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去神經(jīng)支配脾臟內(nèi)淋巴細胞ERK表達變化的研究
本文選題:去神經(jīng) + 脾臟 ; 參考:《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0年10期
【摘要】:目的:探討脾臟神經(jīng)支配與免疫功能關系。方法:清潔級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隨機分成實驗組、對照組。手術切除實驗組10只大鼠脾臟神經(jīng)纖維,飼養(yǎng)1周后取出脾臟,4%多聚甲醛固定,石蠟切片行HE染色及ABC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1)HE染色兩組大鼠脾臟結構結構清晰,動脈周圍淋巴鞘內(nèi)淋巴細胞密集成團狀,紅髓內(nèi)可見大量紅細胞,在去除大鼠脾臟神經(jīng)支配的實驗組較對照組脾臟大體結構無明顯變化;(2)兩組脾臟淋巴細胞均有ERK表達,對照組正常脾臟表達ERK陽性細胞占16.2%,實驗組僅占6.0%。實驗組脾臟內(nèi)表達ERK陽性細胞數(shù)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同時ERK表達量也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結論:在去除神經(jīng)支配后,脾臟內(nèi)淋巴細胞增殖活性明顯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脾臟免疫功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leen innerva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Methods: 20 adult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spleen nerve fibers were removed from 10 ra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1 weeks, the spleen was removed, 4% polyformaldehyde was fixed, the paraffin section was stained with HE staining and ABC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The results were (1) HE staining. In the two groups, the structure of the spleen was clear, the lymphocytic lymphocytes in the peripheral lymphatic sheath of the artery were densely integrat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red cells were found in the red pulp.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splee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the two groups of spleen lymphocytes had ERK expression, and the normal spleen expressed ERK positive cells in the control group. 16.2%, the number of ERK positive cells expressed in the spleen of 6.0%.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1), and the expression of ERK was also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after the removal of innervation, the proliferation activity of the spleen cells in the splee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spleen affected the spleen. Dirty immune function.
【作者單位】: 第四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普外科;
【分類號】:R3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馬蓮環(huán),劉建;ERK1/2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生理、病理科學與臨床分冊);2005年03期
2 彭聿平,邱一華,王建軍;交感神經(jīng)-免疫系統(tǒng)調節(jié)網(wǎng)絡的研究進展[J];中國神經(jīng)科學雜志;200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陽秋良;鄒俊杰;石勇銓;劉志民;;通絡方劑對糖尿病大鼠腎臟p38 MAPK-FN通路的影響[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2 姜其鈞;吳建祥;劉星;梁春;任雨笙;吳宗貴;;ERK1/2介導去甲腎上腺素對內(nèi)皮祖細胞的功能調節(jié)[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3 施莉莉;劉希琴;張曉紅;朱錫旭;豐俊東;陳達;;交感神經(jīng)阻斷對受輻照小鼠T淋巴細胞的影響[J];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2008年06期
4 黃敏麗;羅國容;陳維平;何少健;陳芳;;Tumstatin肽對視網(wǎng)膜微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殖及ERK蛋白表達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08年12期
5 劉世明;王麗;李國強;晉榮;成傳訪;田朝偉;鐘峗;陳敏生;;代謝綜合征患者晚期糖基化終產(chǎn)物與血管內(nèi)皮功能的相關性[J];廣東醫(yī)學;2012年20期
6 張霄旦;趙擎宇;;膽堿能抗炎通路的機制及其在膿毒癥的應用[J];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志;2011年06期
7 李宗芳;張澍;;脾臟的基礎研究進展與展望[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1期
8 劉晉梁;李克耀;;嚴重多發(fā)傷患者心率變異性分析及其臨床意義[J];心臟雜志;2008年06期
9 劉瑩;董莉;康麗娜;徐標;;氨基胍改善糖尿病小鼠組織缺血后血管新生障礙[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9年11期
