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對溫度、光周期耐受范圍的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對溫度、光周期耐受范圍的比較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白紋伊蚊 埃及伊蚊 登革熱 溫度 光周期 生態(tài)學特征 分布 擴散趨勢 防治
【摘要】: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是屬于雙翅目,蚊科,伊蚊屬。兩者均是我國傳播登革熱的重要媒介。埃及伊蚊屬于典型的家棲性蚊蟲,具有多次吸血的習性,其傳播登革熱病毒的能力較前者高,屬于熱帶地區(qū)傳播登革熱最危險的蚊種;而白紋伊蚊多屬于野棲或半家棲性蚊種,是亞熱帶地區(qū)登革熱的重要媒介。在我國,埃及伊蚊原來僅分布在廣東、海南、廣西的沿海地區(qū),近年來云南南部局部地區(qū)也有發(fā)現(xiàn)。白紋伊蚊分布較廣,南起海南島,北至遼寧南部,西至陜西寶雞都有記載,是我國東南沿海省份登革熱的主要媒介蚊蟲。上世紀50年代以后,白紋伊蚊分布范圍不斷擴大,但是擴散的原因不盡相同。從全球范圍看,由原產(chǎn)地亞洲東部已經(jīng)擴散到歐洲、非洲和美洲,并成為這些地方登革熱的媒介,這主要是全球化進程中,日益頻繁和發(fā)達的國際交通往來使其被攜帶至原本不存在的地區(qū);從我國來看,白紋伊蚊從低緯度地區(qū)向高緯度地區(qū)擴散,主要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變化使一些原來不適合其生長繁殖的地方變得適合,即白紋伊蚊適生區(qū)范圍的擴大。本研究即是針對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不同的分布和擴散能力,通過實驗研究兩種蚊蟲在生長發(fā)育和繁殖過程中對不同溫度和光周期的反應,為進一步分析兩種蚊蟲的適生范圍和擴散趨勢提供生態(tài)學資料,對防治登革熱媒介,預防、預警和控制登革熱傳播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本課題對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卵的孵化、幼蟲的生長發(fā)育、蚊蛹的羽化以及成蟲的繁殖率等過程與溫度、光周期的關系進行實驗研究,闡明兩種伊蚊完成生活史所必須的溫度閾值,以及在不同溫度、光周期條件下的發(fā)育特征,在此基礎上探討溫度、光周期等對伊蚊地理分布及擴散的影響。主要實驗內容包括:1.在溫度梯度11℃,16℃,21℃,26℃,31℃,36℃條件下,觀察伊蚊成蚊前期的生長情況,包括:孵化情況、羽化情況、幼蟲生存發(fā)育情況和全代發(fā)育情況等。2.在不同的光周期條件下(L0:D24, L4:D20, L12:D12, L20:D4, L24:D0),比較不同光周期下同種伊蚊成蟲的產(chǎn)卵數(shù)量。3.模擬自然界高溫脅迫的情況,研究水體高溫處理幼蟲不同階段后對埃及伊蚊成蟲翅長、體重和性別比例的影響,探究水體高溫對埃及伊蚊發(fā)育產(chǎn)生影響的關鍵齡期。本研究結果顯示當水體溫度為11℃和36℃時,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均不能完成全代發(fā)育(卵-成蚊),11℃時雖然不能正;己陀鸹,但是白蚊伊蚊1齡幼蟲能在此溫度下維持生命超過20天,埃及伊蚊卻在孵化后10天左右便死亡;36℃時,所有的白紋伊蚊在第4齡時或之前死亡,而60.3%的埃及伊蚊能正;,死亡主要發(fā)生在蛹期及羽化的過程中。16℃時,白紋伊蚊長成率較埃及伊蚊高。在16℃~31℃的范圍內,兩種伊蚊的幼蟲生長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速率和溫度之間呈線性關系。線性回歸方程分別為埃及伊蚊:y=0.00597x-0.0618 (r=0.966,P=00.001),白紋伊蚊:y=0.00526x-0.0476 (r=0.961, P=00.001)。通過積溫法則和統(tǒng)計學上的“最小二乘法”計算得出埃及伊蚊的發(fā)育起點溫度為11.0±0.6℃,白紋伊蚊發(fā)育起點溫度為10.1±0.9℃。兩種伊蚊都在31℃時發(fā)育時間最短,但在該溫度下實際長成率卻比如26℃時低,溫度對埃及伊蚊成蟲性比有影響,水溫為31℃時發(fā)育為成蟲的雌蚊明顯多于雄蚊,與溫度為21℃及26℃相比,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顯著意義。