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醫(yī)結合療效及預后分析
【學位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R575.3;R512.62
【部分圖文】:
本課題重點對“十二五”課題乙肝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比較不同人群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與西醫(yī)治療方案在改善結局方面的作用,尋??中西醫(yī)結合的最佳治療人群;篩選預后的關鍵因素,建立可用于預測疾病進展的模??,并輔助于臨床治療方案的決策;并從炎癥細胞因子角度探討疾病發(fā)展的過程及中??藥可能的作用機制。??、本課題的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本課題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優(yōu)化研究”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了??V-ACLF患者的人口學特征、流行病學特征、實驗室指標、治療方案等方面的資料,??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西醫(yī)治療方案對于不同人群結局的影響;篩選預后相關因??,建立準確、直觀的預測模型;同時,分析炎癥細胞因子與HBV-ACLF的損傷類型、??嚴重程度、預后之間的相關性,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HBV-ACLF的可能作用機制。??究目的??B-ALF、、、,??
圖3?48周累積病死率的組間比較??Strata十■西醫(yī)Amfl?十中西雜臺^組??40.0%-??J???腦-?一_????30.0%-??,'??「/??|2〇〇v?p?=*?o.opy"""??!?/??015.0%-?丨,??10.0%-?J?/??^?y??〇〇%-?^??0?28?56?84?112?140?168?196?224?252?280?308?336??Time?in?days??Number?at?risk??I?'?"1????■?277?212?192?180?172?170?169?160?168?168?160?160?168??
依據上述三項特征將773例HBV-ACLF人群分為不具備任何特征和具備有利特??征的人群,分別在兩部分人群中比較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與西醫(yī)治療在改善病死率方面的??作用。在不同人群中的組間基線對比見表5。??在不具備任何特征人群中,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與西醫(yī)治療組的4周病死率分別為??14.0%、15.5%,經多因素校正后?HR=1.07?(95%CI:?0.46-2.47,P=0.878);?8?周病死??率分別為?20.6°/。、27.4%,校正?HR=0.81?(95%CI:?0.43-1.51,P=0.51);?12?周病死率??分別為?25.0%、29.8%,校正?HR=0.92?(95%CI:?0.52-1.64,?P=0.921);?24?周病死率??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延;孟忠吉;胡康洪;;國內外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進展及差異[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年15期
2 李宇;張平;鄭渝梁;鄧昌玉;茍菊花;;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fā)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危險因素分析[J];肝臟;2019年06期
3 肖笑梟;梁銳;;干細胞移植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進展[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7年08期
4 韓英;崔麗娜;郭冠亞;;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治療[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7年09期
5 姚勤偉;歐陽穎;孟慶華;Hernaez R;Solà E;Moreau R;;慢加急性肝衰竭進展[J];北京醫(yī)學;2017年09期
6 劉志剛;王成福;;辨證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yī);2016年11期
7 李元元;徐若男;施明;林滬;王立峰;呂颯;陳黎明;張政;王福生;;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初步臨床觀察[J];中華細胞與干細胞雜志(電子版);2015年01期
8 李小鵬;張倫理;;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新進展[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4年03期
9 張玉玲;韓濤;張敏;張倩;;慢加急性肝衰竭預后標志物的研究進展[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4年10期
10 吳娜;王中峰;;一項關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病因、臨床特點及在院病死率的前瞻性研究[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3年0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超;乙肝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醫(yī)結合療效及預后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9年
2 張東敬;七種預后評分模型預測乙型肝炎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預后的對比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8年
3 張向磊;護腸清毒微丸結腸靶向給藥阻斷慢加急性肝衰竭腸源性內毒素血癥作用機制的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7年
4 陳佳佳;李氏人工肝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臨床觀察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5 郭靜;基于宏基因組學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腸道微生態(tài)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6 劉慧敏;解毒涼血法治療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療效評價及機制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7 丁文超;乙型肝炎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發(fā)生發(fā)展的分子標志物鑒定與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8 王仲霞;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療效相關因素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6年
9 聶彩云;乙肝相關性慢加急性肝衰竭血清代謝組學分析及其動態(tài)變化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李曉姝;核苷類似物治療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療效分析及對淋巴細胞和細胞因子的影響[D];首都醫(yī)科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浩宇;SAH患者發(fā)生慢加急性肝衰竭影響因素及中醫(yī)藥治療效果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9年
2 袁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類藥物致肝炎復發(fā)進展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D];遵義醫(yī)科大學;2019年
3 張艷紅;PCT、AFP檢測在乙肝相關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臨床意義[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9年
4 秦嬌;基于紅細胞分布寬度建立乙肝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不良預后的優(yōu)化預測模型[D];西南醫(yī)科大學;2019年
5 周天慧;組蛋白H3K27三甲基化在慢加急性肝衰竭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D];上海交通大學;2017年
6 吳杜娟;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對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預后的評估價值[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9年
7 尹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自然病程的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7年
8 汝琳;314例乙型肝炎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發(fā)病誘因及預后分析[D];吉林大學;2019年
9 梁爽;慢加急性肝衰竭伴肝性腦病患者腦網絡拓撲屬性分析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9年
10 高崇勇;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中醫(yī)證型分布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545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854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