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鞍后區(qū)及上斜坡處理基底動脈尖動脈瘤的顯微解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22 14:14
本文關鍵詞:經鞍后區(qū)及上斜坡處理基底動脈尖動脈瘤的顯微解剖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顯微解剖 手術入路 動脈瘤 基底動脈 鞍后區(qū) 上斜坡
【摘要】:目的:對鞍后區(qū)及上斜坡進行解剖學研究,通過不同手術入路對鞍后區(qū)及上斜坡的顯露范圍,并依據基底動脈尖動脈瘤與后床突的位置、大小、生長方向的不同綜合考慮決定手術入路,為手術入路的選擇提供解剖學基礎。 方法:福爾馬林固定的成人濕性尸頭標本6個(12側),用清水反復清洗標本表面,清理表面毛發(fā)。解剖出標本頸部的雙側頸總動脈、頸靜脈、椎動脈大約2~3cm,插管沖洗,用溫水反復灌洗,,去除血管內血栓,于陰涼處晾干標本,經頸動脈及椎動脈注入大紅色硅膠約300ml,頸靜脈注入深藍色硅膠約400ml。靜置48小時待硅膠凝固后,放入75%乙醇溶液中保存。 1顳極入路:該入路通過筋膜間入路保護面神經的顳支,去掉眶顴骨質,結扎離斷匯入蝶頂竇的橋靜脈,圍繞外側裂“S”形剪開硬腦膜,充分暴露額葉、顳葉及外側裂,分離外側裂后抬起額葉,并且向后下外側牽拉顳極,顯露顱底上斜坡及其周圍結構組織,仔細分離該區(qū)域蛛網膜,抬起后交通動脈及頸內動脈,在后交通動脈和頸內動脈與動眼神經之仔細分離蛛網膜,顯露基底動脈分叉處。同時觀察大腦后動脈、基底動脈發(fā)出穿支動脈的走行,測量該入路下暴露鞍后區(qū)上斜坡及其周圍的距離。為進一步擴大顯露范圍,可以通過顳極入路顯露鞍后區(qū)上斜坡及周圍組織結構的基礎之上,仔細剪開包繞后床突的小腦幕,充分顯露后床突,高速磨鉆小心磨除后床突骨質,增加暴露范圍。再次觀察大腦后動脈、基底動脈發(fā)出穿支動脈的走行,測量該入路下暴露鞍后區(qū)上斜坡及其周圍的距離。 2顳下經巖骨入路:頭皮皮膚顳部直切口,顳瓣開顱,分離顱底硬膜,于棘孔處電凝離斷腦膜中動脈,暴露三叉神經半月節(jié),保護巖淺大神經,通過顳下磨除kaease三角,使腦組織回到生理解剖位置,在顳部硬腦膜外馬蹄形剪開硬腦膜,抬起顳葉,結扎離斷巖上竇后,在滑車神經進入小腦幕的后方,分別沿著巖上竇和三叉神經第三支的外側緣“T”形剪開小腦幕,松解游離三叉神經穿入中顱窩周圍的硬腦膜,向下壓迫三叉神經增加術野暴露范圍,同時觀察大腦后動脈、基底動脈發(fā)出穿支動脈的走行,測量該入路下暴露鞍后區(qū)上斜坡及其周圍的距離。 3擴大顳極入路:頭皮皮膚切口起自顴弓下靠近耳屏1cm,垂直向上至耳廓根部向后,至耳后2~3cm,弧形向前向內至中線旁,過正中線后旁開1~2cm,終止于發(fā)跡內。抬起額葉,向后外側牽拉顳葉,通過外側裂觀察大腦后動脈、基底動脈發(fā)出穿支動脈的走行,測量該入路下暴露鞍后區(qū)上斜坡及其周圍的距離。磨除Kawase三角,抬起顳葉,剪開小腦幕,在顳下觀察大腦后動脈、基底動脈發(fā)出穿支動脈的走行,測量該入路下暴露鞍后區(qū)上斜坡及其周圍的距離。 結果: 1顳極入路暴露鞍后區(qū)上斜坡的距離:(12.46±1.51)mm顳極入路+磨除后床突暴露鞍后區(qū)上斜坡的距離:(17.31±2.03)mm顳下經巖骨入路暴露鞍后區(qū)上斜坡的距離:(23.92±1.64)mm三種不同的手術入路對于鞍后區(qū)上斜坡區(qū)的暴露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確實存在不同。 