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T細胞17與肝細胞癌患者預后的關系
本文關鍵詞:輔助T細胞17與肝細胞癌患者預后的關系
更多相關文章: 肝細胞癌(HCC) Th17細胞 慢性肝炎 預后
【摘要】: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且發(fā)病數和死亡數呈逐年增長的趨勢,死亡率位居世界惡性腫瘤第二位。死亡率的居高不下與其高復發(fā)率和高轉移率密切相關。臨床上迫切需要闡明HCC復發(fā)轉移的分子機制,準確預測患者預后,尋找高效的靶點并設計合理干預治療的新方法。傳統(tǒng)的HCC研究注重腫瘤細胞自身,試圖從癌細胞本身基因與表型改變來解釋腫瘤的復發(fā)轉移。新近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作為與腫瘤密不可分的局部微環(huán)境對腫瘤演進所起的重要作用。持續(xù)的肝炎病毒(如HBV、HCV)感染所引起的慢性炎癥損傷使肝細胞反復壞死和再生,從而啟動肝細胞再生結節(jié)至不典型增生以至肝癌的發(fā)生過程。因此,肝臟的慢性炎癥反應是導致肝癌發(fā)生的關鍵所在。而淋巴細胞是機體免疫反應的主體,近年來發(fā)現(xiàn)具促炎作用的T輔助細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參與人體多種炎癥性、免疫性疾病和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進程。多個研究表明,Th17細胞促進HCC的生長、浸潤和轉移,與患者的不良預后相關,本研究旨在運用Meta分析方法對以往研究結果進行綜合定量分析,評價Th17細胞表達與HCC預后的關系。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循證醫(yī)學的研究方法探討Th17細胞與肝細胞癌患者預后的關系。方法檢索2009年至2015年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databases及萬方中文數據庫、中國知網數據庫、維普網中收錄的關于Th17細胞與肝細胞癌預后關系的文獻,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進行篩選符合標準的病例對照研究,收集納入文獻的HCC患者生存曲線,提取生存率和復發(fā)率數據,應用RevMan5.3軟件對提取數據進行Meta分析,利用固定效應模型或隨機效應模型計算HCC患者術后1年、3年、5年存活率及復發(fā)率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應用漏斗圖評估文獻的發(fā)表偏倚,應用森林圖分析Th17細胞與肝細胞癌預后的關系。結果1.Meta分析顯示,高水平Th17細胞的HCC患者的1年[OR=0.37,95%CI(0.25,0.56),P0.00001]、3年[OR=0.26,95%CI(0.14,0.45),P0.00001]、5年[OR=0.25,95%CI(0.12,0.50),P=0.0001]術后生存率低于低水平Th17細胞的HCC患者,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2.高水平Th17細胞HCC患者的1年[OR=3.34,95%CI(2.57,4.35),P0.00001]、3年[OR=2.15,95%CI(1.65,2.80),P0.00001]、5年[OR=2.47,95%CI(1.09,5.59),P=0.03]術后復發(fā)率高于低水平Th17細胞HCC患者,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Meta分析結果提示,Th17細胞在肝細胞癌患者中高表達可提示術后患者的不良預后。
【關鍵詞】:肝細胞癌(HCC) Th17細胞 慢性肝炎 預后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35.7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前言9-12
- 資料和方法12-15
- 結果15-30
- 討論30-33
- 參考文獻33-38
- 文獻綜述38-48
- 參考文獻44-48
- 英文縮寫詞表48-50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文章情況50-51
- 致謝51-53
- 個人簡歷5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梅楠;;肝細胞癌患者血清假尿甙的測定意義[J];國外醫(yī)學(腫瘤學分冊);1989年03期
2 白樹云,白麗萍;肝細胞癌患者血小板參數變化的探討[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3 張春平;中歐肝細胞癌患者的預后特征與存活率[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2003年03期
4 韋義萍,馬韻,鄧卓霖;肝細胞癌患者的谷胱甘肽硫轉移酶基因缺失的研究[J];腫瘤;2003年06期
5 張春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能是美國肝細胞癌患者中一種常見的潛在性肝病[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2003年10期
6 趙遴;張萍;王曉露;;肝細胞癌患者血漿凝血指標及血漿蛋白檢測分析[J];中原醫(yī)刊;2006年16期
7 周立;芮靜安;王少斌;陳曙光;曲強;遲天毅;魏學;韓凱;張寧;趙海濤;;男性肝細胞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7年01期
8 侯振江;王秀文;張麗華;周秀艷;戴殿祿;閆金輝;;肝細胞癌患者血清瘦素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07年05期
9 秦鍇;荊強;曾勇;;精氨酸對肝細胞癌患者免疫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J];華西醫(yī)學;2008年02期
