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急性腦出血后的心臟異常改變,及其與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西安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就診的符合條件的急性腦出血住院患者,記錄患者格拉斯哥(GCS)昏迷指數(shù)的分值、性別、年齡、入院后臨床診斷、實驗室檢查等資料,同時記錄患者的合并癥,個人史,以及患者近期有無服用對心臟有影響的藥物等。討論腦出血各部位之間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改變的比較,腦出血的不同出血量之間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改變的比較,以及腦出血各部位及腦出血的出血量分別與有無心臟改變之間的病情嚴重程度的比較。結果:對所有患者進行統(tǒng)計:1.以腦出血部位分組。丘腦組與腦葉組心電圖異常率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670,p=0.006),基底節(jié)組與腦葉組心電圖異常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076,p=0.014)。丘腦組與腦葉組心肌酶異常率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13.15,p0.001),基底節(jié)組與腦葉組心肌酶異常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77,p=0.005)。入院GCS評分心臟改變組與異常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為基底節(jié)組(t=-4.196,p0.001),丘腦組(t=-4.916,p0.001),小腦組(t=-3.72,p=0.002),腦葉組(t=-7.217,p0.001)。2.以腦出血的出血量分組,出血量10ml組與出血量30ml組心電圖異常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56,p=0.037)。腦出血量10ml組與出血量30ml組心肌酶異常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879,p=0.049)。入院GCS評分腦出血量小于10ml組心臟正常組與異常組相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803,p0.001),腦出血量在10ml-19ml之間時心臟正常組與異常組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32,p=0.036),腦出血量在20-30ml之間正常組與異常組相比較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7,p=0.014)。結論:(1)出血部位越靠近腦中央區(qū),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改變越明顯。(2)腦出血量越多,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改變越明顯。(3)心電圖的異常改變以復極異常最常見,心肌酶譜中CK的變化最為明顯。(4)除了腦干部以外,其他部位的心臟異常改變組病情較未改變組重。(5)在腦出血的出血量為30ml以內,心臟異常改變組病情較未改變組嚴重。
【學位單位】:西安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743.34
【部分圖文】:
基底節(jié)組異常組與正常組GCS評分比較

丘腦組異常組與正常組GCS評分比較

小腦組異常組與正常組GCS評分比較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萍;趙樹明;胡亞男;趙建軍;李倩雯;;腦出血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年02期
2 陳偉偉;高潤霖;劉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擁軍;吳兆蘇;胡盛壽;;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概要[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4年07期
3 周輝;周少瓏;;急性腦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譜血糖水平的變化及與預后的關系[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年09期
4 孫智善;孟然;馮興中;曾現(xiàn)偉;賈建平;吉訓明;;腦心綜合征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預后評價的臨床意義[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年11期
5 穆光宗;張團;;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趨勢及其戰(zhàn)略應對[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6 王靜;;急性腦卒中患者并發(fā)腦心綜合征發(fā)生率及其預后[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年07期
7 邢慧萍;;342例腦梗死患者心電圖與心肌酶和肌鈣蛋白-T的變化[J];云南醫(yī)藥;2011年03期
8 姜貝思;陳淑芬;王亮;董強;;急性腦梗死伴發(fā)或并發(fā)心臟病對預后影響的前瞻性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08年12期
9 張龍友;李春盛;于東明;;急性腦出血對左心室功能的影響及其與血漿腦鈉素的關系[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10 于東明;張龍友;;腦出血急性期對心臟左室功能的影響[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07年01期
本文編號:
28303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30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