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黃色素、阿魏酸對痛經(jīng)模型大鼠催產(chǎn)素受體及加壓素受體mRNA表達的影響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effect of safflower yellow and ferulic acid in the anti dysmenorrhea effect. Methods 70 fe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7 groups according to weight: normal group, model group, Tianqi dysmenorrhea capsule group (Tian Qizu), high dose group of safflower yellow (red high group), low dose group of safflower yellow (red low group), high dose ferulic acid group (ACO group) and In the low dose group of ferulic acid (opioid group), each group was 10. In addition to the normal group, the rats were subcutaneous injected with diethylstilbestrol to replicate the rat's dysmenorrhea model. In the group of Tianqi group, Tianqi capsule was given 2 g / kg-1, red high, and the red low group gave safflower yellow 0.02 g. D-1,0.01 G. Kg-1. D-1, akgao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jection of diethylstilbestrol. The group was given 0.12 g, kg-1, d-1,0.06 g, kg-1 / d-1. injection of ferulic acid for seventh days, respectively, 11 D. were injected with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to detect prostaglandin E2 (PGE2), prostaglandin F2a (PGF2a), plasma thromboxane, 6 ketone prostaglandin reaction, and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C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oxytocin receptor (OTR) mRNA and vasopressin receptor (VPR) mRNA in the uterine tissu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the torsional body reaction in each treatment group was improved,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0.05).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the PGE2 content in the seven groups, the ah Gao group and the opioid group increased in varying degrees (P0.01 or P0.05). The PGF2a content and the ratio of PGF2a/PGE2 decreased in different degrees (P0.01 or P0.05), and the ratio of TXB2 and TXB2/6-keto-PGF1a in each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1).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of OTRmRNA and VPRmRNA in the mode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0.01);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the ratio of TXB2 and VPRmRNA in the mode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odel group.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of OTRmRNA and VPRmRNA decreased (P 0.05), and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of OTRmRNA in the group was decreased (P0.05),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ther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the anti dysmenorrhea effect of ferulic acid may be related to the regulation of the prostaglandin system and the regulation of OTR expression in the uterus of the rats. The vegetal system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xpression of OTR and VPR.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藥學部;
【基金】:2011年廣東省中醫(yī)藥強省計劃(20111082) 2011年中山市科技攻關計劃(20113A135)
【分類號】:R-332;R285.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克玲;近15年來中醫(yī)治療痛經(jīng)方藥應用分析[J];國醫(yī)論壇;2003年03期
2 劉琳娜,梅其炳 ,程建峰,李欣;當歸精油治療痛經(jīng)的藥理研究[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2年02期
3 華永慶,洪敏,朱荃;原發(fā)性痛經(jīng)研究進展[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4 肖軍花,林先明,周全軍,陳劍鋒,王征,向繼洲,王嘉陵;當歸A_3活性部位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機制的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3年05期
5 蔡珊珊;鄧淑珍;王瑞耕;劉玲;孫東明;;阿魏酸對慢性心力衰竭小鼠心室膠原重構的影響[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年06期
6 胡益勇;徐曉玉;;阿魏酸的化學和藥理研究進展[J];中成藥;2006年02期
7 趙偉國;李運景;黃民;;痛經(jīng)康口服液對痛經(jīng)大鼠子宮組織中催產(chǎn)素受體及加壓素受體mRNA的表達的影響[J];中成藥;2012年07期
8 樂江,彭仁t,孔銳,曾漢高;當歸粗多糖鎮(zhèn)痛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2年10期
9 張媛;陳晨;劉倩;秦媛媛;高華;;紅花黃色素對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保護作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年16期
10 梁遠園;黃有帶;熊藝花;楊俊標;張朝當;;婦血安薄膜衣片的質量標準[J];中國醫(yī)藥工業(yè)雜志;201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云華;;阿魏酸苦參堿鹽的合成[J];安徽化工;2009年03期
