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華支睪吸蟲病流行態(tài)勢與防控策略
本文選題:食源性寄生蟲病 切入點:華支睪吸蟲病 出處:《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6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華支睪吸蟲病是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蟲病之一。華支睪吸蟲成蟲寄生于人體肝膽管系統,可引起膽結石、膽囊炎和膽管炎等嚴重的并發(fā)癥,并可致膽管癌。該病在我國流行范圍廣,流行區(qū)人群感染率高,是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廣東省是我國發(fā)現華支睪吸蟲病最早和流行最嚴重的省份。全國第二次人體重要寄生蟲病分布調查結果顯示,廣東省華支睪吸蟲病流行區(qū)平均感染率為16.42%,估計全省感染華支睪吸蟲人數超過600萬。當前,我國華支睪吸蟲病的防控尚處于起步階段,防控工作中還存在疾病流行特征和傳播模式不清、長效防控機制缺乏等問題。本文就廣東省華支睪吸蟲病流行情況、防控策略和措施,以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等作一介紹,并就今后的防治工作提出有關建議。
[Abstract]:Clonorchiasis sinens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od-borne parasitic diseases. Adults of Clonorchis sinensis parasitize the human hepatobiliary system, which can cause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gallstones, cholecystitis and cholangitis. The disease has a wide epidemic scope in China and has a high infection rate among people in endemic areas. Guangdo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problems. Guangdong Province is the earliest and most prevalent province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human important parasitic diseases show that. The average infection rate of Clonorchis sinensi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16.42.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number of infected Clonorchis sinensi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more than 6 million. At presen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lonorchiasis sinensis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mission mode, lack of long-term preventive and control mechanism, etc. In this paper, the epidemic situ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clonorchiasis sinensi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m are introduce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work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世界衛(wèi)生組織新發(fā)傳染病監(jiān)測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
【基金】:Humphrey Alumni Impact Award(2013)
【分類號】:R532.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雷孝鈺,郝金鳳,鄭德富,李明惠,劉常華;華支睪吸蟲病1例報告[J];實用寄生蟲病雜志;2000年02期
2 段淑梅,李萍,王惠君,韓麗娜;387例華支睪吸蟲病臨床分析[J];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2001年01期
3 李平鑾,傅美榮;華支睪吸蟲病防治近遠期效果觀察[J];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2001年02期
4 陳繼峰,白樹安,高敬華;防治華支睪吸蟲病遠期效果觀察[J];醫(yī)學動物防制;2002年09期
5 孫德蘭,王昶,劉薇薇;華支睪吸蟲病一例[J];中華消化雜志;2003年06期
6 阮廷清;廣西華支睪吸蟲病的地域分布[J];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2004年05期
7 楊宏東,高靜;華支睪吸蟲病1例[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8 葛濤,李承紅,袁爽;不同化療方案防治華支睪吸蟲病的比較研究[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4年02期
9 鄭德福,楊文,劉常華,謝紅,唐中玖,田洪春,陳漪瀾,李明惠,李娟佑;攀枝花市查見1例感染華支睪吸蟲病例[J];寄生蟲病與感染性疾病;2005年03期
10 明媛英,胡春蓉,王旭東;10例華支睪吸蟲病誤診分析[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5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敏;;華支睪吸蟲病196例臨床特點與誤診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九次感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2 趙威;邱廣斌;朱荔清;;華支睪吸蟲病一例[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yī)學會檢驗分會成立30周年慶典大會資料匯編[C];2009年
3 方悅怡;駱雄才;吳軍;黃少玉;林榮幸;張啟明;阮彩文;;廣東省華支睪吸蟲病流行現狀調查[A];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張冬昌;宋姍姍;王本賀;秦桂芳;董志山;孫大輝;李建華;奚平;;吉林省大安市華支睪吸蟲病調查分析[A];吉林省預防醫(yī)學學術座談會論文集[C];2004年
5 連粵湘;林路平;吳婉芬;;伴有黃疸的華支睪吸蟲病臨床特點與治療分析[A];2005急診醫(yī)學學術研討會暨《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第四屆組稿會論文匯編[C];2005年
6 丁洋;竇曉光;;遼寧地區(qū)華支睪吸蟲病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九次感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7 于建武;孫麗杰;康鵬;姬紅;李樹臣;;華支睪吸蟲病88例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分析[A];第二屆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王峰;李玉香;石志生;王立波;李雪松;;吉林省嫩江流域華支睪吸蟲病流行病學調查[A];中華醫(yī)學會熱帶病與寄生蟲學分會機會性感染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9 黃新華;李志奇;鐘文釗;劉狄軒;黃安;;陽山縣大]\0村消滅華支睪吸蟲病措施與策略分析[A];第八屆粵港澳臺預防醫(yī)學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10 卜璋于;沈斌;吳黎明;;以皮膚過敏表現為主的華支睪吸蟲病一例[A];2013浙江省醫(yī)學會皮膚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衣曉峰;三江平原華支睪吸蟲病感染率高[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2 衣曉峰;吃生魚片易惹蟲纏身[N];健康報;2004年
3 ;小心染上華支睪吸蟲病[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4 趙春;如何挑選水中鮮[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5 王琳;“誰”是盤中餐?[N];人民政協報;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陳根元;華支睪吸蟲病高反應原性抗原的篩選及表達[D];塔里木大學;2010年
2 唐陽;湖南省華支睪吸蟲病高發(fā)區(qū)人群感染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中南大學;2010年
3 李巖;遼寧省華支睪吸蟲病重點流行地區(qū)感染狀況分析[D];吉林大學;2008年
4 鄭華銀;華支睪吸蟲病伴膽汁淤積性黃疸的臨床分析[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陳愛華;犬華支睪吸蟲病診斷試劑盒的研制[D];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09年
6 鄧雅麗;吡喹酮治療華支睪吸蟲病的臨床分析[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6092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609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