10 葉伯根;耿小平;;術前經肝動脈栓塞化療不利于可切除肝細胞癌患者預后[J];肝膽外科雜志;200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佳林;周軼;李曉航;張城碩;李樂;康鐵利;;肝移植術前擇期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對肝細胞癌患者預后影響的系統(tǒng)評價[A];2013中國器官移植大會論文匯編[C];2013年
2 黃智銘;楊旭;周為中;韓清錫;陳民新;袁世珍;朱兆華;黃志明;;肝細胞癌患者介入治療后周圍血罕見癌細胞的監(jiān)測[A];2005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3 黃智銘;楊旭;周為中;韓清錫;陳民新;袁世珍;朱兆華;黃志明;;肝細胞癌患者介入治療后周圍血罕見癌細胞的監(jiān)測[A];2005年浙江省內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4 李國平;王連穩(wěn);;肝癌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膜表面Fas配體表達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8年
5 徐長風;胡愛榮;胡耀仁;周文紅;郭俊明;;聯(lián)合免疫磁珠與逆轉聚合酶聯(lián)反應在肝細胞癌患者外周血癌細胞檢測中的應用價值[A];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暨2007年浙江省感染病學、肝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6 劉耀煌;方志軍;方向明;朱慧星;方金峰;徐如意;周虹;;肝細胞癌患者血清VEGF和NO含量測定及其臨床意義[A];湖北省暨武漢市微生物學會分析微生物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屆第五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7 熊奇如;周威;;肝細胞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表達的Meta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六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8 宋衛(wèi)青;劉豐海;原江水;陳華波;;原發(fā)性肝癌患者Fas的檢測及其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8年
9 耿鑫;李悅國;張維銘;;肝細胞癌患者血清蛋白質指紋圖譜檢測及其臨床意義[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孫惠川;;肝細胞癌患者術后輔助干擾素治療預防肝癌復發(fā)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六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陳國東;激酶抑制藥物延長晚期肝細胞癌患者生存期47.3%[N];醫(yī)藥導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李冰;肝細胞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組合的診斷價值及針對GPC3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反應的研究[D];首都醫(yī)科大學;2013年
2 楊磊;應用分泌蛋白質組技術研究肝細胞癌患者血液蛋白標志物[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3 王軼;肝細胞癌患者外周血及癌組織中CD4~+Foxp3~+調節(jié)性T淋巴細胞增多的相關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4 楊曉波;肝細胞癌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研究與肝臟少見占位的診斷和鑒別診斷[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勇;肝細胞癌患者PD-1、GTLA-4表達及其臨床意義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5年
2 汪中海;COX-2表達與肝細胞癌患者預后的meta分析[D];南華大學;2015年
3 謝旭;術中輸血對肝細胞癌患者預后影響的臨床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張飛飛;輔助T細胞17與肝細胞癌患者預后的關系[D];首都醫(yī)科大學;2016年
5 楊波;肝細胞癌患者癌組織及血清中β-葡萄糖醛酸酶的測定及臨床意義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2年
6 周成;影響肝細胞癌患者術后長期生存的相關因素分析[D];蘇州大學;2013年
7 邢晶;胸腺素β4對體外培養(yǎng)的正常人肝細胞增殖的影響及肝細胞癌患者血清胸腺素β4檢測[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8 張偉;DCR3檢測在肝細胞癌患者中的臨床意義[D];桂林醫(yī)學院;2011年
9 余陳貴;肝細胞癌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caveolin-1mRNA的表達升高及其意義[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4年
10 柏凱;圍手術期檢測肝細胞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和GPC3mRNA的臨床意義[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7461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74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