埃及伊蚊在極端短光照時(L:D=0:24)不產(chǎn)卵,在極端長光照(L:D=24:0)時產(chǎn)卵也比較少,而在其他光照條件下時產(chǎn)卵數(shù)與相應的孵化率差別不大。白紋伊蚊隨光照時數(shù)增加產(chǎn)卵增多,孵化變整齊,孵化率升高。光周期為20:4時的產(chǎn)卵數(shù)與相應的孵化率均大于4:20時的。說明白紋伊蚊跟埃及伊蚊相比更適應長日照環(huán)境。與埃及伊蚊不同的是白紋伊蚊在0:24時不僅能產(chǎn)卵而且產(chǎn)卵較多,其原因尚待進一步研究。高溫處理埃及伊蚊不同發(fā)育時期對其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差異較大,高溫作用2-4齡幼蟲,其長成的雌蚊翅長明顯小于標準值;2齡和4齡幼蟲受高溫作用后發(fā)育的雌蚊體重明顯下降;3齡和4齡受高溫作用后發(fā)育的成蟲中雌蚊比例升高,雄:雌分別為0.88和0.95,2齡幼蟲則情況相反,雄:雌=2.43:1,這說明埃及伊蚊的不同發(fā)育階段受高溫作用的影響不同,卵期和1齡幼蟲受高溫影響較小,2-4齡受高溫作用影響較大,其中2齡可能是雌性埃及伊蚊發(fā)育的關鍵階段,而3齡可能是雄性埃及伊蚊發(fā)育的關鍵階段。開展這一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氣象因素對伊蚊地理分布的影響,揭示在全球氣候變暖形勢下兩種伊蚊在我國的擴散趨勢,從而更好地評價全球氣候變化對登革熱傳播存在的環(huán)境風險問題,為媒介蚊蟲種群動態(tài)監(jiān)測預警提供生態(tài)學依據(jù)。
【關鍵詞】:白紋伊蚊 埃及伊蚊 登革熱 溫度 光周期 生態(tài)學特征 分布 擴散趨勢 防治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384.1
【目錄】:
- 中文摘要7-10
- ABSTRACT10-14
- 第一章 前言14-27
- 1.1 埃及伊蚊、白紋伊蚊及其醫(yī)學重要性14-15
- 1.2 伊蚊相關生物、生態(tài)學特征15-19
- 1.2.1 生活史15-17
- 1.2.2 孳生習性17-18
- 1.2.3 吸血習性18-19
- 1.2.4 季節(jié)消長19
- 1.3 研究溫度、光周期對伊蚊作用的意義19-27
- 1.3.1 影響蚊蟲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因素19-21
- 1.3.2 兩種伊蚊的分布和擴散情況21-24
- 1.3.3 氣候變化與蚊媒傳染病24-26
- 1.3.4 本研究的目的與意義26-27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27-34
- 2.1 實驗種群及飼養(yǎng)方法27-28
- 2.1.1 種群來源27
- 2.1.2 飼養(yǎng)方法27
- 2.1.3 主要儀器與設備27
- 2.1.4 各實驗的試蟲數(shù)27-28
- 2.2 水體溫度對伊蚊成蚊前期影響的實驗方法28-31
- 2.2.1 卵孵化情況觀察28-29
- 2.2.2 幼蟲發(fā)育和化蛹情況觀察29-30
- 2.2.3 羽化情況觀察30-31
- 2.2.4 全代發(fā)育情況觀察31
- 2.3 光周期對伊蚊成蚊產(chǎn)卵數(shù)和孵化率作用的實驗方法31
- 2.4 高溫處理不同齡期埃及伊蚊對其發(fā)育影響的實驗方法31-32
- 2.4.1 卵期的高溫處理31-32
- 2.4.2 各齡幼蟲的高溫處理32
- 2.4.3 翅長和體重的測量32
- 2.5 有效積溫法則32-33
- 2.6 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及計算公式33-34
- 第三章 結果34-46
- 3.1 水體溫度對兩種伊蚊成蚊前期的作用34-41
- 3.1.0 蚊卵在不同水溫下的孵化率34-36
- 3.1.1 幼蟲在不同水溫下的生長發(fā)育速率36-39
- 3.1.2 蚊蛹在不同水溫下的羽化率39
- 3.1.3 不同水溫下的全代生長發(fā)育歷期39-40
- 3.1.4 不同水溫下發(fā)育為成蟲的性比40-41
- 3.2 不同光周期下兩種伊蚊成蟲的產(chǎn)卵數(shù)量和孵化率41-42
- 3.3 高溫處理不同齡期埃及伊蚊對其生長發(fā)育的影響42-46
- 3.3.1 雌蚊的翅長43-44