10 龐繼達;;奶牛乳腺免疫調節(jié)的相關因素[J];中國奶牛;2010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炎波;胸腺素β4對循環(huán)內(nèi)皮祖細胞的作用及機制[D];浙江大學;2011年
2 徐薇;調肝止血法對節(jié)育器致人子宮異常出血癥子宮內(nèi)膜組織ERK1/2和PI_3K信號通路的影響[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劉密;艾灸促進應激性胃黏膜損傷大鼠胃黏膜修復作用及其ERK信號轉導途徑的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熊軍;α7nAChR激動劑后處理對大鼠在體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的實驗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1年
5 聶志玲;壽爾智膠囊對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神經(jīng)元突觸損傷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黃健;內(nèi)毒素血癥時交感-迷走神經(jīng)張力平衡的改變及其對全身炎癥反應的影響[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5年
7 吳愛群;食管神經(jīng)和遞質對食管癌細胞增殖與分化的作用及其機制[D];鄭州大學;2007年
8 劉輝;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對視網(wǎng)膜微血管周細胞保護作用及對MAPKs信號通路影響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邢影;AGEs及受體在糖尿病大鼠局灶腦缺血損傷中的作用機制[D];吉林大學;2009年
10 秦陽華;HMGB1與LPS協(xié)同刺激巨噬細胞產(chǎn)生致炎細胞因子的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那娜;強化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對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血清AGEs及其可溶性受體水平的影響[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2 李秀芩;鈣調神經(jīng)磷酸酶/活化T細胞核因子信號通路在大鼠主動脈平滑肌細胞鈣化中的作用[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劉燕;淋巴細胞來源的兒茶酚胺對T輔助細胞分化的影響[D];南通大學;2010年
4 董俊麗;力生長因子C端E肽的理化性質和功能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5 趙琦;小膠質細胞不同功能狀態(tài)下MAPK信號通路變化及梓醇對其影響[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1年
6 吳青;黃芪多糖對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內(nèi)皮祖細胞NO濃度和PI3K/AKT/eNOS信號通路的影響[D];貴陽中醫(yī)學院;2011年
7 胡霄羽;顱腦損傷患者血清鎂離子與細胞免疫的關系[D];暨南大學;2006年
8 曹鎏;金雀異黃素對培養(yǎng)的人RPE細胞誘導凋亡作用及機制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7年
9 曾志剛;長期遞增負荷運動過程中大鼠下丘腦弓狀核某些神經(jīng)遞質表達的應答性與適應性變化[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周敏;重度煙霧吸入后大鼠的免疫應答對肺損傷以及MOF的影響及其機制的初步探討[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重;面神經(jīng)和面肌的組織學實驗研究[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1986年Z1期
2 蔣立新,劉大庸,胡耀民;1 去神經(jīng)支配骨骼肌提取液對離散運動神經(jīng)元存活的影響[J];解剖學研究;1994年01期
3 張延齡;取代食管的去神經(jīng)支配的胃是一收縮器官[J];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1998年02期
4 張輝;汪寶軍;王竹風;王和鳴;;失神經(jīng)支配骨骼肌萎縮的生物學和組織學變化[J];中國臨床康復;2005年45期
5 賈玉俊;倫保國;陳長青;王潤成;繆力;王哲鋒;梁學;袁舉;;陳舊性經(jīng)舟骨月骨周圍脫位22例治療觀察[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年24期
6 鄭世營;脾臟血管肉瘤2例報道[J];腫瘤;1986年01期
7 喬廣賢,苗德山;脾臟逆行切除術2例報告[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989年03期
8 侯蜀新;楊冠群;陳君顯;;孤立性脾臟鈣化一例報告[J];暨南大學學報;1990年02期
9 劉夢杰;肺心病患者脾臟縮小的B超觀察分析[J];聲學技術;1991年03期
10 肖竹影,李春梅,李曉光;脾臟實性占位性病變的B型超聲診斷——(附12例分析)[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1992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汝鵬;王殿昌;李強;孫濤;郝希山;;23例脾臟原發(fā)性惡性淋巴瘤臨床分析[A];2000全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2 呂藝;陸江陽;趙敏;李志宏;楊毅;;HMGB1在酵母多糖致傷小鼠脾臟中表達的變化及其對樹突狀細胞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7年學術年會暨第九屆全國病理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關飛;王雯慧;許小紅;扎西英派;高強;祁珊珊;何晚紅;臺立峰;楊垎程;;牦牛與黃牛脾臟的比較解剖學與組織學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獸醫(yī)病理學分會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動物病理生理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五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趙鋒;潘雯;梁艷冰;唐皓;陳志斌;林妙霞;楊曉燕;周偉雄;馬中富;;細胞因子信號轉導抑制因子-1(SOCS1)在膿毒癥小鼠肝臟和脾臟中表達的研究[A];2008年廣東省中醫(yī)熱病、急癥、中西醫(yī)結合急救、危重病、災害醫(yī)學學術會議學術論文集[C];2008年
