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利用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技術對難治性癲癇患者的腦網絡改變進行研究,探討難治性癲癇患者的全局腦網絡介數改變與局部注意網絡的之間的相關性,從腦網絡角度闡述其病理生理學改變的可能機制:(1)采用圖論的方法探討腦難治性癲癇患者全局腦網絡介數(Betweenness)的改變及其意義,以及介數改變與注意功能之間的關系;(2)基于RS-f MRI探討難治性癲癇患者局部網絡的異常,即注意網絡功能連接與因果連接的異常,從局部腦網絡角度評價難治性癲癇患者注意功能損傷與注意網絡失衡之間的可能機制;谌峙c局部腦網絡的改變,探究難治性癲癇患者全局網絡介數改變與局部注意網絡改變之間的相關性。方法(1)選擇自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神經外科癲癇門診收治的難治性癲癇患者20例為癲癇組,同期招募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與癲癇組相匹配的正常被試20例為對照組。采集兩組被試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數據,數據預處理運用基于Mat Lab平臺下的GRETNA軟件中的網絡構建模塊進行,腦區(qū)間的介數值則通過網絡分析模塊得出,使用統(tǒng)計檢驗找出介數值具有有顯著性差異的腦區(qū);而腦區(qū)間的功能連接則是將上述具有顯著性的腦區(qū)進行提取后制作成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rest,ROI)并計算得出,最后將所得到的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數值行雙樣本t檢驗,得到具有顯著性的連接。(2)收集19例難治性癲癇患者(混合定位)和21個健康人的RS-f MRI數據。運用獨立成分分析方法(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對兩組被試的RS-f MRI數據進行分析,將癲癇組和正常被試的默認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DMN)和腹側注意網絡(Ventral attention network,VAN)以及背側注意網絡(Dorsal attention network,DAN)分別提取并進行比較分析,計算不同腦網絡中腦區(qū)間的FC數值,確定具有顯著性差異的腦區(qū)并提取;采用格蘭杰因果分析(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GCA)方法計算上述重要腦區(qū)間的自回歸系數,比較兩組被試DAN、VAN和DMN因果連接變化。結果(1)相比于正常人,癲癇患者右側嗅皮質和右側三角部額下回腦區(qū)的介數值出現升高(均P0.05);而左側眶部額上回、左側前扣帶回、右側顳下回、右側背外側額上回以及右側顳上回腦區(qū)的介數值表現為降低(均P0.05);與正常人相比,癲癇患者顳上回和三角部額下回之間的功能連接出現降低,其余介數異常腦區(qū)間功能連接未發(fā)現明顯變化。(2)功能連接的改變:在DAN中,雙側額眼區(qū)(Frontal eye field,FEF)和左側頂內溝區(qū)(Intraparietal sulcus,IPS)的功能連接值降低;在VAN中,雙側腹側前額葉皮質(ventral prefrontal cortex,v PFC)和雙側顳頂聯(lián)合區(qū)(Temporoparietal junction,TPJ)的功能連接值降低;在DMN中,雙側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ices,m PFC)的功能連接降低而雙側楔前葉(Precuneus,PCUN)的功能連接值增加。因果連接的改變:從左側的IPS(DAN)至雙側v PFC的因果流以及右側FEF(DAN)至右側TPJ的因果流顯著降低;由左側PCUN(DMN)至右側TPJ和FEF的因果連接降低;自右側PCUN至右側TPJ和雙側v PFC的因果流發(fā)生降低且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1)靜息態(tài)下難治性癲癇患者全局網絡中介數屬性發(fā)生顯著改變,同時介數發(fā)生改變的腦區(qū)間的FC也發(fā)生了改變,這很可能是引起腦功能損傷的腦網絡基礎,對于全腦的損傷也會波及注意網絡,對注意功能造成損傷。(2)難治性癲癇患者的頻繁發(fā)作可能會對大腦皮質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同時影響DAN、VAN和DMN的功能,導致功能性和因果性連接改變。此外,癲癇活動可能破壞全局網絡與局部腦網絡的互動,進一步影響局部網絡間的信息交流。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74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新科;李軍亮;陳程;陳偉;謝艷平;鄭婭啟;李方成;;嬰幼兒難治性癲癇外科治療探討[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9年05期
2 葉水英;朱應紅;胡平平;;大劑量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沖擊治療難治性癲癇患兒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年10期
3 周偉平;;兒童顳葉難治性癲癇的臨床病理學研究以及與局灶性皮層發(fā)育不良的表達關系[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8年12期
4 王卓;陳艷艷;林衛(wèi)紅;;難治性癲癇與自身免疫研究進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8年02期
5 孫宇丹;劉毅;;難治性癲癇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yī);2017年02期
6 李巖;李云林;劉永玲;付靜;邢煒;;兒童結節(jié)性硬化致難治性癲癇12例臨床病理特點[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7年03期
7 艾艷萍;丁濤;;艾司利卡西平對難治性癲癇的療效及作用機理研究[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7年10期
8 王易娟;梁丹;勇彤;解新榮;郝茹;胡曉霞;魏才;楊俊;;森田療法在難治性癲癇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6年04期
9 周文曉;;胼胝體切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的療效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年07期
10 吳柏霖;郭燕舞;;磁共振陰性藥物難治性癲癇的手術治療[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6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彥;鄧艷春;;難治性癲癇患者線粒體全基因組檢測的臨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第十次全國腦電圖與癲癇診治進展高級講授班及學術研討會日程冊&論文匯編[C];2015年
2 史夢婷;于云莉;;難治性癲癇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綜述[A];7th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全國中青年神經病學學術大會暨第十屆全國神經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與腦脊液細胞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4年
3 韓濤;劉學伍;;重視難治性癲癇的預判斷和處理[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第十次全國腦電圖與癲癇診治進展高級講授班及學術研討會日程冊&論文匯編[C];2015年
4 劉曉軍;宋毅軍;張玉琴;;同胞姐弟共患難治性癲癇的病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第十次全國腦電圖與癲癇診治進展高級講授班及學術研討會日程冊&論文匯編[C];2015年
5 王俊;譚蘭;譚琳;譚夢姍;郁金泰;;全基因組血清miRNA表達分析篩選難治性癲癇血清生物標志物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第十次全國腦電圖與癲癇診治進展高級講授班及學術研討會日程冊&論文匯編[C];2015年
6 譚蘭;王俊;譚琳;譚夢姍;郁金泰;;全基因組血清miRNA表達分析篩選難治性癲癇血清生物標志物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15年
7 史夢婷;于云莉;;難治性癲癇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14年
8 章殷希;王爽;丁美萍;;難治性癲癇35例臨床病理學分析[A];2014年浙江省神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4年
9 李夏良;龍連圣;辛志成;吳鐘華;蔣超超;蘇強;程
本文編號:27312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3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