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山》的神話原型解讀
本文選題:《冷山》 + 神話。 參考:《電影評介》2012年17期
【摘要】:《冷山》是英國著名導演安東尼·明格拉2003年的一部作品。影片中的原型人物和原型意象是人類共有的,這些原型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重復出現(xiàn),變化著各種各樣的形象,但是都傳達出了相同的信息。通過探尋《冷山》中的原型,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給人們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荒蕪、物質(zhì)世界的稀缺以及道德的淪喪。同時,原型的運用激發(fā)了觀者的心里沉淀——集體無意識,并在觀者心中產(chǎn)生極大的共鳴,使得這部電影產(chǎn)生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shù)魅力。
[Abstract]:The prototype and prototype image in the film are shared by humans . These archetypes are continuously repeated in the long river of the human history , changing all kinds of images , but all convey the same information . At the same time ,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totype excites the people ' s spiritual world , the material world ' s scarcity and the moral decay . At the same time ,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totype has aroused the hearts of the visitors to precipitate _ collective unconscious , and has created a great resonance in the minds of the visitors , so that the film has a long history of artistic charm .
【作者單位】: 新疆大學;
【分類號】:J90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吳曉華;武珊;;藝術(shù)電影與商業(yè)電影的比較研究——以《夢》與《冷山》為例[J];電影評介;2011年24期
2 鄧小娥;漫漫還鄉(xiāng)路 影片《冷山》的攝影創(chuàng)作[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曉光;;陳中見新,生中得熟——淺析陌生化手段在“聊齋形象”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J];蒲松齡研究;2008年01期
2 張智義;關(guān)于華茲華斯詩學遺產(chǎn)價值的再認識[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3 胡俐;黃春華;;淺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識[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3期
4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5 饒曉紅;;昆丁:麥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繹——《喧嘩與騷動》的互文性解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饒曉紅;;“聲音”與“憤怒”——班吉的后結(jié)構(gòu)主義解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何春耕;中國倫理情節(jié)劇電影的情感化審美特征[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8 郭雪峰;;對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shù)作品》的幾點解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9 王國英;何江勝;;論《夜色溫柔》中的陌生化表現(xiàn)手法[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尚建國;;結(jié)構(gòu)主義文學批評簡論[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戴冠青;;朱熹的民間想象與閩南民眾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戴冠青;;用審美心胸打造詩意人生——論《陳明玉吟稿》的美學價值[A];福建省詩詞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暨福建詩詞(第十七集)[C];2007年
3 米琳;;《看見月亮了嗎?》的后現(xiàn)代性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吳榮蘭;;從無聲到有聲——論《喜福會》中華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構(gòu)[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5 戴方方;;《最藍的眼睛》的多文本敘事結(jié)構(gòu)和多元敘述視角[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陳燁;;用精神分析批評解讀《小鎮(zhèn)畸人》[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曹山柯;;從《白雪公主后傳》看后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的道德嬗變[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穆寶清;;《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滿生態(tài)思想的作品[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張勝蘭;;《虹》中人物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歐陽文風;;“以史為據(jù)”:朱自清的文學批評方法及其意義[A];2010年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匯編(現(xiàn)代文學部分)[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董秀麗;20世紀90年代女性詩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奎軍;歷史、文學文本、文學價值——以賽金花題材文學作品為個案[D];暨南大學;2001年
6 劉雪嵐;超越文化[D];廈門大學;2000年
7 王暉;百年中國報告文學文體流變論[D];蘇州大學;2002年
8 劉生良;《莊子》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9 朱健平;翻譯的跨文化解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胡泓;從他者到他們[D];河南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季婧;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岳婷婷;從接受美學角度研究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孔德鑫;愛·摩·福斯特的“聯(lián)結(jié)”之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石睿;探尋精神的歸宿[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彬;接受美學對語文教學影響的辯證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韓紅梅;交往行為理論視角下對教育的研究[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7 胡瀟;跨文化視野中《喜福會》的文化因素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羅秋榮;痛苦而豐富的“追尋”之旅[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戴紅霞;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角度看漢英公示語翻譯[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席志武;雅克·德里達解構(gòu)符號學與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楊紅梅;張兆利;;電影類型劃分方法新論[J];電影文學;2008年07期