2 姜瑞平;董宇;高宇;高郡;李乃軍;;肉制品中一種含有阿魏酸的復配型添加劑的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26期
3 趙寧俠;郭瑞林;任秦有;史恒軍;張周良;;針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臨床療效及血液流變學相關性分析[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4 王瑋;李霞;郭秀花;;數(shù)據(jù)挖掘在中醫(yī)藥防治疾病研究中的應用現(xiàn)狀[J];北京中醫(yī)藥;2011年03期
5 宋卓敏;屈彩芹;張遠;邢淑麗;羅美玉;哈孝賢;;痛經(jīng)寧顆粒對痛經(jīng)大鼠子宮雌、孕激素受體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6年01期
6 吳立坤;張建軍;李偉;袁成;高學敏;;采用高架十字迷宮實驗優(yōu)選抗焦慮復方中藥制劑中當歸和川芎的制備工藝[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9年05期
7 葛建軍;孫立虹;楊繼軍;佘延芬;李新華;;隔物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fā)性痛經(jīng)的療效及其對經(jīng)血和血清PGF_(2α)含量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年03期
8 宿樹蘭;葉亮;尚爾鑫;范欣生;段金廒;華永慶;唐于平;;基于層次聚類分析與數(shù)據(jù)圖形化技術探討少腹逐瘀湯與溫經(jīng)湯的組方配伍特點[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年10期
9 劉立;段金廒;唐于平;錢大瑋;史旭芹;宿樹蘭;胡瑩;;當歸-桃仁藥對配伍特點及其效應物質基礎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年10期
10 李亞洲;佟繼銘;;原發(fā)性痛經(jīng)發(fā)病機制與治療[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宋玉民;卞常鑫;王璞玉;;阿魏酸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抗凝血性能研究[A];2011年中西部地區(qū)無機化學化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王莉娜;黃瑩;葛亞博;;艾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45例[A];2011年河南省內(nèi)科護理新業(yè)務、新技術及康復護理新進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曾光;王彥志;張萌;劉陽;;九節(jié)菖蒲化學成分研究[A];2013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三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陶仕英;二仙湯及活性成分植物雌激素樣作用機制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關永格;子宮腺肌病中醫(yī)證型分布與化瘀止痛方及其拆方的干預機制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簡嘉良;電針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孫娟;艾灸神闕穴配合溫針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的臨床及實驗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劉培;四物湯類方用于婦科血瘀證原發(fā)性痛經(jīng)的物質基礎與配伍規(guī)律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趙文紅;以血管平滑肌細胞為靶標的抗動脈粥樣硬化功效成分篩選及其作用機制初探[D];南昌大學;2011年
7 歐陽立群;多維校正結合HPLC-DAD應用于復雜藥物體系定量分析[D];湖南大學;2010年
8 楊興斌;當歸多糖的組成分析及其激活腹腔巨噬細胞的免疫機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9 王玉華;中藥方劑四物湯補血作用有效部位的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4年
10 吳映雅;中藥活性成分對腫瘤自殺基因旁殺傷效應及GJIC的影響[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包珊珊;生化止血飲治療血瘀型惡露不絕的臨床觀察[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孫曉梅;溫經(jīng)定痛方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jīng)的臨床觀察[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楊珍珍;溫通活血方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jīng)的臨床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王強;推拿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寒凝血瘀型)的臨床觀察和機理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5 杜靜;中藥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的實驗研究及隨機對照試驗系統(tǒng)評價[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6 張超;洋蔥、莪術、川芎三種植物揮發(fā)性成分的提取和分析[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7 肖修平;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法(參白痛經(jīng)顆粒)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氣滯血瘀型)的臨床研究(原發(fā)性痛經(jīng)的中西醫(yī)治療進展)[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8 於洋;非水相酶促合成阿魏酸衍生物及其靜電紡速溶超細纖維膜的制備[D];東華大學;2011年
9 王丹;小麥與麥芽中阿魏酸及其阿魏酸酯酶的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10 趙潔;基于隨機對照文獻的針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臨床研究進展分析[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成穆,李俊,徐叔云;非甾體抗炎藥的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研究進展[J];安徽醫(yī)藥;2001年03期
2 馮彬彬;張建海;;埒P;徐曉玉;;丹七片的質量標準研究[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3 陳銳,鄭奕化;中藥痛經(jīng)靈合劑的藥理研究[J];北京中醫(yī);1999年01期
4 卜麗梅;吳綏生;賀宏英;;奧扎格雷鈉對大鼠心肌缺血的抗氧化作用[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4期
5 李亞洲;佟繼銘;;原發(fā)性痛經(jīng)發(fā)病機制與治療[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6 王賢英;;參芪顆粒中黨參的薄層鑒別[J];重慶中草藥研究;2009年01期
7 劉馨;原發(fā)性痛經(jīng)的病因病機研究和中醫(yī)藥治療進展[J];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8 張惠琴,辛曉燕,陳必良,趙三純,馬向東;足月妊娠子宮肌間隙連接cx43 mRNA及其蛋白的表達意義[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1999年09期
