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理論論文 >

教育之于國民性的養(yǎng)成及其限度——兼論教育學的學術邊界

發(fā)布時間:2018-04-03 10:18

  本文選題:國民性養(yǎng)成 切入點:有限責任 出處:《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年19期


【摘要】:國民性"被納入教育學的話語體系,既是教育學學者對相關實踐與理論問題的自覺回應,也是對其學術使命的積極擔當。教育雖為國民性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和現(xiàn)實條件,但也不應被賦予各種無力承擔的"厚望"與"誤望"使其淪為"眾矢之的"。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其本身乃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樣式,國民性之養(yǎng)成的本質(zhì)乃是主體"文化化"的過程,國民性之改造則是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文化自覺"。教育改造或養(yǎng)成國民性雖責無旁貸,亦順理成章,但教育之于國民性養(yǎng)成的限度也不應忽視。確證教育之于國民性養(yǎng)成的限度,對審思教育學的學術邊界亦具有啟示意義,是教育研究、教育學走向成熟的方法論自覺。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into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pedagogy is not only a conscious response of pedagogists to relevan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but also an activ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ademic mission.Although education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stic condition for the reform of national character, it should not be endowed with all kinds of "high expectations" and "false expectations" which can not be shouldered.As a kind of social existence, education itself is a special cultural style, the essence of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is the process of "culturaliz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is a special form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Although education reform or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is duty-bound and natural, the limits of educ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should not be ignored.To confirm the limits of educ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also ha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o the academic boundary of thought pedagogy. It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methodology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edagogy towards maturity.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
【基金】: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西南民族地區(qū)民生改善調(diào)查研究》(項目編號:11AMZ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田山俊;丁洪玉;;人類學視野下的人、教育與文化[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肖川;;教育與國民性的改造[J];基礎教育參考;2008年10期

3 查有梁;;論教育改革的限制性原理[J];教育科學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華建新;;課程文化:專題研究性小課程的開發(fā)與開放教育品牌課程建設——以四明地方文學專題研究性小課程建設為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2 孫莉莉;徐谷波;;現(xiàn)代遠程教育課程文化在《管理學基礎》課程中的實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3 鄒磊磊;;高職院校藝術類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新探[J];安順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4 顧秀玲,張會英;多元文化與初等教育本科專業(yè)課程文化建設[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07期

5 趙景春;優(yōu)化課程是繼續(xù)教育中學科專業(yè)教學質(zhì)量的根本保證[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6 涂元玲;;實施多主體校園文化建設 落實科學發(fā)展觀[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7 趙景春;;優(yōu)化繼續(xù)教育課程設計的實踐與探討[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8 李克建;;結構主義教育研究:路向與譜系[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9 鐘億群;李欣;;奧林匹克多元文化教育中的心理認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12期

10 彭勇;;基于體育隱蔽課程的多元文化傳遞價值認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易紅郡;;英國的種族問題與種族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冀文秀;;讓草原文化走近青少年[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3 孫綠怡;孫福萬;王淑娟;;略論現(xiàn)代遠程教育文化的內(nèi)涵[A];2009年中國成人教育協(xié)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羅琴;;中美音樂課程標準比較——多元文化音樂教育[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5 呂明霞;陳齊潔;;中港合作辦學的文化融合[A];第十一屆中國不確定系統(tǒng)年會、第十五屆中國青年信息與管理學者大會論文集[C];2013年

6 林穎;吳鼎銘;;網(wǎng)絡集體行動研究的多元邏輯與范式變遷[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3)——網(wǎng)絡化關系:新傳播與當下中國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向永;信息技術課程價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6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志剛;語文教育文化傳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國棟;中華武術現(xiàn)代傳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張姝;論教師的文化覺醒及其教學實現(xiàn)[D];西南大學;2011年

