)展,依戀的親密對象會逐漸由父母變成同伴——即由父母依戀轉(zhuǎn)向同伴依戀。本研究把研究對象選擇為青少年的一個特殊群體——中職生,試圖通過探討中職生的依戀情況,以及中職生依戀對其自尊和問題行為的影響作用,從而更深入地揭示依戀對中職生社會行為的影響機制問題,為建立較為完善的依戀理論提供科學依據(jù)。筆者在以往的研究基礎上,通過青少年與父母和同伴依戀量表(IPPA)、自尊量表(SES)、青少年問題行為自評量表,對煙臺市三所職業(yè)中專的學生進行調(diào)查,以期探討父母依戀、同伴依戀及自尊與中職生問題行為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對于中職生問題行為影響的差異。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jié)果:(1)中職生依戀、自尊總體上是積極健康的,問題行為較少。(2)中職生依戀質(zhì)量較高?偟膩碚f,同伴依戀水平高于父母依戀水平。父母與同伴兩種依戀之間顯著正相關。(3)父母依戀在性別變量上差異不明顯,而在同伴依戀上性別差異顯著,且女生顯著高男生;在年級變量上,父母依戀水平變化不明顯,發(fā)展趨勢較平緩。(4)父母和同伴兩種依戀對自尊的預測程度不一樣,母親依戀對自尊的預測能力最強,其次是同伴依戀,父親依戀對自尊的預測力最差。(5)父母、同伴依戀對中職生問題行為的不同方面的預測力不同。而且中職生依戀對問題行為的影響是通過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得以實現(xiàn)的。通過對研究結(jié)果進行分析,本研究得出中職生與父母及同伴的兩種依戀之間并不是競爭關系、也非獨立關系,而是各有各的作用,缺一不可,且不能替代,二者同時交互作用,進而對中職生的成長與成材產(chǎn)生一種合力,而自尊這一因素則是促進這些影響的中介因素之一。本研究對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詢與不良行為的矯正、中職學校教育管理和學生發(fā)展性輔導均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最后對依戀問題將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個人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中職生 依戀 自尊 問題行為
【學位授予單位】:魯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844.2
【目錄】:
  • 致謝5-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引言13-24
  • 1.1 選題背景13-14
  • 1.2 文獻綜述14-24
  • 1.2.1 依戀的相關研究14-18
  • 1.2.1.1 依戀的提出及特點14-16
  • 1.2.1.2 依戀系統(tǒng)16-18
  • 1.2.2 自尊的相關研究18-20
  • 1.2.2.1 自尊的定義18-19
  • 1.2.2.2 自尊的影響因素研究19-20
  • 1.2.3 問題行為的相關研究20-24
  • 1.2.3.1 問題行為的定義20-21
  • 1.2.3.2 問題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21-24
  • 第2章 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24-28
  • 2.1 研究內(nèi)容24-25
  • 2.1.1 研究目的24
  • 2.1.2 研究假設24-25
  • 2.2 研究意義25
  • 2.2.1 理論意義25
  • 2.2.2 實踐意義25
  • 2.3 研究方法25-28
  • 2.3.1 研究對象25-26
  • 2.3.2 研究工具26-27
  • 2.3.2.1 一般情況調(diào)查表26
  • 2.3.2.2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戀問卷(IPPA)26
  • 2.3.2.3 青少年自尊量表(SES)26
  • 2.3.2.4 青少年問題行為問卷26-27
  • 2.3.3 研究程序27
  • 2.3.4 數(shù)據(jù)管理與統(tǒng)計方法27-28
  • 第3章 結(jié)果與分析28-42
  • 3.1 研究樣本在人口學變量上的描述性分析28
  • 3.2 依戀、自尊與問題行為在年級與性別上的差異比較28-35
  • 3.2.1 母親依戀得分的年級和性別差異比較29-30
  • 3.2.2 父親依戀得分的年級和性別差異比較30-31
  • 3.2.3 同伴依戀得分的年級和性別差異比較31-32
  • 3.2.4 自尊得分的年級和性別差異比較32-33
  • 3.2.5 問題行為得分的年級和性別差異比較33-35
  • 3.3 依戀、自尊與問題行為的相關分析35-37
  • 3.3.1 父母、同伴依戀的相關分析35
  • 3.3.2 中職生依戀與自尊的相關分析35-36
  • 3.3.3 自尊與問題行為相關分析36-37
  • 3.3.4 依戀與問題行為的相關分析37
  • 3.4 自尊在依戀與問題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分析37-41
  • 3.4.1 依戀、自尊與問題行為的回歸分析38-39
  • 3.4.1.1 依戀對問題行為的回歸分析38
  • 3.4.1.2 依戀對自尊的回歸分析38
  • 3.4.1.3 依戀、自尊對問題行為的的回歸分析38-39
  • 3.4.2 依戀、自尊對問題行為的中介效應檢驗39-41
  • 3.4.2.1 母親依戀、自尊對問題行為的中介效應分析39
  • 3.4.2.2 父親依戀、自尊對問題行為的中介效應分析39-40
  • 3.4.2.3 同伴依戀、自尊對問題行為的中介效應分析40-41
  • 3.5 小結(jié)41-42
  • 第4章 討論42-47
  • 4.1 人口學特征與問題行為的關系42-43
  • 4.2 依戀對問題行為的影響43-44
  • 4.3 依戀對自尊的影響44-45
  • 4.4 自尊在依戀與問題行為中的中介效應45-47
  • 第5章 結(jié)論與啟示47-53
  • 5.1 結(jié)論47-48
  • 5.2 啟示48-50
  • 5.2.1 對臨床心理學的啟示48
  • 5.2.2 對心理咨詢的啟示48-49
  • 5.2.3 對親子教育的啟示49-50
  • 5.2.4 對中職學校的啟示50
  • 5.3 不足和改進50-53
  • 5.3.1 從研究方法上看50-51
  • 5.3.2 從研究內(nèi)容上看51-53
  • 參考文獻53-58
  • 附錄58-67
  • 作者簡歷6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琴美;徐慧穎;王婷;;高中生問題行為的學生-家長-教師三視角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年01期

