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調負壓在封閉引流裝置治療復雜創(chuàng)面中的應用
發(fā)布時間:2017-09-11 12:24
本文關鍵詞:可調負壓在封閉引流裝置治療復雜創(chuàng)面中的應用
更多相關文章: 負壓封閉引流 負壓值 復雜創(chuàng)面 療效比較
【摘要】:目的通過對比探討不同負壓在封閉引流裝置(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上肢及下肢部位應用不同負壓后在肉芽組織生長,堵管率,細菌量方面的差異,分析不同部位復雜創(chuàng)面使用不同負壓的療效,從而找出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時各部位的最佳負壓,并探討其原因。方法選取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計18個月中,我院所收治大面積復雜創(chuàng)面共96例,其中上肢復雜創(chuàng)面及下肢復雜創(chuàng)面各48例,按創(chuàng)面所在部位不同、入院時間順序隨機分為八組,其中四組上肢創(chuàng)面,四組下肢部位創(chuàng)面,每組12例,排除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有糖尿病及嚴重內科基礎疾病者。所有病例均在手術清創(chuàng)后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進行治療,按照所在分組應用了不同負壓,觀察記錄各組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生長情況、堵管率以及去除VSD敷料前一天細菌量等指標,對細菌培養(yǎng)結果采用SPSS22.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比較上肢下肢中不同負壓的臨床效果。結果八組患者在觀察終點均可見肉芽組織生長,(1)上肢創(chuàng)面組:50-200mm Hg(組1)的肉芽組織豐富,其中10例患者術后一周拆除VSD敷料后符合皮瓣轉移或游離植皮所需手術條件,并發(fā)癥較少,無感染發(fā)生,堵管3例;200-350mm Hg(組2)的肉芽組織最豐富,其中10例術后一周符合手術條件,堵管2例,350-500mm Hg(組3)的肉芽組織亦豐富,8例術后一周符合手術條件,堵管2例;500-650mm Hg(組4)肉芽組織一般,7例術后一周符合手術條件,堵管0例;(2)下肢部位創(chuàng)面組:50-200mm Hg(組5)肉芽組織生長較豐富,8例術后一周符合手術條件,堵管3例;200-350mm Hg(組6)肉芽組織生長豐富,10例術后一周符合手術條件,堵管2例;350-500mm Hg(組7)肉芽組織生長最佳,10例術后一周符合手術條件,堵管0例;500-650mm Hg(組8)肉芽組織生長一般,7例術后一周符合手術條件,堵管0例。對細菌定量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細菌計數(shù):細菌定量:組1組3組4組2,組5組6組8組7,但組1和組3、組2和組3、組2和組4、組3和組4、組5和組6、組7和組8細菌計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根據(jù)實驗結果,在50-650mm Hg負壓范圍內,無論是上肢還是下肢,都是負壓越大,堵管率越低。由于負壓過大會破壞局部微環(huán)境,負壓過小容易滋生細菌等一系列原因,上肢組在50-350mm Hg負壓范圍內,下肢組在200-500 mm Hg負壓范圍內肉芽組織生長最好。負壓較低時,由于VSD對分泌物等污物排出能力不足,容易滋生細菌,合適的負壓能促進免疫細胞功能,有效降低創(chuàng)面細菌量,上肢組在200-650mm Hg負壓范圍內細菌量較低,下肢組在350-650mm Hg負壓范圍內細菌量較低。結論在上肢部位在上肢部位創(chuàng)面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應用200-350mm Hg效果較好,在下肢創(chuàng)面中應用350-500mm Hg負壓效果最佳。
【關鍵詞】:負壓封閉引流 負壓值 復雜創(chuàng)面 療效比較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641
【目錄】:
- 縮略詞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1. 引言10-11
- 2. 材料和方法11-13
- 3. 結果13-14
- 4. 討論14-19
- 5. 結論19-20
- 6. 參考文獻20-21
- 附錄21-22
- 致謝22-23
- 綜述23-29
- 參考文獻28-2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姚元章,黃顯凱,麻曉林,解光艾,龐典付,黃仁春;創(chuàng)傷性軟組織缺損的負壓封閉治療[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2年06期
,本文編號:8307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jyx/8307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