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旋毛蟲感染后小鼠腸道炎癥與腸道菌群的相關變化

發(fā)布時間:2017-06-06 09:17

  本文關鍵詞:旋毛蟲感染后小鼠腸道炎癥與腸道菌群的相關變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旋毛蟲即旋毛形線蟲(Trichinella spriralis),是一種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流行的人畜共患病寄生蟲,經(jīng)其感染而患病稱為旋毛蟲病(trichinellosis)。旋毛蟲病是由于人類生食用或半生食用含有旋毛蟲蚴蟲的豬肉或其他動物肉類而感染,其主要分為腸型期、肌型期與恢復期。在腸型期時,主要以腹痛、腹瀉、嘔吐、頭痛等胃腸疾病癥狀為主,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隨著近年來生命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腸道微生物是與人畜健康息息相關的極其重要的“器官”,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是人類和動物健康與疾病的關鍵。哺乳動物的腸道微生物主要由細菌組成,正常人體腸道內(nèi)細菌數(shù)量可達1014個,比機體細胞總數(shù)的10倍還要多,不僅直接參與宿主的消化、營養(yǎng)吸收、代謝和免疫調(diào)節(jié),而且能夠抵御致病菌和潛在致病菌的侵襲,對人和動物的生長與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腸道內(nèi)菌群可劃分為益生菌、條件致病菌與致病菌,當機體處于健康狀態(tài)時,菌群平衡協(xié)調(diào),不會引發(fā)疾病,而當某些因素致使這一平衡遭到破壞時,便會誘發(fā)多種疾病的產(chǎn)生,如糖尿病、腸炎、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癥。 旋毛蟲與宿主之間或腸道菌群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有大量報道,然而,有關于旋毛蟲感染后腸道炎癥與腸道菌群相互關系的研究甚少。本實驗通過旋毛蟲腸道感染的小鼠模型和DSS誘導的結腸炎動物模型,運用基于16S rDNA的Real-time PCR、組織學和免疫學技術,研究旋毛蟲感染后在小鼠腸道炎癥的變化和恢復過程中腸道微生物的變化,以及共生微生物與腸道炎癥的關系。在BALB/c小鼠感染旋毛蟲ISS534后的7d、14d和28d,觀察腸道的炎癥、腸道菌群和腸組織細胞因子的變化。感染后7d,小腸組織出現(xiàn)炎癥發(fā)應,14d炎癥最為嚴重,在28d炎癥明顯減輕或恢復。雙歧桿菌屬細菌的表達量在感染后7d和14d時均有顯著降低(P<0.05),乳酸桿菌屬細菌在第14d顯著降低(P<0.05)。與之相反,梭菌屬與腸球菌屬細菌則顯著升高(p<0.05)。與對照組比較,這四種菌屬的細菌在感染后14d時的變化明顯大于感染后7d,而在28d基本恢復或接近于感染前的水平。直腸真桿菌屬與柔嫩梭菌屬較對照組而言無顯著變化;擬桿菌屬與脫硫弧桿菌屬則在各小鼠糞便中表達量差異變化較大,沒有規(guī)律。運用ELISA方法分別檢測感染小鼠的十二指腸和空腸腸組織碎片培養(yǎng)上清的IL-10,TNF-α、IL-12和IL-17等細胞因子的變化,與對照組相比,小鼠十二指腸和空腸組織分泌的IL-10在感染后7d明顯增高(p0.05),14d極顯著增高(p0.01),而28d則恢復至感染前的水平。與IL-10表達變化相似,感染小鼠十二指腸和空腸組織分泌的TNF-α在7d明顯升高(p<0.05),14d極顯著升高(p<0.01),28d時呈恢復趨勢。然而,IL-12與IL-17在第7d顯著降低(p<0.05),14d極顯著降低(p<0.01),28d時基本恢復到感染前的水平。與旋毛蟲感染小鼠相比,經(jīng)2.5%DSS灌胃處理的小鼠結腸組織損傷嚴重,上皮細胞脫落、壞死形成糜爛。而旋毛蟲感染28d后以同樣濃度DSS處理的小鼠結腸組織損傷程度明顯減輕,,只觀察到輕微的炎癥反應。 本研究表明旋毛蟲感染后,小鼠腸道的雙歧桿菌屬與乳酸桿菌屬細菌的下調(diào)和回復以及梭菌屬與腸球菌細菌的上調(diào)和回落與旋毛蟲感染后腸道炎癥的變化和恢復過程一致。感染初期益生菌數(shù)量明顯減少,而機會致病菌或致病菌數(shù)量增多,先天免疫反應的TNF-α表達增高,介導免疫抑制的細胞因子IL-10明顯上調(diào),以發(fā)揮降低炎癥反應的作用,隨著炎癥的恢復,益生菌數(shù)量明顯增加,機會致病菌或致病菌數(shù)量減少,TNF-α表達降低,IL-10回落。