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臣名儒”——看張之洞別樣教育思想及影響
本文關鍵詞: 張之洞 教育思想 興學育才 近代教育 出處:《蘭臺世界》2014年1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張之洞不僅享有"重臣名儒"之稱,也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先驅,他指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興建新式學堂,主張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觀,為中國的近代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Abstract]:Zhang Zhidong not only enjoys the name of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officials and being famous for Confucianism", but also a pioneer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He pointed out that "middle schools are for the body and western learning for the use", and built a new school, advocating a teaching concept that combines learning with practice. I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
【作者單位】: 菏澤學院音樂系;
【分類號】:K252;G40-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武曉華;;張之洞興學育才思想探源[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羅恰;;張之洞洋務思想與維新派思想之比較[J];榆林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祝婷婷;張之洞的《勸學篇》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魏利梅;洋務派人才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亞玲;簡析張之洞的女子教育思想[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黎仁凱;略論張之洞從清流派向洋務派的轉化[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2期
3 劉亞玲,胡世剛;張之洞與癸卯學制[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4期
4 吳自強;張之洞在湖北的新政[J];文史精華;1996年08期
5 鄧德艾,喬志強;張之洞近代化思想的萌發(fā)及其在晉省的實踐[J];晉陽學刊;1998年03期
6 徐凱希;張之洞署理湖北時的水利與水政[J];文史精華;1999年12期
7 ;“張之洞與武漢早期現(xiàn)代化”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漢舉行[J];武漢文史資料;2002年10期
8 陳鈞;張之洞與清末湖北商政[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6期
9 代魯;張之洞創(chuàng)辦漢陽鐵廠的是非得失平議[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2年02期
10 趙裕忠;張之洞的“中體西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zhí)m馨;;李大釗革命教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譚佛佑;;試論丁寶楨興學育才和保舉人才的突出貢獻[A];全面的總結 科學的評價——丁寶楨誕辰18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3 李漢東;吳菁;;創(chuàng)辦學堂 培育精英——從福州船政學堂看沈葆楨的教育思想[A];沈葆楨生平與思想研究——沈葆楨巡臺1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高時良;;嚴復西學教育思想評估[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5 白守中;李善文;;修建肉丘墳經(jīng)過片段[A];萬里長城暨中國長城學會優(yōu)秀文集[C];2005年
6 呂文浩;;日軍空襲威脅下的西南聯(lián)大日常生活[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1年卷[C];2001年
7 謝長法;;唐才常的維新教育思想與實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志軍;;第十九章 格致書院與實學教育[A];實學文化與當代思潮[C];2002年
9 曹運耕;;體用之辨與中國教育的早期現(xiàn)代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王憲平;;晚清“中體西用”教育方針之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何曉明;毛澤東說:不能忘記張之洞[N];北京日報;2003年
2 陳鋒 任放;“張之洞與武漢早期現(xiàn)代化”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N];光明日報;2002年
3 陳鋒;張之洞與武漢早期現(xiàn)代化[N];光明日報;2003年
4 張亞茹 鄭有才;張之洞的新政與改革開放[N];中國檔案報;2003年
5 雷頤;從張之洞厭惡“日本新詞”說起[N];光明日報;2002年
6 章開沅;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開拓者[N];光明日報;2002年
7 楊靜;張之洞在湖北制幣始末[N];中國檔案報;2000年
8 史館文;以中學為體,,以西學為用[N];中國檔案報;2004年
9 譚洪安;帝國掘墓者[N];中國經(jīng)營報;2011年
10 武漢大學歷史學教授 馮天瑜;辛亥革命何以首先在武昌爆發(fā)[N];北京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任曉蘭;張之洞與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D];南開大學;2009年
2 何智能;湖南保路運動研究(1904-1911)[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郭軍;近代國學教育之困[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勇;洋務運動教育改革與明治維新教育改革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5 黃小用;晚清華僑政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郭繼武;東南互保與晚清政局[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童綏寶;張之洞與武漢教育近代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吳韻;王韜的教育思想[D];蘇州大學;2008年
3 劉朝暉;淺析曾國藩的教育思想及現(xiàn)實意義[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程軍;孫詒讓“興教強國”實踐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5 徐薇;孫中山文化整合思想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麗麗;林樂知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許勝;論張之洞對湖北舊軍的整治[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 把增強;張之洞備荒賑災思想與實踐[D];河北大學;2004年
9 朱海龍;張之洞與癸卯學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徐碧薇;張之洞與晚清鐵路[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5240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1524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