2 蔣莉;;淺析黑澤明電影《夢》的藝術(shù)特色[J];電影文學;2011年10期
3 龐瑩;;愿望的實現(xiàn) 理想的寄托——黑澤明之《夢》[J];四川戲劇;2007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單雪梅;董蔚;;史詩《江格爾》的神話原型解讀[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2 李娟;;關(guān)于文學批評中“原型理論”的探討[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李瑞雪;;“靈魂馬車”的隱喻與榮格的美學觀[J];語文學刊;2008年18期
4 賈曉娜;范紅霞;;榮格的“原型理論”初探[J];滄桑;2010年06期
5 宮宛松;;兩種不同的原型內(nèi)涵闡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6 馬欣欣;;重生原型結(jié)構(gòu)在畬族神話《天眼重開》中的體現(xiàn)[J];臺州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趙銳;;榮格原型批評理論與英國文學作品的互融[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年07期
8 張全輝;;哀牢民族心靈深處的一個集體的夢——“九隆神話”原型分析[J];保山師專學報;2009年03期
9 張丹;;論榮格原型批評理論[J];今日科苑;2011年12期
10 馮濤;;二十世紀的神話——評《消失的地平線》[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云燕;;關(guān)于原型與形態(tài)共鳴的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毛艷;王駿;;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不死藥”神話內(nèi)涵探析[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白燁;;“重述神話”:文學與文化創(chuàng)意的雙贏[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3)[C];2007年
4 胡遠鵬;;縱觀海內(nèi)外《山海經(jīng)》研究五十年[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5 張琳琳;李朝旭;;大學生愛的原型初探[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謝婷玉;;原型理論在英語學習型詞典釋義中的應用——以《牛津高階英語學習詞典》(第八版)為例[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徐衛(wèi)紅;;黑格爾國家神話中的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曉明;李朝旭;張文靜;;大學生榮辱觀的的原型分析(Ⅰ)[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丁研;李福印;;漢語情感詞范疇:一項實證及對比研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楊萬兵;趙燕;;PSC評分體系的原型理論闡釋[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葉舒憲;《山海經(jīng)》與神話地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夏斐;中國MBA如何再造神話[N];光明日報;2002年
3 周明;神話般崛起一座城[N];遼寧日報;2010年
4 本報通訊員 姚燕燕 本報記者 徐敏;三名“80后”,“開心農(nóng)場”創(chuàng)神話[N];解放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吳艷 裴宏;創(chuàng)新與專利,締造高通“神話”[N];中國知識產(chǎn)權(quán)報;2011年
6 乘舟 陳友東;中流擊水 再創(chuàng)古鎮(zhèn)神話[N];黃石日報;2009年
7 本報評論員;北大荒創(chuàng)造新“神話”[N];北大荒日報;2010年
8 記者 徐祝君;“海洋神話號”,見證兩岸親情[N];舟山日報;2011年
9 牛小白;即飲咖啡市場能否創(chuàng)造神話?[N];經(jīng)理日報;2010年
10 吳林芳 彭剛;常德:“美麗神話”造“傳銷王國”[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敬姬;藝術(shù)—無意識的象征產(chǎn)物[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08年
2 夏秀;原型理論與文學活動[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楊俊光;唱歌就問歌根事[D];蘇州大學;2007年
4 張莉;紅色神話演繹之路[D];浙江大學;2009年
5 盛葳;歷史的錯位:J-F.米勒及其在中國的評論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9年
6 臧運峰;新批評反諷及其現(xiàn)代神話[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趙亮;空間詞匯系統(tǒng)的認知語義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8 楊晶;剛性之美:蒙古族審美觀念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劉奇;莫里斯·奧阿納音樂語言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10 楊麗娟;原型理論與后現(xiàn)代語境下文學的文化批評建設(shè)[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元元;尋根文學作品中的水原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守波;勞倫斯小說神話原型簡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曉燕;從精神分析角度解讀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劉傳江;原型理論在詞義分析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05年
5 林懿;一般現(xiàn)在時的原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唐樹華;原型與意義推斷——基于多義基本動詞BREAK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7 郭亞麗;翻譯等值的原型理論詮釋[D];西南大學;2007年
8 王春梅;英語短語動詞教學模式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琰;集體無意識與光[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趙澍;原型理論分析比較《霍比特人》和《西游記》[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406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1940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