5 李健丁;;脾臟病變的CT表現(xiàn)[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6 任建平;;脾動脈部分栓塞術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A];第十一屆全國血栓與止血學術會議暨血栓栓塞性疾。ㄑㄅc止血)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學習班論文摘要匯編及學習班講義[C];2007年
7 陳正禮;祝春梅;曾文;程安春;潘康成;沈家海;;雌激素受體在獼猴脾臟中的表達及性別差異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動物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分會第十五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劉茜;陸江陽;王曉紅;曲冰杰;李韶然;康佳蕊;;MODS小鼠脾臟樹突狀細胞對PD-L1、PD-1表達變化與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區(qū)炳慶;劉富來;;腸炎沙門氏桿菌感染雛鴨對脾臟抗氧化功能的影響[A];動物生理生化學分會第八次學術會議暨全國反芻動物營養(yǎng)生理生化第三次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10 崔玉芳;丁彥青;高臨路;徐菡;靳巍;柳曉蘭;董波;毛建平;毛秉智;;致死劑量γ線照射小鼠脾淋巴細胞凋亡特征及與Bax和Bcl-X_L表達的關系[A];全國非電離輻射與電離輻射生物效應及防護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胡曉震 本報主任記者 葉青 見習記者 魏宇佳;為何脾臟容易受傷[N];沈陽日報;2010年
2 王振坤;脾臟防線[N];家庭醫(yī)生報;2006年
3 姜洪池邋衣曉峰;脾臟外科的是是非非[N];健康報;2007年
4 陳積圣 陳亞進 張紅衛(wèi) 宋爾衛(wèi);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有了新療法[N];科技日報;2009年
5 牡丹江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教授 米豐年;多科合作 診治不難[N];健康報;2009年
6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外科教授 羅學宏;游走的脾非要切除嗎[N];大眾衛(wèi)生報;2005年
7 劉傳江 陸一波 顧建國 (本報記者 劉傳江);手指缺失能賠 脾臟摘除不賠[N];中國消費者報;2010年
8 濟寧醫(yī)學院職業(yè)衛(wèi)生研究所教授 王林 福建省三明市第二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 陳美英 解放軍第153中心醫(yī)院博士 王全楚 黑龍江鶴崗市人民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班u!生;醫(yī)生眼中的醫(yī)學進步[N];健康報;2008年
9 鄭楊;脾囊腫未必“動刀子”[N];人民政協(xié)報;2007年
10 通訊員 靖煥 記者 呂輝;云南首例腹腔鏡下大器官切除術成功[N];云南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云貴;有氧運動對脾臟免疫功能及自主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2 江曉東;新型調節(jié)性樹突狀細胞亞群(diffDCs)與脾臟NK細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3 羅世成;大鼠異位小腸移植排斥反應及其免疫耐受的實驗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3年
4 鄭暉;膽堿能抗炎通路對內(nèi)毒素復合油酸致大鼠急性肺損傷的影響[D];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2008年
5 鐘延清;白細胞介素-2與雌激素及其受體交互作用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6 郭丹鳳;嚴重燒傷大鼠免疫器官中ICAM-1、IL-18、IL-10的變化及其意義[D];山東大學;2006年
7 馬小軍;不同豬種免疫功能及免疫相關基因表達差異研究[D];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8 張杰濤;糖尿病大鼠免疫系統(tǒng)的動態(tài)變化和環(huán)孢菌素A的干預作用[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8年
9 隗黎麗;微囊藻毒素-LR對草魚和斑馬魚免疫基因表達及草魚免疫器官超微結構的影響[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10 馮亞高;促紅細胞生成素及其受體在脊髓與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表達及作用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欣;胰腺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的臨床應用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2 李志宏;脾臟抗原提呈細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免疫失衡中作用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3年
3 呂鳳娟;中醫(yī)從脾論治肝。ú《拘愿窝祝┑幕A理論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4 梁勇;蛋白酶體抑制劑MG-132對大鼠骨骼肌成肌調節(jié)因子MyoD基因表達的影響[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5 劉俊昌;辛芷鼻敏膠囊對變應性鼻炎大鼠IL-2和IL-4 mRNA表達的調節(jié)作用[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5年
6 包斌;羊脾臟提取液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02年
7 李永平;大鼠去神經(jīng)骨骼肌MyoD的表達[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劉琳玲;藍狐脾臟cDNA文庫的構建及褪黑激素受體1A基因的克隆[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08年
9 宋麗;新疆小花棘豆生物堿對大鼠免疫功能的影響及棘毒凈解毒效果初探[D];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10 于藍;中藥藥膳對臨床腫瘤病人放射治療的影響[D];青島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7948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179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