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合并IPA的高危因素、臨床特點、治療及預后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4-17 03:50
【摘要】:背景:侵襲性肺曲霉菌病(IPA)是一種是由曲霉菌侵入肺實質引起危及生命的壞死性肺炎,是伴隨有曲霉屬的機會性真菌感染。這種機會性疾病主要發(fā)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如惡性血液病,同種異體骨髓移植,實體器官移植和晚期HIV感染等。除了這些高危人群外,還有許多非傳統宿主病例,特別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并且已經證實COPD病人是IPA的高危人群。慢阻肺是高齡病人多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該病的破壞性造成肺功能的不可逆損害,病死率高。而慢阻肺病人因肺結構改變,氣管黏膜屏蔽功能受損,纖毛自凈能力下降,細胞免疫功能紊亂,加之長期接受吸入激素治療,急性期需要靜脈使用抗生素、皮質類固醇,增加了曲霉等真菌感染的機會,致使COPD合并IPA發(fā)病率增高。COPD合并IPA的主要臨床表現和放射學表現不具特異性,加之病人基礎狀況差難以耐受活檢,不易得到確診需要的組織樣品,因此早期很難獲得COPD合并IPA的明確診斷,導致抗曲霉治療延遲,死亡率高。積極有效的預防COPD合并IPA具有重大意義。目的:本文通過病例對照研究分析COPD合并IPA的高危因素、臨床特點、治療及預后,旨在為IPA防控提供依據,提高醫(yī)務工作者對該病的認識,做到早診斷、早治療,降低死亡率,改善預后。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診斷的COPD合并IPA的患者50例為IPA組,單純COPD患者50例為對照組,查看兩組共100例病歷,制定統一調查表,逐一填寫。調查指標包括:(1)一般情況:年齡≥60歲,吸煙史,住院時間是否≥20d、是否入住ICU、有無糖尿病(DM)、有無肝腎功損害;(2)診療措施:有創(chuàng)操作(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插胃管、中心靜脈置管等),機械通氣(MV),是否使用皮質內固醇(≥2周)及抗生素(≥2周)等;(3)化驗指標:白細胞(WBC≥10×10~9/L)、C反應蛋白(CRP≥10mg/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N≥7×10~9/L)、血清白蛋白水平(ALB30g/L)、動脈氧分壓(PaO260mmHg)等;(4)依據肺功能分級將COPD分為輕、中、重、極重度。運用統計學方法將以上兩組患者資料進行差異性分析,將有意義的(p0.05)的資料再通過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討慢阻肺合并IPA的主要高危因素。并通過回顧本研究中IPA組患者的臨床表現、特異性檢查、治療及預后進一步進行分析和探討。結果:(1)兩組患者是否入住ICU、DM、ALB30g/L、MV、有創(chuàng)操作、長期使用類固醇(≥2周)、長期使用抗生素(≥2周)、極重度COPD等臨床指標有統計學差異(P0.05)。(2)經多因素分析可見低蛋白血癥、應用機械通氣、有創(chuàng)操作、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長期使用抗生素、極重度COPD等因素有統計意義(P0.05)。(3)COPD合并IPA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無特異性;CT表現常見無特異性的浸潤影,典型的“暈征”及“新月征”較少見。GM實驗及下呼吸道(LRT)標本培養(yǎng)陽性對該病診斷有指導意義。(4)COPD合并IPA診斷和治療常延遲,導致死亡率高。結論:(1)COPD并IPA發(fā)病率逐漸升高,由于主要臨床表現和放射學影像不具有特異性,并且確診的組織樣品通常很難獲得,難以早期診斷和治療,死亡率高。(2)入住ICU、DM、ALB30g/L、MV、有創(chuàng)操作、長期使用類固醇(≥2周)、長期使用抗生素(≥2周)、極重度COPD是造成COPD合并IPA的影響因素。(3)其中ALB30g/L、MV、有創(chuàng)操作、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長期使用抗生素、極重度COPD等因素是COPD合并IPA的主要高危因素。(4)COPD合并IPA患者的臨床表現無特異性,CT表現無特異性,常見浸潤影,IPA典型的“暈征”及“新月征”較少見,但有指示意義。GM實驗、LTR標本微生物培養(yǎng)對曲霉的診斷是有意義的,但是確診需要組織活檢,臨床工作中由于晚期COPD患者耐受差通常難以獲得活檢樣本。(5)對于接受抗生素(≥2周)和皮質類固醇激素(≥2周)治療的慢阻肺病人和伴有不良臨床情況(機械通氣、有創(chuàng)操作和低白蛋白血癥)的患者,經治療后仍存在無明顯改善的呼吸道癥狀,CT改善不明顯,應盡快送檢LRT標本行真菌培養(yǎng)及鑒定,監(jiān)測GM實驗,條件允許可行活檢協助診斷,同時盡早開啟經驗性抗真菌治療,治療首選伏立康唑。對有高危因素的病人及早開啟抗曲霉治療有利于改善COPD合并IPA患者的預后,減少死亡率。
【學位授予單位】: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563.9;R519
本文編號:2630419
【學位授予單位】: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563.9;R51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冬梅;陳麗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侵襲性肺曲霉菌感染臨床特征分析[J];醫(yī)學綜述;2014年21期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4年02期
3 金兒;王利民;葉健;;免疫功能正常的慢性壞死性肺曲霉菌病1例[J];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2012年06期
4 包權;李明珠;徐敏;金丹;;慢性壞死性肺曲霉菌病CT表現分析[J];醫(yī)學綜述;2011年12期
5 沈毅弘;周華;;重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癥患者繼發(fā)侵襲性肺曲霉菌病的診治[J];中華危重癥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1年02期
6 何禮賢;;肺真菌病的CT影像學應用與研讀[J];臨床肺科雜志;2010年01期
7 朱芳;仇鐵鋒;;低蛋白血癥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發(fā)急性呼吸衰竭預后的關系[J];實用臨床醫(yī)學;2009年04期
8 ;肺真菌病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年11期
9 張yN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機械通氣后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分析[J];江蘇醫(yī)藥;2000年09期
10 劉魯沂,孫藝鑄,賴總善;中心靜脈插管39例醫(yī)院感染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0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啟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襲性肺曲霉病的研究進展[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6304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63041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