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功能演變與教師角色中的人性開掘
本文關鍵詞: 教師角色 學校教育功能 人性 自我 出處:《教學與管理》2014年1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教師角色的特征受到學校教育功能的制約。學校教育工具性功能的膨脹導致教師角色中人性的萎靡,教師被抽象為社會需要的符號,教師"自我"被嚴重遮蔽。當代學校教育意義性功能的補缺,強調(diào)學生主體性的喚醒與健康個體的養(yǎng)成,它需要教師"自我"的回歸,需要教師角色中人性的開掘。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roles are restricted b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schools. The expansion of the instrumental functions of school education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human nature in teachers' roles, and teachers are abstracted as symbols of social needs. The teacher's "ego" is seriously obscured. The deficiency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ontemporary school emphasizes the awakening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y individual. It needs the return of teacher's "self".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human nature in the teacher's role.
【作者單位】: 貴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2012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社會轉型期貴州省教師角色沖突消解路徑的個案研究”(12JD125)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教師角色是指處在教育系統(tǒng)中的教師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由其特殊地位決定的符合社會對教師期望的一種行為模式。”[1]教師角色是社會要求的產(chǎn)物,“教師作為一種專業(yè)人員,其專業(yè)角色應是外界所賦予的,從而肩負其所受雇學校在整個社會中所發(fā)揮的功能,類似于‘好教師’、‘模范教師’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小紅;;反思規(guī)訓教育:“人”的異化與救贖[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巴戰(zhàn)龍;張志群;;學校教育·弱勢群體·非教育功能——一種教育人類學的關聯(lián)性分析[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年03期
3 張培;;讓教師詩意地棲居在教育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年13期
4 李玲英;;反思與重構:后現(xiàn)代主義對教師角色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12期
5 勞凱聲;重新界定學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年08期
6 黃藤;;學校教育基本功能新探[J];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7 宋萑;張文霄;;教師專業(yè)認同:從專業(yè)角色走向身份認同[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延芳;;高校郊區(qū)化對郊區(qū)城市化進程的功能分析——以成都市新都區(qū)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年15期
2 王瑞芳,張振華;對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理性解讀[J];安徽體育科技;2005年02期
3 吳英姿;;司法過程中的“協(xié)調(diào)”——一種功能分析的視角[J];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4 丁煌;李曉飛;;逆向選擇、利益博弈與政策執(zhí)行阻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李長華;五國中等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歷史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6 田正平,肖朗;世界近現(xiàn)代教育交流散論[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7 陳洪波;;當代中國青少年消費倫理異化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楊芳,閆虹,朱杰;實現(xiàn)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學校體育的價值追求[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9 麻寶斌,李廣輝;行政學中層研究:尋找理論與現(xiàn)實的中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張翼;張樂;;“人肉搜索”現(xiàn)象的理論探源及發(fā)展趨勢研究[J];長白學刊;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賀建平;;消費社會的炫耀性消費與廣告的意義建構[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2 孫俊三;謝麗玲;;論西方教育功能理論的歷史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彭茜;;盧梭“消極教育”的真諦及其當下意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易紅郡;;十九世紀影響英國中等教育政策的三大報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謝小蓮;;外國初等教育制度發(fā)展歷程綜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徐潤澤;;藝術材料美感及其效果的達成——以1990年后中國實驗水墨部分實踐現(xiàn)象為例[A];2010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創(chuàng)生機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紅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D];南開大學;2010年
3 吳愷;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4 閆闖;制度變遷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學;2011年
5 劉雪鳳;知識產(chǎn)權全球治理視角下NGO功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張洪華;農(nóng)村中小學布局調(diào)整中的利益博弈[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高小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滲透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孫啟進;結構的力量:社會結構與高等教育分流結構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柴世欽;領導干部價值觀的結構、功能與生成機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10 付瑛瑛;“傳神達意”[D];蘇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占民;論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田豐;默頓社會失范理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譚新斌;教育的負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4 陳蕾;傳播學范式批判與重塑[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鳳麗;教育生態(tài)學視野中的學校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田穎;英國“國家課程”政策研究(1976-1988)[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亞楠;邊緣學生的形成[D];山東建筑大學;2011年
8 栗早霞;小學教師課堂教學情緒管理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9 宋夏;大學生的自我認同與符號消費行為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翟冬園;貴州瑤山地區(qū)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文化路徑探析[D];西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乃桂;王夫艷;;教育變革中的教師專業(yè)身份及其建構[J];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2 劉雙胤;白婧;;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分裂與融合[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葉秀山;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J];讀書;1995年10期