9 張相年,向軍,季波,趙樹進;阿魏酸的合成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10 黃荷鳳,何賽男;子宮前列腺素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婦產(chǎn)科學分冊;1995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梁頌ZW;原發(fā)性痛經(jīng)的中醫(yī)證治文獻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穎;裴瑾;萬德光;;紅花黃色素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測定[J];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2011年S1期
2 王成軍;蔡智榮;毛擁軍;周珊珊;;紅花黃色素治療老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療效觀察和預后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年34期
3 臧寶霞,王玉琴,李家實,陳文梅;分光光度法測定紅花黃色素含量[J];藥物分析雜志;2002年02期
4 劉紅,郁曉藝,徐小燕;紅花中羥基紅花黃色素A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6期
5 柳松林;陳寶玉;;紅花黃色素提取工藝的考察[J];黑龍江中醫(yī)藥;2006年01期
6 卿德剛;倪慧;張娟;賈曉光;;吉紅1號紅花黃色素提取及成份分離鑒定[J];新疆中醫(yī)藥;2007年03期
7 高梓真;夏小艷;黃秋月;劉鳳芝;;超聲法提取紅花中紅花黃色素的工藝研究[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8 蘆啟琴;韓曉萍;王慧春;張曉峰;;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藏藥薩熱大鵬丸中羥基紅花黃色素A[J];分析試驗室;2008年S1期
9 曾志平;王實強;;尿液中羥基紅花黃色素A的含量測定[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韓塔娜;;反相HPLC法測定布格日-9羥基紅花黃色素A的含量[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10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梁穎;裴瑾;萬德光;;紅花黃色素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測定[A];第九屆全國藥用植物及植物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高燃;任愛農(nóng);何素芳;;紅花黃色素的研究進展[A];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與科技創(chuàng)新高層論壇暨第二屆金陵名醫(yī)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張姝;靳衡;余慕明;;紅花黃色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A];第三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重癥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4 林泉;呂陽成;駱廣生;戴猷元;;超濾技術在紅花黃色素提取中的應用研究[A];第三屆全國傳質與分離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5 鐘愷立;劉建華;;紅花黃色素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臨床觀察[A];第三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重癥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6 李十中;;紅花黃色素的分離與提純[A];全國第5屆天然藥物資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劉忠壘;李國玉;譚勇;史彩虹;劉金榮;王金輝;;紅花黃色素緩釋骨架片的研制[A];藥用植物化學與中藥有效成分分析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8年
8 逯素梅;劉魯華;辛華;;紅花黃色素抗谷氨酸誘導的氧化性神經(jīng)損傷保護作用的研究[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青年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譚生建;李艷蕾;王杰松;陳曦;張學輝;;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七厘散中羥基紅花黃色素A的含量[A];2012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二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2年
10 劉文惠;肖遠燦;董琦;胡鳳祖;;RP-HPLC測定十四味羚牛角丸中羥基紅花黃色素A的含量[A];西北地區(qū)第五屆色譜學術報告會暨甘肅省第十屆色譜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金鳴 臧寶霞 李家實;紅花黃色素有抗血小板和抗心肌缺血作用[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煜;冠心Ⅱ號主要吸收成分羥基紅花黃色素A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機理及相對貢獻度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2 金鳴;紅花黃色素抗心肌缺血作用機理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3 王濟;羥基紅花黃色素A對異常增殖人臍靜脈內(nèi)皮細胞的抑制作用及其信號轉導機制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4 王林杰;羥基紅花黃色素A對小鼠3T3-L1前脂肪細胞增殖和分化及細胞內(nèi)脂代謝調節(jié)酶作用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5 秦崢;羥基紅花黃色素A抗興奮毒性神經(jīng)元死亡的神經(jīng)保護作用[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娟;紅花黃色素提取工藝及分離純化研究[D];新疆大學;2008年
2 張珠;注射用紅花黃色素原料質量標準的制定[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3 劉月慶;紅花中紅花黃色素A的含量測定及其藥動學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03年
4 郭瑞麗;紅花黃色素提取、膜法分離及其性質的研究[D];新疆大學;2004年
5 朱文明;紅花黃色素提取、精制及穩(wěn)定性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6 王慧;羥基紅花黃色素A提取、精制及穩(wěn)定性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7 張歡;紅花黃色素制備工藝研究[D];山西大學;2012年
8 賈菲菲;紅花黃色素提取分離及活性初步研究[D];山西大學;2009年
9 金胤池;紅花綜合利用及羥基紅花黃色素A提取純化新工藝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10 王相清;紅花黃色素改善肥胖小鼠胰島素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本文編號:21517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2151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