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鱗癌術后不同放療模式與急性血液學毒性關系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宮頸鱗癌術后不同放療模式與急性血液學毒性關系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對比宮頸鱗癌術后患者應用序貫化療聯(lián)合調強放療(IMRT,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三維適形放療(3DCRT,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的劑量學參數(shù),并探索兩種放療模式與急性血液學毒性的關系。材料和方法:60例患者隨機分為IMRT組和3DCRT組,于放療前、后分別接受1周期TP(多西他賽75mg/m2 d1+順鉑30mg/m2 d1-3)方案化療治療(序貫療法)。記錄兩組全盆腔骨髓、髂骨、骶尾骨、腰椎、坐恥骨、左右股骨頭分別在5Gy、10Gy、15 Gy、20 Gy、25 Gy、30 Gy、35 Gy、40 Gy、45 Gy和50 Gy劑量下受照射的骨體積,即V5、V10、V15、V20、V25、V30、V35、V40、V45和V50。記錄治療前后發(fā)生白細胞減少、粒細胞減少、貧血及血小板減少的頻次,并根據(jù)急性血液學毒性RTOG(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指南對其進行分級。分析劑量學參數(shù)和急性血液學毒性的關系。研究結果:1.在IMRT組和3DCRT組中急性白細胞減少癥的發(fā)生率分別為96.7%和96.7%(P=0.910),主要為1-3級,3DCRT組中有1例發(fā)生4級骨髓抑制;在IMRT組和3DCRT組中急性粒細胞減少癥的發(fā)生率分別是53.3%和60%(P=0.977),主要為2-4級;在IMRT組和3DCRT組中急性貧血發(fā)生率分別為83%和90%(P=0.539),主要為1-2級,3-4級為0例;在IMRT組和3DCRT組中急性血小板減少癥發(fā)生率分別為10%和26.7%(P=0.181),主要為1級。以上急性血液學毒性發(fā)生率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2.IMRT組中白細胞、粒細胞、血小板下降的最低點較3DCRT組高(2.38×10e9/L vs 2.19×10e9/L(P=0.394)、1.46×10e9/L vs 1.33×10e9/L(P=0.476)、131.83×10e9/L vs 124.93×10e9/L(P=0.96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3.IMRT組中全盆腔骨髓及各亞區(qū)的V30、V35、V40、V45、V50均較3DCRT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IMRT組和3DCRT組中V5、V10、V15、V2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4.IMRT組中,右側股骨頭的V10、V15、V25和V30顯著低于左側股骨頭(分別是74.79%vs 79.77%(P=0.006)、58.41%vs 69.65%(P=0.001)、31.09%vs 39.19%(P=0.020)和16.91%vs 24.23%(P=0.009));3DCRT組中右側股骨頭V10和V15顯著低于左側股骨頭(分別是74.45%vs 82.23%(P=0.001)和62.97%vs 71.99%(P=0.001))。5.入組患者的組別、年齡、身高、體重、體表面積、PS評分、臨床分期、全盆腔骨髓的劑量學參數(shù)對≥2級急性血液學毒性的發(fā)生無影響。結論:1.與3DCRT技術比較,IMRT技術能夠顯著降低骨髓接受較高劑量照射的體積。2.宮頸鱗癌患者術后經(jīng)序貫治療,急性血液毒性的發(fā)生率和嚴重程度在IMRT組和3DCRT組中無差異。3.就經(jīng)濟效益而言,早期宮頸鱗癌患者術后選擇3DCRT技術輔助放療更優(yōu)。
【關鍵詞】:三維適形放療 調強放療 血液學毒性 骨髓
【學位授予單位】:延安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37.33;R730.55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緒論10-17
- 1.1 放射治療的發(fā)展簡史10-12
- 1.2 宮頸癌的流行病學12-13
- 1.3 宮頸癌的治療13-15
- 1.4 放療技術的抉擇15-17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17-22
- 2.1 宮頸癌放療技術的建立17-18
- 2.2 治療方法18-19
- 2.3 CT模擬定位19
- 2.4 靶區(qū)勾畫和危及器官的界定19-20
- 2.5 危及器官的劑量體積限制條件20-21
- 2.6 放療計劃設計21
- 2.7 治療計劃的評估及觀察指標21
- 2.8 血液學毒性終點21
- 2.9 統(tǒng)計學處理21-22
- 第三章 結果22-34
- 3.1 IMRT組和 3DCRT組治療前血液學基線數(shù)據(jù)22
- 3.2 急性血液學毒性22-23
- 3.3 劑量學參數(shù)比較23-31
- 3.4 多因素與血液學毒性相關性分析31-34
- 第四章 討論34-41
- 第五章 結論和展望41-42
- 參考文獻42-52
- 附錄52-54
- 致謝54-55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5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儲真真;陳信義;孫韜;賈枚;張燕明;趙曉東;盧殿榮;田同德;;補腎生血方防治化療血液學毒性反應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9年04期
2 杜濤;李茗;;化療后血液學毒性增至Ⅲ度以上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應用時機的探討[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8年06期
3 陳昀,沈志祥;頭孢類抗生素的血液學毒性反應[J];臨床內科雜志;2003年09期
4 王存德,江波,劉坤,金從國,王瑜;化療后24小時與血液學毒性增至Ⅱ度以上時皮下注射rhG-CSF的療效對比[J];實用癌癥雜志;2003年01期
5 ;吉西他濱固定速率滴注與30分鐘滴注治療惡性腫瘤的血液學毒性比較(英文)[J];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2年07期
6 王臨潤;張國兵;黃明珠;;吉西他濱固定速率輸注的峰濃度與血液學毒性的相關性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年04期
7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龍庭鳳;沈麗達;王麗;王媛媛;楊靜;;艾滋病相關淋巴瘤患者化療耐受性評價[A];中國腫瘤內科進展 中國腫瘤醫(yī)師教育(2014)[C];2014年
2 王臨潤;張國兵;黃明珠;;吉西他濱固定速率輸注的峰濃度與血液學毒性的相關性研究[A];浙江省臨床合理用藥和藥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儲真真;補腎生血方減輕化療血液學毒性反應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艷賢;宮頸癌同步放化療急性血液學毒性相關預測因子的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葛堯;宮頸鱗癌術后不同放療模式與急性血液學毒性關系的研究[D];延安大學;2016年
3 劉海新;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血液學毒性與血清性激素水平相關性研究[D];濟南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宮頸鱗癌術后不同放療模式與急性血液學毒性關系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662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46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