4 巴戰(zhàn)龍;;教育民族志:含義、特點、類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年03期
5 蔡辰梅;劉剛;;“教師是一種良心活”——對教師職業(yè)認同方式的分析與反思[J];教師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6 蕭玲;小學教師生存狀態(tài)調(diào)查(之一)——與蘇北教師面對面[J];江蘇教育;2003年06期
7 胡美云;;教師專業(yè)身份認同:彰顯教師“個體自我”生命力[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年04期
8 劉爽;;教師專業(yè)身份認同探析[J];江蘇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9 檀傳寶;論教師的幸福[J];教育科學;2002年01期
10 胡朝兵,張大均;論教師的權威、威信與教育影響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魏淑華;教師職業(yè)認同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董玲;新任教師專業(yè)社會化問題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忠海;;讓兒童成為研究者[J];學前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2 周新林;論學生與教師角色的關系[J];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06期
3 付俊賢;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角色心理沖突的現(xiàn)狀與調(diào)整[J];教育科研通訊;1997年02期
4 侯智青;繼續(xù)教育中談教師角色的轉型[J];青海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5 郭麗君,吳慶華;教育信息化與教師角色的轉換[J];教育評論;2001年02期
6 陳淑清;談中學生心理發(fā)展需要與教師角色的轉換[J];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版);2001年06期
7 任佳;;美國教師角色的歷史變革[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2年06期
8 黃雅麗;終身學習社會背景下教師的角色定位[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9 邵煥榮;21世紀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10 張衛(wèi)東;我國教師角色現(xiàn)狀與教師教育改革[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洪鳳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英語協(xié)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熊欣;;基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英語教學中的教師角色轉換[A];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外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吳明輝;;校本課程開發(fā)中的教師角色[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蘇開榮;楊杰;付羽;;試論傳統(tǒng)教育向遠程教育轉變的幾個問題——教師角色、教育模式、教學管理模式的轉變[A];第九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5 儀淑麗;;網(wǎng)絡教育時代的教師角色重構[A];“職業(yè)教育與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海峽西岸經(jīng)濟區(qū)”研討會暨第十三次職業(yè)教育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李云;;網(wǎng)絡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換[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7 王偉;肖婧;張富榮;華高英;;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師角色研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C];2009年
8 江文國;;外語自主學習模式和外語教師的角色轉換[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9 韋美璇;;大學英語網(wǎng)絡自主學習中教師角色定位的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10 張應國;;基于網(wǎng)絡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角色的變化及幾點思考[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鄒淑華;淺談在素質(zhì)教育下教師角色的轉變[N];萊蕪日報;2009年
2 徐惠文;教師角色的改變[N];本溪日報;2011年
3 ?诮(jīng)濟技術職業(yè)學院 康喬;民辦校教師角色的轉換[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畢翠霞 鄒宗保;談新課改中教師角色的轉變[N];淄博日報;2008年
5 陜西省綏德中學 薛振和;課改中教師角色的轉變[N];學知報;2010年
6 潘涌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全球境”意蘊:對教師角色的發(fā)展性重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林淼 張新記;特級教師:我們理想中的教師角色[N];中國教育報;2005年
8 卓瑪;試論現(xiàn)代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要求[N];西藏日報;2001年
9 山東鄒平第一中學 郭鳳廣;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教師角色新論[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5年
10 山東鄒平第一中學 郭鳳廣;鳳凰涅i玫瞇律鶾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輝;中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中教師角色之探討[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2 張敏;科學教育:人性迷失與理性遍尋[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蘇健;管理與人性[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4 陳輝;現(xiàn)代社會制度構建的人性訴求[D];黑龍江大學;2006年
5 王立紅;大眾文化理論批判[D];吉林大學;2007年
6 陳彩玲;現(xiàn)代語境中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7 張小勇;維柯教育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王麗慧;從唐宋詞到當代流行歌曲[D];復旦大學;2007年
9 曹瑩;傅雷文藝批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孫建;人本管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小菊;探究教學中的教師角色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2 張婷婷;計算機輔助教學環(huán)境下以培養(yǎng)學習者自主性為目標的教師角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紀燕;自主學習模式下學生對教師的角色期待與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D];江蘇大學;2010年
4 王冬梅;論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庭發(fā);論新課程條件下教師角色的轉變與重塑[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6 李香玲;校本課程開發(fā)對教師的要求[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丁梅芳;教師角色轉變與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8 劉虹;創(chuàng)新學習與教師角色轉換[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冷宇;新課程改革視野下教師角色的轉型與構建[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10 孫s
本文編號:14890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1489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