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成性與可教性的交響:公共德性培育的兩個維度
發(fā)布時間:2018-01-16 20:28
本文關(guān)鍵詞:養(yǎng)成性與可教性的交響:公共德性培育的兩個維度 出處:《教育評論》2017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公共德性 養(yǎng)成性 可教性 維度
【摘要】:對公共德性的培育,既需要關(guān)照德性養(yǎng)成,又需要強調(diào)德性可教。德性涵潤是一種生命文明的新模式,是追尋德性生活的表征與必然。德性教學需要批判德性教育的泛政治化傾向、虛無主義取向、工具化偏向和公共事件評價的泛德性教育化趨向等四種德性教育觀。養(yǎng)成性與可教性的結(jié)合,構(gòu)成了公共德性的實踐基礎。
[Abstract]:To cultivate public virtue,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but also emphasize that virtue can be taught. Virtue is a new model of life civilization. It is the pursuit of the representation and necessity of moral life. The teaching of virtue needs to criticize the pan-politicized tendency and nihilism ori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public morality is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alization bias and pan-virtue education tendency of public event evalu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ultivation and teachability.
【作者單位】: 上海電機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2017年度項目“當代城市社區(qū)公共精神的實證調(diào)查與培育對策研究”(編號17YJC710071)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41
【正文快照】: 作者宋潔,上海電機學院副教授、博士(上海201306)公共德性是人們所具有的在社會共同生活中體現(xiàn)的,并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優(yōu)良品質(zhì),體現(xiàn)了人們對共同生活的行為秩序、規(guī)范、準則等的認可,及在客觀行動上遵守與執(zhí)行的自律性。[1]對公共德性的培育,既需要關(guān)照德性養(yǎng)成,又需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唐智松;可教性:教育的生理學透視[J];邢臺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單宇曉;;淺談《政治常識》的可教性和對教師的新要求[J];江蘇教育;1989年03期
3 周加仙;羅璐嬌;顧晨璐;;人類的可教性與教學腦——安東尼奧·巴特羅院士訪談[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6期
4 孫自強;程火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一個令教師們困惑的教育命題[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5 唐小華;教師對課程內(nèi)容知識的轉(zhuǎn)換[J];教師之友;2005年01期
6 王鶴艷;田濤;;論教育活動開展的前提[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7 蔣一之;;“道德是否可教”問題的癥結(jié)與解決[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年03期
,本文編號:14347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143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