旋毛蟲感染小鼠經(jīng)DSS處理后較對照組結腸炎癥明顯減輕,進一步證實旋毛蟲感染后可介導腸粘膜免疫抑制。本實驗為研究寄生蟲感染、腸道菌群與腸道炎癥三者間的關聯(lián)提供重要的實驗工具和策略,為揭示共生菌和益生菌以及腸道寄生蟲在調(diào)節(jié)粘膜免疫反應的作用和它們潛在的抑制炎癥作用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jù),為深入理解和設計有效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癥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旋毛蟲 腸道菌群 16S rDNA 炎性反應 DSS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383.15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英文縮寫詞表11-12
  • 前言12-13
  • 第一篇 文獻綜述13-25
  • 第1章 旋毛蟲與旋毛蟲病13-17
  • 1.1 概述13
  • 1.2 旋毛蟲生活史13-14
  • 1.3 旋毛蟲感染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14-15
  • 1.4 旋毛蟲流行病學15
  • 1.5 旋毛蟲病的診斷15-16
  • 1.6 旋毛蟲病的控制與預防16-17
  • 第2章 腸道菌群的相關研究17-23
  • 2.1 人體腸道菌群的分類與構成17-18
  • 2.2 腸道菌群的鑒定方法18-19
  • 2.3 影響腸道菌群的因素19-21
  • 2.4 腸道菌群與疾病21-23
  • 第3章 蠕蟲療法與小鼠實驗性結腸炎23-25
  • 第二篇 研究內(nèi)容25-57
  • 第1章 旋毛蟲感染后小鼠腸道菌群的變化25-37
  • 1.1 實驗材料25-26
  • 1.2 實驗方法26-30
  • 1.3 實驗結果30-34
  • 1.4 討論34-36
  • 1.5 小結36-37
  • 第2章 旋毛蟲誘導的小鼠腸道炎癥和細胞因子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37-52
  • 2.1 實驗材料37-38
  • 2.2 實驗方法38-42
  • 2.3 實驗結果42-49
  • 2.4 討論49-51
  • 2.5 小結51-52
  • 第3章 旋毛蟲對 DSS 誘導的小鼠實驗性結腸炎的抑制作用52-57
  • 3.1 實驗材料52-53
  • 3.2 實驗方法53-54
  • 3.3 實驗結果54-55
  • 3.4 討論55-56
  • 3.5 小結56-57
  • 結論57-58
  • 參考文獻58-65
  • 導師簡介65-67
  • 作者簡介67-68
  •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68-69
  • 致謝6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吳小平,凌奇荷;實驗性潰瘍性結腸炎模型的研究[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2 劉力;張歡;;腸道菌群失調(diào)與潰瘍性結腸炎[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10年02期

3 康白;雙歧桿菌的微生態(tài)學及臨床意義[J];中華兒科雜志;1999年05期

4 董永綏;腸道菌群失調(diào)、內(nèi)毒素與小兒胃腸功能障礙[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1年01期


  本文關鍵詞:旋毛蟲感染后小鼠腸道炎癥與腸道菌群的相關變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594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42594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e63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