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可夫模型在遼寧沿海經濟帶人力資源供給預測中的應用
本文選題:人力資源預測 + 馬爾可夫模型; 參考:《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4年S1期
【摘要】:遼寧沿海經濟帶是遼寧省"十二五"期間的重點發(fā)展區(qū)域,而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本文應用Markov模型分析預測了遼寧沿海經濟帶未來10年的人力資源供給狀況,并結合人力資源的需求情況進行了供需分析,得出未來10年遼寧沿海經濟帶人力資源供不應求的結論。為了使遼寧沿海經濟帶的人力資源狀況與遼寧沿海經濟帶發(fā)展相適應,本文提出加大政府發(fā)展教育的力度、建設良好的人才引入環(huán)境、優(yōu)化人力資源配置的建議。
[Abstract]: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belt is the key development area of Liaoning Province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to a great extent. In this paper, Markov model is used to predict the human resource supply in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belt in the next 10 years, and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human resource is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mand of human resources. In the next 10 years,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belt human resources supply is short of demand. In order to adapt the human resource situation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belt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bel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o build a good talent int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管理學院;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基金(編號:DUT12RW421) 2011年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教改基金資助項目(編號:JG1122)
【分類號】:C96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于文華;周偉忠;;基于馬爾可夫鏈的人力資源供給預測模型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房國忠;東北老工業(yè)基地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閆英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遼寧人才興省戰(zhàn)略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0年08期
2 初銘暢;郭玉靜;徐璐;;遼寧沿海經濟帶人力資源與經濟發(fā)展的相關性分析[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3 陳麗敏;史玉明;;京津冀區(qū)域人才合作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以河北為例[J];科技信息;2014年05期
4 李才;李夢萱;;企業(yè)人力資源供給預測方法探討——基于馬爾科夫模型[J];人力資源管理;2011年05期
5 胡建平;李梅;;廣西北部灣人力資源開發(fā)力度分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6 初銘暢;郭玉靜;;遼寧沿海經濟帶人力資源開發(fā)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招標;2012年46期
7 張璐;劉立云;;馬爾可夫鏈模型在人力資源預測中的應用[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3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梁大戰(zhàn);黑龍江省國有林區(qū)人才資源開發(fā):效率、流動與對策[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年
2 馮巖;東北地區(qū)工業(yè)化道路和“再工業(yè)化”方向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鑫;基于異質性人力資源開發(fā)的員工培訓管理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郝娜;遼寧沿海經濟帶人力資源優(yōu)化配置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保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yè)轉移示范區(qū)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4 李松;拉薩市人才資源開發(fā)策略研究[D];西藏大學;2011年
5 蔡凌萍;路橋建設項目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6 李加興;沃爾瑪中國公司高速發(fā)展期人力資源供給案例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7 賀明明;馬爾可夫鏈模型在某些經濟預測中的應用[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年
8 鄒燕;供應鏈管理模式在我國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初探[D];北京物資學院;2010年
9 李君;大慶市產業(yè)轉型中人才政策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10 范秋梅;石油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評價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榮華;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是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的關鍵[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年08期
2 王尉東;人力資源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思考[J];商業(yè)研究;2002年05期
3 李紅松,左相國;我國區(qū)域人力資本積累效益比較[J];商業(yè)研究;2005年11期
4 雷震;袁春梅;;從制度經濟學視角看我國人力資本投資[J];商業(yè)研究;2006年13期
5 王揚銘;;我國泛珠三角區(qū)域農村人力資源整合開發(fā)戰(zhàn)略[J];商業(yè)研究;2007年01期
6 楊紅軍,齊樹天;改善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投資軟環(huán)境[J];長白學刊;2004年06期
7 孟大虎;制度性分割、人力資本粘性與失業(yè)問題——以東北地區(qū)為例[J];長白學刊;2005年04期