10 李傳英;幼兒園課程知識的文化哲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徐艷君;初中教師間競爭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小雪;語文教育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本富;學習型學校組織文化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影響的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劉莉;教師職業(yè)自我意識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徐家梅;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視野下先進文化傳播研究[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7 吳巧玲;一所合并中學學校文化沖突的個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許鵬;新課程改革視野下的班級文化創(chuàng)建[D];蘇州大學;2010年

9 曹燕寧;新媒體環(huán)境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策略[D];蘇州大學;2010年

10 謝飛揚;我國中學德育文化重構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查有梁;;十年新課程改革的統(tǒng)計詮釋[J];教育科學研究;2012年11期

2 查有梁;;論新課程改革的“軟著陸”[J];教育學報;2007年02期

3 王策三;;臺灣教改與“我們的課改”[J];教育學報;2010年03期

4 查有梁;;教學效率數(shù)學模型建構的教育原理及意義[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擁軍;;論陳映真的國民性批判思想[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陶東風;;“國民性神話”的神話[J];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3 曹林紅;;論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國民性”主題流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8期

4 摩羅;;國民性批判與近代思想史的邏輯關系[J];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02期

5 李萍;;論魯迅筆下的“公共領域”[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6 王曉敏;王瑞杰;;細致綿密的否定——張愛玲作品啟蒙主義色彩潛論[J];宜賓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吳小敏;;用溫情包裹的國民性批判——評中篇小說《好大一對羊》[J];考試周刊;2008年14期

8 李喜華;;論魯迅與王小波在“國民性批判”上的差異[J];文教資料;2008年20期

9 賀昌盛;;作為殖民話語的“國民性批判”——從《天朝遙遠》看當代中國學術的“新變”[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年05期

10 賀仲明;;國民性批判:一個文化的謊言[J];探索與爭鳴;2009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張均;;魯迅為什么不看重《阿Q正傳》——兼論國民性批判寫作與啟蒙主義之關系[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申自強;;經(jīng)典誦讀,等待吟誦[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3 曾令霞;;魯迅與中國“戲臺”文化[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摩羅;“國民性批判”是否可以終結?[N];中華讀書報;2008年

2 李衛(wèi)華;“國民性批判”:論爭與重思[N];文藝報;2008年

3 本立;柏楊與他的時代[N];中國經(jīng)營報;2008年

4 陶東風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文學的最大危機是什么[N];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陶東風;警惕中國文學研究中的民族主義傾向[N];中華讀書報;2009年

6 三文;“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通鑒》”[N];中國經(jīng)營報;2008年

7 張懿紅;當代鄉(xiāng)土小說考察報告:四個主題性想象[N];中國藝術報;2006年

8 李翔;柏楊:憤世嫉俗的作家[N];經(jīng)濟觀察報;2008年

9 雷達;我眼中的《受活》[N];文藝報;2004年

10 李紅軍;文人何必相輕[N];人民法院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張翼;論現(xiàn)代文學“民族形象”的生成與建構[D];浙江大學;2009年

2 曹亞明;承續(xù)與超越[D];暨南大學;2008年

3 教軍章;中國近代國民性問題研究的理論視閾及其價值[D];黑龍江大學;2007年

4 林雙泉;傳承、顛覆與超越[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楊亞蓉;認識馮驥才[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代廷杰;探索“探索者”[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陶力;魯迅小說國民性批判主題的建構與發(fā)展[D];遼寧大學;2012年

2 梁瑤;老舍從教經(jīng)歷與其二三十年代小說創(chuàng)作[D];山西師范大學;2014年

3 付偉強;國民性批判[D];青島大學;2008年

4 孫擁軍;國民性的百年尋探[D];鄭州大學;2005年

5 張保風;吸納·創(chuàng)化[D];西北大學;2004年

6 孔凡梅;蕭紅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源與流[D];山東大學;2005年

7 張玲;池莉小說的文化透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馬勇;劉震云的尋根之旅[D];湖南大學;2008年

9 劉月蘭;書生意氣下的思想啟蒙[D];蘭州大學;2007年

10 湯偉麗;啟蒙話語中的“無訟”圖景[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170476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170476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a79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