- 3.3.2 成蚊的體重44
- 3.3.3 成蚊的性比44-46
- 第四章 討論46-52
- 4.1 水體溫度對兩種伊蚊成蟲前期生長發(fā)育等的影響46-48
- 4.2 光周期對兩種伊蚊成蚊產(chǎn)卵及孵化的影響48
- 4.3 高溫對不同齡期埃及伊蚊生長發(fā)育的影響48-50
- 4.4 本研究對氣候變化下登革熱防治工作的啟示50-52
- 第五章 結論52-53
- 第六章 不足及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53-54
- 參考文獻54-57
- 碩士期間發(fā)表論文57-58
- 致謝58-59
- 論著59-6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志敏;埃及伊蚊的飼養(yǎng)方法[J];昆蟲知識;1979年01期
2 周光智,趙彤言,郭曉霞,朱禮華,薛健;不同地理株埃及伊蚊經(jīng)口接種登革2型病毒的感染性研究[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4年02期
3 王丕玉;董利民;吳超;董學書;;云南省埃及伊蚊實驗室種群的建立[J];醫(yī)學動物防制;2006年10期
4 顧衛(wèi)東;埃及伊蚊動態(tài)生命表模型:模擬結果和驗證[J];國外醫(yī)學(寄生蟲病分冊);1994年03期
5 陳國生,鮑學純,羅大民,駱啟桂,李國強,王國秀;武昌羅索線蟲防制埃及伊蚊的初步試驗[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年02期
6 孫雷心;;蚊子基因圖譜[J];生物技術通報;1993年08期
7 黃國城;;脂族醇對伊蚊水生期的殺滅效力[J];國外醫(yī)學(寄生蟲病分冊);1984年02期
8 MARCJ·KLOWDEN,GAILM·CHAMBERS,黃超;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生殖及新陳代謝的差異[J];醫(yī)學動物防制;1995年04期
9 謝超,趙彤言,董言德,陸寶麟;吸血誘導的埃及伊蚊?谥旰笃谝鹊鞍酌富驕y序及與美國株同源性比較[J];昆蟲學報;2002年05期
10 吳家紅;郭曉霞;李春曉;董言德;宋峰林;曹曉梅;張曉龍;趙彤言;;埃及伊蚊電壓依賴性鈉離子通道3′端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8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欣;余學泉;彭建新;洪華珠;;埃及伊蚊體內一種新型生物靶標AeSCP-2的研究進展[A];華中昆蟲研究(第五卷)[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記者 陳保江;關累口岸 再次檢出埃及伊蚊[N];云南日報;2009年
2 記者 任海軍;蚊子嗡嗡惱煞人,但可能是在“唱情歌”[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記者 賀鵬 通訊員 林碩;福建口岸首次截獲埃及伊蚊[N];福州日報;2009年
4 原麗 陳毅強 賀驥;集裝箱中驚現(xiàn)疫病傳播元兇[N];中國國門時報;2013年
5 田地;測序伊蚊基因提速耐藥性檢測[N];大眾科技報;2007年
6 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研究員 張見麟;談談屈曲病[N];大眾衛(wèi)生報;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喻瀟;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對溫度、光周期耐受范圍的比較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3年
2 周光智;不同地理株埃及伊蚊的遺傳差異及對登革2型病毒易感性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2年
3 聶玉穩(wěn);具有基因控制的埃及伊蚊種群模型[D];西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9063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906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