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域下我國德育課程改革反思
本文選題:文化 切入點:德育課程 出處:《教育學報》2014年02期
【摘要】:文化是德育課程的母體。德育課程作為文化之一分子,必然要受制于并促動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與轉型。從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層面反思,我國德育課程目標要體現(xiàn)具有教育出發(fā)點和基礎性質的民族精神——"剛健自強、厚德載物";德育教材內容應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仁義禮智信",并根據(jù)時代特點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將其與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如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相契合。在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應超越灌輸與啟發(fā)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樹立"德育大課程觀"。
[Abstract]:Culture is the mother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As a part of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bound to be subject to and promote the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ulture.Reflecting on the core of culture-values,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should embody the national spirit with the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foundation.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textbooks should reflect the core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aith", and creatively transform it into the core values of western culture such as freedom, democracy and e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Human rights are compatible.In the cour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e should transcend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inculcating and enlightening dualistic opposites, and set up "the view of moral education big curriculum".
【作者單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百年教科書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0&ZD095)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G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翼星;張岱年先生留下了什么精神遺產(chǎn)——讀《張岱年學術論著自選集》[J];博覽群書;2004年07期
2 冉亞輝;;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德育新課程現(xiàn)狀及其評析——以人教版義務教育階段德育教材為樣本[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06期
3 樊浩;;現(xiàn)代道德教育的“精神”問題[J];教育研究;2009年09期
4 樊浩;;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態(tài)”與“中國形態(tài)”[J];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5 班華;;德育目標應有的要求:民族精神與世界精神統(tǒng)一[J];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愛東;;論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形成機制[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2 容中逵;當前我國比較教育研究中的借鑒問題[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3 馬俊霞;德育復雜性對學校德育效果的影響[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4 韓傳信;論人的個體道德生活和社會道德生活[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王虹月;;教育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6 陳華;;高校德育中的討論法教學探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董彩榮;新時期高校德育教育的幾點思考[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秦光仁;張寅韜;;引導學生做好自我管理,培養(yǎng)社會需求人才[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9 孫紅;;析高校課堂教育中的隱性教育[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8年12期
10 李現(xiàn)平;比較教育學與教育學[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黃孫慶;唐德海;;改革開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馬早明;;民國時期:中國比較教育學科的初興[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3 符景峰;;提高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實踐研究[A];中國職教學會德育教育工作委員會德育教學研究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杜運輝;張岱年人生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吳艷東;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論[D];武漢大學;2010年
6 藍波濤;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張亞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D];西南大學;2011年
8 王偉忠;高校腐敗行為與廉政建設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李志英;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尹偉;道德量化評價的反思與超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雅男;和諧社會視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標構建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于丹;新時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畢薇;傳統(tǒng)德育的歷史局限及轉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吳寒;大學生道德缺失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杜全偉;孔孟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轉化探析[D];湘潭大學;2010年
7 郁蓓蓓;德育生活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上的情境創(chuàng)設[D];蘇州大學;2010年
8 鄧亞娟;學校教育中加強高中生責任感培養(yǎng)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張華;高中生在德育中主體意識缺失的成因與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周莉箴;蘭州大學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重構[D];蘭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義高;評當前西方的德育導向與德育理論[J];比較教育研究;1994年05期
2 樊浩;;倫理病灶的癌變:“賤民”問題[J];道德與文明;2010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喬建中,錢春霞,王輝,孫俊才;當前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的走向[J];思想.理論.教育;2003年12期
2 謝貴兵;;淺析演繹德育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課程研究(職業(yè)教育);2008年05期
3 張等菊;;論生態(tài)型德育課程的建構[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6年06期
4 吳永華;;淺析隱性德育課程在實踐中的夭折[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年13期
5 夏萌;;當今世界德育改革的走向略析[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8年01期
6 李本同,劉月蘭;全球化視野下學校德育課程發(fā)展趨向初探[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7 楊志成;用新的課程理念將德育工作引向深入[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01期
8 王林義,龍寶興;重新認識德育課程[J];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09期
9 晏玉榮;試論德育課程教學模式的轉向[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張松德;;課程化:學校德育實踐活動的必然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黃孫慶;唐德海;;改革開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夏祖瑞 陳科瀾;中小學德育課程:步履蹣跚[N];中國教育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吳宏林;學校德育課兵敗應試教育[N];華興時報;2007年
3 李亞平;整合資源發(fā)揮新課程德育功能[N];中國教育報;2005年
4 吳昌林 記者 姜雪松;“八榮八恥”教育納入德育課程[N];哈爾濱日報;2006年
5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傳寶;德育是每位教師的“必修專業(yè)”[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竇興文(作者單位:慶陽一中);切實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N];隴東報;2006年
7 鄭永祿;淺談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運行[N];汕頭日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張雪芬 湯文學;讓孩子“角色互換”成家長暑期德育課程[N];哈爾濱日報;2010年
9 通訊員 鄭承斌 柳海見;龍感湖管理區(qū)狠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N];黃岡日報;2007年
10 余玉花;學校廉潔教育的目的是什么[N];文匯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周曉靜;課程德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 趙偉;科技文化影響下的我國學校德育變革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4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樊宏宇;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2 林加挺;德育課程體系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3 冉亞輝;我國現(xiàn)行學校德育課程內容體系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4 周麗娜;素質教育條件下的隱性德育課程開發(fā)[D];廣州大學;2007年
5 高楠;中國、新加坡學校德育比較[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段巧靈;德育課程學習中的道德接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宋文新;有效發(fā)揮課堂教學德育功能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黃秋明;發(fā)展性德育教學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高月萍;班級里的道德生活[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高巍;當代中日學校德育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140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1714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