2基底動脈尖處及大腦后動脈P1段發(fā)出的穿支動脈主要起自上表面和后表面,分別向上和向后走行,進入丘腦、大腦腳、腳尖窩、后穿質、中腦腦橋等。 結論: 1位于鞍后區(qū)及后床突下5mm內的基底動脈尖動脈瘤,可以采用經顳極入路充分暴露并夾閉,必要時可剪開包繞后床突的小腦幕,磨除后床突,增加暴露范圍。 2位于后床突之下的基底動脈尖動脈瘤,應當采用經顳下巖骨入路夾閉。 3經顳極入路可以觀察到雙側大腦后動脈及基底動脈尖發(fā)出的穿通支動脈,在夾閉動脈瘤時可以防止誤夾穿通支動脈,而顳下經巖骨入路無法看到對側的穿支動脈,誤夾這些穿支動脈可導致嚴重的基底動脈尖綜合征,影響遠期預后效果,嚴重者甚至死亡。 4如果基底動脈瘤生長朝向后方,部分穿支動脈有時可發(fā)自動脈瘤或很難與動脈瘤分離,從而大大增加手術的難度。這時,通過顳極入路在前方很難清晰分辨穿支動脈與動脈瘤的關系,而經顳下經巖骨入路可以清楚的看到后穿支動脈,有效防止術中誤夾穿支動脈,對此種動脈瘤的夾閉有優(yōu)勢。 5基底動脈分叉處動脈瘤往往是兩側的直徑寬于前后徑,經顳下經巖骨入路進行夾閉時,動脈瘤夾幾乎平行于基底動脈尖部,并且能減少因夾閉而造成基底動脈及大腦后動脈的扭曲及狹窄,保證血管的通暢。 6擴大顳極入路既可以從前方顳極外側裂向后清楚的看到雙側的穿支動脈,又可以從顳下側方及后方清楚的看到后方的穿支動脈,降低誤夾風險。并且對于不同位置的基底動脈尖動脈瘤,此入路都可以有效夾閉。
【關鍵詞】:顯微解剖 手術入路 動脈瘤 基底動脈 鞍后區(qū) 上斜坡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654.4;R322
【目錄】: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2
- 材料與方法12-14
- 結果14-15
- 附圖15-22
- 附表22-24
- 討論24-28
- 結論28-30
- 參考文獻30-32
- 綜述:基底動脈尖動脈瘤手術治療研究的進展32-38
- 參考文獻35-38
- 致謝38-39
- 個人簡歷3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陳永漢;白錫波;田耀輝;杜國良;賈林偉;李宗豪;王毅;張剛;;經顳下入路對基底動脈頂端區(qū)域顯微解剖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3年02期
2 佟小光;劉暌;王宏;李慶國;;顳淺動脈引導的筋膜間隙翼點入路面神經分支保護研究[J];中國現(xiàn)代神經疾病雜志;2008年02期
3 石祥恩;張永力;吳斌;周忠清;孫玉明;劉方軍;錢海;范濤;李志強;;后循環(huán)動脈瘤顯微外科手術治療[J];中國現(xiàn)代神經疾病雜志;2012年01期
4 修波,黃紅云,劉宗惠,李士月;Kawase入路切除上斜坡區(qū)腫瘤[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2年02期
5 石祥恩,吳斌,周忠清,張永力,范濤,孫玉明,王維興;手術夾閉基底動脈頂分叉處動脈瘤[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5年11期
本文編號:7195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7195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