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漿置換與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治療肝衰竭的療效觀察
發(fā)布時間:2021-07-02 08:06
研究背景肝衰竭(liverfailure)是指在多種因素單獨或者共同作用下,導致肝臟結構、功能嚴重損傷,繼之出現合成、代謝、解毒等嚴重的功能障礙,臨床常表現為出血、感染、黃疸、肝性腦病、腹水等。肝衰竭發(fā)生的具體機制仍不清楚,“免疫損傷-缺血缺氧-內毒素血癥”被認為在肝衰竭的發(fā)生及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傳統意義上,肝臟被認為是一個參與代謝、營養(yǎng)、解毒的場所,目前研究發(fā)現,肝臟也是一個復雜的免疫器官,其發(fā)揮免疫功能的細胞有:kupffer細胞(kupffer cells,KCs)、肝星狀細胞、自然殺傷細胞、肝臟2型天然淋巴樣細胞、粘膜相關恒定T細胞等。同時,肝臟具有特殊的供血系統,肝動脈提供約25%的入肝血流量,門靜脈提供約75%入肝血流量,而門靜脈收集的來自胃腸道的血液經過肝竇與肝臟免疫細胞接觸,使肝臟會不斷受到一系列具有炎癥潛能的飲食和共生細菌及其產物的攻擊。正常情況下,這些來自內臟的抗原分子產生的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衰老壞死細胞產生的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
【文章來源】:鄭州大學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詞
前言
研究對象與方法
結果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人工肝治療肝衰竭的國內外應用現狀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臨床應用及進展[J]. 李爽,劉靜,陳煜.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9(09)
[2]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CD3+CD56+自然殺傷T淋巴細胞中TIM-3的表達及意義[J]. 高夢丹,覃嶺,孫堅萍,李康,李昂,婁金麗,張永宏,趙艷.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9(09)
[3]李氏人工肝技術的發(fā)展和臨床應用[J]. 徐小微,謝中陽. 中華傳染病雜志. 2019(09)
[4]血漿置換對肝衰竭的療效分析[J]. 閆宏,楊書艷,賈彩虹.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9(14)
[5]雙重血漿分子吸附聯合血漿置換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療效分析[J]. 秦華,魏麗. 臨床薈萃. 2019(07)
[6]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年版)[J]. Liver Failure and Artificial Liver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Severe Liver Disease and Artificial Liver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9(02)
[7]血源緊張條件下血漿置換聯合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治療早中期肝衰竭患者臨床研究[J]. 張秀靈,段志文,楊瑞東,張曉敏,楊莉,楊海秋,李武.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9(02)
[8]血漿置換聯合血液灌流救治印楝素致急性肝衰竭1例[J]. 姚元團,胡杰,蘇德,高飛,傅小云. 重慶醫(yī)學. 2019(12)
[9]DPMAS序貫血漿置換治療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短期療效[J]. 農村立,郭塹,韋秋芳,黃金麗,彭雪寒. 重慶醫(yī)學. 2019(04)
[10]不同吸附劑在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治療肝衰竭中的臨床研究[J]. 閆國勝,李麗麗,姜少利,孟松,吳晨晨.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9 (01)
碩士論文
[1]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HepaCure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統的臨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初步研究[D]. 馮宇晴.湖南師范大學 2018
[2]血漿置換聯合分子吸附再循環(huán)系統治療肝衰竭療效分析[D]. 歐陽瑞春.山東大學 2016
[3]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治療肝衰竭的臨床研究[D]. 王銀銀.浙江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260090
【文章來源】:鄭州大學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詞
前言
研究對象與方法
結果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人工肝治療肝衰竭的國內外應用現狀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臨床應用及進展[J]. 李爽,劉靜,陳煜.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9(09)
[2]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CD3+CD56+自然殺傷T淋巴細胞中TIM-3的表達及意義[J]. 高夢丹,覃嶺,孫堅萍,李康,李昂,婁金麗,張永宏,趙艷.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9(09)
[3]李氏人工肝技術的發(fā)展和臨床應用[J]. 徐小微,謝中陽. 中華傳染病雜志. 2019(09)
[4]血漿置換對肝衰竭的療效分析[J]. 閆宏,楊書艷,賈彩虹.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9(14)
[5]雙重血漿分子吸附聯合血漿置換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療效分析[J]. 秦華,魏麗. 臨床薈萃. 2019(07)
[6]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年版)[J]. Liver Failure and Artificial Liver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Severe Liver Disease and Artificial Liver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9(02)
[7]血源緊張條件下血漿置換聯合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治療早中期肝衰竭患者臨床研究[J]. 張秀靈,段志文,楊瑞東,張曉敏,楊莉,楊海秋,李武.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9(02)
[8]血漿置換聯合血液灌流救治印楝素致急性肝衰竭1例[J]. 姚元團,胡杰,蘇德,高飛,傅小云. 重慶醫(yī)學. 2019(12)
[9]DPMAS序貫血漿置換治療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短期療效[J]. 農村立,郭塹,韋秋芳,黃金麗,彭雪寒. 重慶醫(yī)學. 2019(04)
[10]不同吸附劑在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治療肝衰竭中的臨床研究[J]. 閆國勝,李麗麗,姜少利,孟松,吳晨晨.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9 (01)
碩士論文
[1]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HepaCure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統的臨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初步研究[D]. 馮宇晴.湖南師范大學 2018
[2]血漿置換聯合分子吸附再循環(huán)系統治療肝衰竭療效分析[D]. 歐陽瑞春.山東大學 2016
[3]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治療肝衰竭的臨床研究[D]. 王銀銀.浙江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2600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jyx/32600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