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肝炎血清內(nèi)脂素水平與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相關性
發(fā)布時間:2020-10-15 21:40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主要的健康問題之一。目前研究認為HCV具有嗜肝性和泛嗜性,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是一種代謝綜合征,除造成肝臟本身損傷外,還可導致一系列肝外表現(xiàn)。據(jù)報道,約40-76%的CHC患者至少合并一種肝外器官或組織受累,部分患者常因首發(fā)肝外疾病就診。近年來,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HCV感染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因素,能夠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導致心腦血管疾病。CHC相關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目前未完全闡明。研究認為HCV感染可能通過一系列直接或間接的生物機制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肝臟病變本身導致糖脂代謝紊亂、HCV在動脈壁內(nèi)增殖及復制、肝臟相關脂肪變性及纖維化、氧化應激反應、炎性細胞因子分泌失衡、胰島素抵抗等被認為是潛在的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機制,可協(xié)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內(nèi)臟脂肪組織不僅是機體儲存能量的器官,也是功能活躍的內(nèi)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肪細胞因子。隨著對脂肪細胞因子的研究逐漸增多,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脂肪細胞因子和動脈粥樣硬化之間存在密切關聯(lián)。內(nèi)脂素(visfatin)是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由脂肪組織特異分泌的脂肪細胞因子,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是介導糖脂代謝、胰島素抵抗等代謝綜合征的重要信號分子。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內(nèi)脂素與內(nèi)皮功能損傷、血管新生、易損斑塊形成、血管平滑肌增生和變性等密切相關,內(nèi)脂素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已成為研究熱點。動脈內(nèi)膜是動脈粥樣硬化最早受累的部位,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增加及動脈斑塊形成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早期標志,故本研究選用CIMT作為評估CHC患者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指標。研究已發(fā)現(xiàn)visfatin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密切相關,然而visfatin與CHC相關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國內(nèi)未見相關報道。本文通過對CHC患者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初步篩查CHC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率,同時探究visfatin與CHC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指標的關系,以探索visfatin與CHC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為CHC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及治療提供新思路。目的:本文通過對CHC患者血清visfatin含量及CIMT的檢測,初步探究CHC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率,同時揭示visfatin與CHC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為CHC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及治療提供新思路。方法:1研究對象:實驗組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于河北省人民醫(yī)院住院確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46例。對照組選取同期河北省人民醫(yī)院體檢中心性別、年齡、BMI均匹配的健康體檢者40例。2實驗分組:實驗組根據(jù)頸動脈超聲結果分為2組,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增厚組(簡稱CIMT增厚組)20例,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正常組(簡稱CIMT正常組)26例。3檢測方法(1)記錄所有入選者一般資料,詳細詢問病史并進行常規(guī)體檢?崭轨o脈采血測定HCV-RNA病毒載量、肝功能、血糖及血脂代謝指標。分離部分血標本,采集血清分裝保存待集齊后一并檢測visfatin濃度。(2)統(tǒng)計分析: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臨床資料及血清visfatin水平。實驗組組內(nèi)比較CIMT正常組、CIMT增厚組臨床資料及血清visfaitn水平。分別對實驗組血清visfatin及CIMT與其它各指標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1臨床資料比較1.1實驗組與對照組臨床資料比較生理指標:兩組之間性別、年齡、BMI匹配,SBP、DBP之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生化指標:實驗組中肝功能指標ALT、AST、GG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實驗組血脂代謝指標HDL、TC、T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兩組之間FPG、LDL、TBil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2實驗組與對照組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比較實驗組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CIMT)水平高于對照組(1.00±0.29vs0.83±0.3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CIMT異常發(fā)病率高于對照組(43.48%vs2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3實驗組組內(nèi)CIMT正常組與CIMT增厚組臨床資料比較生理指標:CIMT增厚組年齡、SBP水平高于CIMT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兩組之間BMI、DBP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生化指標:CIMT增厚組HDL水平低于CIMT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ALT、AST、GGT、TBil、FPG、LDL、TC、TG、HCV-RN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血清visfatin水平比較2.1實驗組血清visfatin水平(42.89±18.63 ng/ml)顯著高于對照組(27.02±13.14n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2.2 CIMT增厚組血清viafatin水平(55.06±15.72ng/ml)顯著高于CIMT正常組(33.54±15.09n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3實驗組血清visfatin、CIMT與各因素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3.1血清visfatin與年齡(P0.01)、BMI(P0.05)、SBP(P0.05)、FPG(P0.05)、TG(P0.01)、CIMT(P0.001)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與其它各因素無明顯相關關系。3.2 CIMT與年齡(P0.01)、SBP(P0.05)、FPG(P0.05)、HDL(P0.05)、TG(P0.05)、血清visfatin(P0.001)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與其它各因素無明顯相關關系。4多元逐步回歸分析4.1以實驗組血清visfatin水平為因變量(Y),以年齡、BMI、SBP、FPG、TG、CIMT為自變量,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β=0.793,P0.001)、CIMT(β=0.153,P=0.079)是影響慢性丙型肝炎血清visfatin水平的獨立危險因素;貧w方程:Y=50.518×CIMT+0.908×BMI-30.378(R2=0.700,P0.001)。4.2以實驗組CIMT為因變量,以年齡、SBP、FPG、HDL、TG、血清visfatin為自變量,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visfatin(β=0.823,P0.001)是影響慢性丙型肝炎CIMT的獨立危險因素;貧w方程:Y=0.013×visfatin+0.450(R2=0.677,P0.001)。結論: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異常發(fā)病率高達44%,明顯高于對照組,推測慢性丙型肝炎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visfatin含量較對照組升高,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增厚者血清visfatin含量較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正常者升高,visfatin與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
【學位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R512.63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縮寫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附圖
附表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慢性丙型肝炎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42283
【學位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R512.63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縮寫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附圖
附表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慢性丙型肝炎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唐湘玲;陳夢穎;張衛(wèi)茹;;慢性腎臟病患者血清內(nèi)臟脂肪素水平升高及其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英文)[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年06期
2 Rosa Zampino;Aldo Marrone;Luciano Restivo;Barbara Guerrera;Ausilia Sellitto;Luca Rinaldi;Ciro Romano;Luigi E Adinolfi;;Chronic HCV infection and inflammation:Clinical impact on hepatic and extra-hepatic manifestations[J];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2013年10期
本文編號:28422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84228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