2 張光珍;梁宗保;陳會昌;張萍;;2~11歲兒童問題行為的穩(wěn)定性與變化[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年02期

3 魏玲;陳岱煒;;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影響因素與干預對策[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4 伍佳玲;蘇虹;何莉;趙科O;常微微;徐志偉;陳明春;孫業(yè)桓;;農(nóng)村中小學生問題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年06期

5 岳永華;張光珍;陳會昌;梁宗保;陳欣銀;;兒童的依戀類型與其問題行為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0年02期

6 陳家勝;陳紅香;;兒童問題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7 陳淑梅;崔美蘭;張青;;兒童問題行為論述[J];才智;2011年22期

8 劉俊升;趙燕;;童年中期受欺負與問題行為之關系:一項兩年縱向研究[J];心理科學;2013年03期

9 孫煜明;試談兒童的問題行為[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4期

10 左其沛;略論過失型問題行為[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8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富才;;大學生的問題行為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品格研究協(xié)作組;;學生的問題行為與品格形成[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shù)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3 張瑩瑩;張文娟;張文新;;兒童中期外化問題行為的特點及其與同伴地位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康艷芬;;被收養(yǎng)兒童問題行為在園干預的個案研究[A];第二屆中青年心理衛(wèi)生學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但菲;王紅艷;;幼兒問題行為的分析與矯治—心理學視野下的剖析[A];首屆中青年心理衛(wèi)生學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陳新生;;農(nóng)村初中“問題行為”學生的心理剖析及轉(zhuǎn)化對策[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7 魏玲;連榕;;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認知與應對方式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紀林芹;張文新;;兒童外化問題行為的發(fā)展模式、軌跡與穩(wěn)定性[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高雯;陳會昌;;父母分歧對7歲兒童問題行為的預測[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喻承甫;張衛(wèi);;累積情境風險與初中生問題行為的關系:一個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模型[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特約記者 周兆鈞 記者 余傳詩;我國首次公布學齡前兒童十大問題行為[N];光明日報;2004年

2 胡德榮;學齡前兒童有十大問題行為[N];健康報;2004年

3 高航 馮立中;合肥列出幼兒十大問題行為[N];健康報;2004年

4 莫源秋;問題行為與心理需要[N];家庭醫(yī)生報;2003年

5 王紹敏;盡早矯治孩子問題行為[N];保健時報;2004年

6 劉霞;防治問題行為始于家庭治療[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7 本報記者 李曉;兒童問題行為誰制造?[N];蘇州日報;2005年

8 上海新華醫(yī)院 教授 金星明;學齡前兒童有十大問題行為[N];家庭醫(yī)生報;2004年

9 記者 王佳欣;《大眾醫(yī)學》首次公布學齡前兒童十大問題行為[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10 上海新華醫(yī)院 教授 金星明;解讀學齡前兒童十大問題行為[N];家庭醫(yī)生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宋曉琴;初中生問題行為影響因素及綜合干預措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紀林芹;兒童攻擊、相關問題行為的發(fā)展及其家庭相關因素[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何潔;嬰兒生氣情緒及其對行為發(fā)展的作用[D];浙江大學;2009年

4 邢曉沛;父母體罰的變化趨勢、影響因素及與兒童青少年問題行為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5 楊海燕;工讀生與普通生父母依戀與行為問題的關系及其影響機制的對照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明珠;菲律賓華語教師對華校學生問題行為認知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2 魏玲;教師對中學生問題行為的認知和應對方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蕾;小學階段外化問題行為與心理適應的關系及干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4 孫夢瀾;幼兒學習活動中教師問題行為研究[D];鞍山師范學院;2015年

5 向禹;美國公立中學中文課堂外向型問題行為管理策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6 楊慧;問題行為青少年反思自我評價的記憶效應[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7 李妮妮;中學生問題行為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其受家庭因素影響分析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8 周梅君;基于案例的漢語課堂學生問題行為及其策略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年

9 徐芳;教育愛:教師如何面對小學生成長中的“問題”[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10 宋丹;3歲幼兒三種問題行為的個案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中職生依戀、自尊與問題行為的關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113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25113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df1b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