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評估中CTA的有效性及形態(tài)學特征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2-01-27 03:17
目的:探討顱內動脈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風險評估中CT血管造影成像(CTA)應用有效性,并對其形態(tài)學特征進行系統(tǒng)分析。方法:回顧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103例IA病人臨床資料,對比破裂和未破裂者CTA影像形態(tài)學表現(xiàn),并分析與瘤體破裂的相關性。結果:103例病人中,瘤體破裂78例(84個瘤體),未破裂瘤體25例(28個瘤體);IA破裂以后交通動脈為主,其次是前交通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后循環(huá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破裂組和未破裂組病人的瘤體大小、瘤體位置、瘤體高度和瘤頸寬度比(AR)、瘤體深度和載瘤動脈直徑比(SR)、動脈瘤面積與瘤頸處載瘤動脈面積比值(面積比)及子囊數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瘤體大小、AR、SR、面積比是動脈瘤瘤體破裂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CTA可清晰、準確顯示顱內動脈瘤形態(tài)學特征,瘤體大小、AR、SR及面積比等形態(tài)學表現(xiàn)可作為IA破裂風險的獨立評估指標。
【文章來源】: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20,45(09)
【文章頁數】:5 頁
【文章目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 方法
1.2.1 DSA檢查
1.2.2 CTA檢查
1.2.3 圖像后處理
1.3 觀察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IA破裂發(fā)生情況
2.2 IA破裂和未破裂形態(tài)學特征對比
2.3 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雙源CT四維動態(tài)螺旋掃描對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的評估價值[J]. 金梅,劉力,李鑫,林奕軍,陳通,李一帆,閆濤,劉潔群.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19(16)
[2]顱內動脈瘤破裂的影響因素分析[J]. 李不言,袁盾,姜維喜,劉珺宇,徐璐,李毅鋒. 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 2019(03)
[3]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療效觀察[J]. 陶元豐,楊蘭. 新疆醫(yī)學. 2018(01)
[4]顱內動脈瘤血流動力學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 張丹,李彩英,高不郎,賈芳瑩,寇晨光,王岑.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7(04)
[5]基于64排CTA技術的顱內單發(fā)囊性動脈瘤破裂風險研究[J]. 李立,錢偉軍,王亞軍,何瑞紅,魏牛,張倩倩,張超鑫.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7(07)
[6]三維體積掃描飛躍法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盧紹路,謝藝才. 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 2016(03)
[7]子囊型后交通動脈動脈瘤血流動力學和形態(tài)學的計算機數值模擬分析[J]. 袁金龍,方興根,李真保,趙心同,吳德剛,賴年升,劉佳強,徐善水.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6(06)
[8]運用CTA分析鏡像后交通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J]. 陳解南,黃鐘情,孟志華,侯仲軍,黃穗喬,于昊,溫志波,汪求精,李平安. 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6(05)
[9]CTA在顱內動脈瘤臨床應用中的進展[J]. 黃欽江,孫曉川.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5(10)
[10]CT血管造影與MR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J]. 吳桐,王凱,艾林,戴建平. 磁共振成像. 2015(05)
本文編號:3611652
【文章來源】: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20,45(09)
【文章頁數】:5 頁
【文章目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 方法
1.2.1 DSA檢查
1.2.2 CTA檢查
1.2.3 圖像后處理
1.3 觀察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IA破裂發(fā)生情況
2.2 IA破裂和未破裂形態(tài)學特征對比
2.3 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雙源CT四維動態(tài)螺旋掃描對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的評估價值[J]. 金梅,劉力,李鑫,林奕軍,陳通,李一帆,閆濤,劉潔群.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19(16)
[2]顱內動脈瘤破裂的影響因素分析[J]. 李不言,袁盾,姜維喜,劉珺宇,徐璐,李毅鋒. 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 2019(03)
[3]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療效觀察[J]. 陶元豐,楊蘭. 新疆醫(yī)學. 2018(01)
[4]顱內動脈瘤血流動力學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 張丹,李彩英,高不郎,賈芳瑩,寇晨光,王岑.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7(04)
[5]基于64排CTA技術的顱內單發(fā)囊性動脈瘤破裂風險研究[J]. 李立,錢偉軍,王亞軍,何瑞紅,魏牛,張倩倩,張超鑫.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7(07)
[6]三維體積掃描飛躍法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盧紹路,謝藝才. 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 2016(03)
[7]子囊型后交通動脈動脈瘤血流動力學和形態(tài)學的計算機數值模擬分析[J]. 袁金龍,方興根,李真保,趙心同,吳德剛,賴年升,劉佳強,徐善水.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6(06)
[8]運用CTA分析鏡像后交通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J]. 陳解南,黃鐘情,孟志華,侯仲軍,黃穗喬,于昊,溫志波,汪求精,李平安. 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6(05)
[9]CTA在顱內動脈瘤臨床應用中的進展[J]. 黃欽江,孫曉川.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5(10)
[10]CT血管造影與MR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J]. 吳桐,王凱,艾林,戴建平. 磁共振成像. 2015(05)
本文編號:36116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61165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