8 鄧育武,湯進華;東北地區(qū)現階段產業(yè)結構高度比較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9 薛繼坤;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形成、演變過程的歷史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10 李靖宇,殷志林;東北地區(qū)成長為中國第四大經濟增長極的現實論證[J];財經問題研究;2004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葉飛文;要素投入與中國經濟增長[D];廈門大學;2003年
2 陸華新;中國農村人力資本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3 峻峰;西部地區(qū)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經濟增長[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李文武;西部地區(qū)人力資本開發(fā)的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5 劉海英;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6 馮慰榮;人力資源國際流動的經濟分析[D];南開大學;2003年
7 張曉梅;中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5年
8 逯進;西部地區(qū)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建琢;吉林省高級人才流動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2 董家英;東北老工業(yè)基地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6年
3 季萍萍;東北地區(qū)產業(yè)結構與空間布局的變化趨勢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董曉舒;吉林省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經濟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蔡艷紅;我國城鄉(xiāng)人力資源開發(fā)一體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亦一;關于市場經濟下勞務供需平衡調控若干問題的探討[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2 那聲潤;康星華;;社會保障與供需平衡[J];學術交流;2006年11期
3 熊會兵;肖文韜;;基于供需平衡的農民非農就業(yè)模式探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曹新;論總供需平衡[J];學習與探索;1996年01期
5 徐長斌;;刑事證人不出庭作證制度研究——證人問題研究的新視角[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姜進;朱明;楊勇剛;;論財經類高職應用型人才就業(yè)競爭力的提升[J];職教論壇;2011年11期
7 楊淼,張彤宇;公平、效率與供需平衡[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8 李世福;趙若愚;;世界經濟平衡理論研究成果綜述[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9 馬崇明;論我國國民經濟供需平衡統(tǒng)計指標與評價[J];上海統(tǒng)計;1999年10期
10 姚偉龍;姚富玲;;循環(huán)經濟理論在北京市水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少林;王道文;王西恩;陳成;周維;;基于移動結點信息預報的馬爾可夫模型[A];2010通信理論與技術新發(fā)展——第十五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楊文強;;衍生馬爾可夫模型對DNA剪切位點的識別[A];第二十屆全國數據庫學術會議論文集(技術報告篇)[C];2003年
3 閆娟;謝一清;;基于離散馬爾可夫模型的水下運動目標識別方法[A];中國聲學學會1999年青年學術會議[CYCA'99]論文集[C];1999年
4 皇安偉;韓正平;王曉海;穆源;;雙機熱備份機群的可信性建模分析[A];2008通信理論與技術新進展——第十三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8年
5 姜彤艷;羅四維;王金亭;;集群系統(tǒng)的建模及其可靠性分析[A];第六屆中國青年運籌與管理學者大會論文集[C];2004年
6 劉敏;劉艷芳;張雅杰;劉洋;夏玉平;;城鎮(zhèn)地價指數的灰色——馬爾可夫預測模型構建——以深圳市為例[A];2006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謝文鋒;;節(jié)約集約用地,保障土地一級市場供需平衡[A];福建省土地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李忠鈞;喬光建;高同林;;山丘區(qū)塑料大棚集水種植蔬菜技術水量供需平衡研究與實踐[A];中國水利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集(農村水利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C];2006年
9 陳忠暖;胡瑞嫻;郭敏玲;;城市醫(yī)療服務供給與需求的空間分布——以廣州中心城區(qū)為對象的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周延安;;藥品的可獲得性與供需平衡[A];湖北省藥學會第十一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繁泓;三大因素制約純堿行業(yè)[N];中國化工報;2005年
2 劉芳濱 王之鈺;房地產市場產銷兩旺供需平衡[N];青島日報;2005年
3 記者 孫海峰;確保過冬煤電供需平衡[N];甘肅日報;2006年
4 實習生 張紀燕;“十一五”北京市電力發(fā)展力求供需平衡[N];科技日報;2007年
5 徐松;電源建設力保2006年實現供需平衡[N];證券日報;2004年
6 ;今年主要農作物種子供需平衡[N];農民日報;2002年
7 青華;慧娟;大宗藥材供需平衡 出口呈現上升之勢 [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8 重慶市農委副主任 高興明;保證供需平衡是價格穩(wěn)定的關鍵[N];農民日報;2011年
9 本報首席記者 蔡立軍;下半年我國鋼市存在變數[N];中國冶金報;2007年
10 記者 盧海;全國社會糧油供需平衡調查結果會審匯編會議在西寧召開[N];青海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麗燕;澳門經濟發(fā)展及其供需平衡的統(tǒng)計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2 侯媛媛;我國蔬菜供需平衡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年
3 代琦;生物序列、結構比較中若干數學模型研究及應用[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4 郭琳;供需平衡視角下的我國石油資源安全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陽曄;面向嵌入式處理器的代碼壓縮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余軼軍;Web訪問信息挖掘若干關鍵技術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7 沈錫飛;我國企業(yè)IPO融資動機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08年
8 范德成;VSC-IOD模型與黑龍江省產業(yè)投資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年
9 邵永社;雷達圖像定位方法與關鍵技術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10 聶迎利;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奶類消費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s,
本文編號:19168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91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