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彌留之際》中的生態(tài)失衡解讀
本文選題:生態(tài)整體主義 切入點:《我彌留之際》 出處:《廣西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威廉·?思{(1887-1962)是20世紀美國文壇上最具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思{的代表作《我彌留之際》以南方農(nóng)民本德侖送妻子回老家安葬的“天路歷程”為主線,展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個人與其精神世界的種種人類經(jīng)驗的悲喜。多年來,對于?思{作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中表現(xiàn)鮮明的種族、性別和戰(zhàn)爭等主題,而對于?思{作品中所敘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生態(tài)危機的探索研究并不多。 本文擬從生態(tài)批評視角解讀《我彌留之際》,運用利奧波德的生態(tài)整體主義思想及魯樞元的生態(tài)三分法分析《我彌留之際》中的生態(tài)不平衡,深入剖析自然生態(tài)的不平衡,社會生態(tài)的不平衡以及人的精神生態(tài)的不平衡,聚焦?思{在作品中的生態(tài)表現(xiàn)和生態(tài)關注。 經(jīng)生態(tài)批評視角研究發(fā)現(xiàn):1、福克納在《我彌留之際》中對生態(tài)破壞的描寫烘托了“彌留”的主題思想。處于彌留之際的不僅是艾迪,還有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生態(tài)破壞嚴重;社會生態(tài)出現(xiàn)各種病灶;精神生態(tài)瀕臨種種危機。2、福克納通過《我彌留之際》中的“天路歷程”般的送葬之行揭示了人類生態(tài)危機的存在,揭露和鞭笞了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對南方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的破壞和剝奪。3、?思{以“天路歷程”這樣一個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題,展現(xiàn)了自己對生態(tài)的關注,突出了生態(tài)和諧統(tǒng)一和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共生要旨。
[Abstract]:William Faulkner (1887-1962)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merican novelists in 20th century. Faulkner's masterpiece, "the moment of my death," takes the "journey of Heaven", a southern peasant, to send his wife to his hometown for burial, showing man and nature. For many years, the study of Faulkner's works has focused on such themes as race, gender, and war. However,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ecological crisis in Faulkner's works.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imbal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using Leopold's ecological holism and Lu Shuyuan's ecological three-point method, and deeply analyzing the imbalance of natural ecology. The imbalance of social ecology and man's spiritual ecology focuses on Faulkner's ecological expression and ecological concern in his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it is found that Faulkner's description of ecological destruction in the moment of my death fosters the theme of "dying". There are various lesions in social ecology; spiritual ecology is on the verge of various crises. 2. Faulkner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human ecological crisis through the "journey of heaven" in "my dying hour". Exposing and flogging the destruction and deprivation of the balance of the southern whole ecosystem caused by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Faulkner showed his concern for ecology with the ancient and eternal theme of "the course of Heaven". Ecological harmony and unity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ymbiotic tenor.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志強;《我彌留之際》的一個評注[J];外國文學評論;1999年02期
2 詹樹魁;論《我彌留之際》的敘述手法[J];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02期
3 張曉毓;;文本間的指涉與互文性的文本——?思{《我彌留之際》的互文性策略[J];名作欣賞;2007年02期
4 夏君;;淺析《我彌留之際》中的俄狄浦斯情結[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5 李曼;;福克納的神話——《我彌留之際》的互文性策略[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6 張曦;誰在彌留?——威廉·?思{《我彌留之際》的主題分析[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劉國枝;荒野文學序列中的《我彌留之際》[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8 米莉;;活在不同的世界——《我彌留之際》與《活著》的“存在”主題比較[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10年10期
9 孫萬軍;《我彌留之際》的戲仿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10 緱廣飛;;試圖在一個句子里寫盡全部歷史——《我彌留之際》創(chuàng)作主旨解讀[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雪逸;;論《我彌留之際》中的復調特征[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楊適;;中國之“鑒”與希臘人的“愛智慧”—中西人類精神自覺形態(tài)比較[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陳弘毅;;儒家與民主是否相融:從1958年的“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談起(英文)[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法治文明的承繼與融合”法律分論壇論文或提要集[C];2004年
4 李瑾;;長存價值再發(fā)現(xiàn):21世紀學習的文化寶庫(英文)[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型:“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教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Samuel James Ruiz;;Being Prepared for the Future: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Scouting[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型:“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青年的責任與行動”學生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The Conversion of a Radical—Dorothy Day and The Catholic Social Thought[A];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北京論壇(2004)論文選集[C];2004年
7 Tan Chung;;Where from the“secret of expression”of Chinese civilization?——Historical operation of“chindia”in mining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China[A];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北京論壇(2006)論文選集[C];2006年
8 ;The Inheritance of the Bashu Culture——Humanity-Oriented Urban Development[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型:“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青年的責任與行動”學生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9 韓喜雙;郭海鳳;;Culture to Disaster Recognition:a Good Approach to Improve Disaster-defending Capability[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城市與區(qū)域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10 ;傳統(tǒng)價值與民主化:以中國為研究案例(英文)[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元文明與國際關系”國際關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湯奇云;她給了我們無法拒絕的希望[N];中國文化報;2011年
2 邱華棟;我喜歡的十部小說[N];中國文化報;2003年
3 加拿大約克大學 徐學清;細說世界文壇“抄襲”三大案[N];中華讀書報;2011年
4 邱華棟;擠出南方土地的膿[N];中華讀書報;2002年
5 戴紀堯;威廉·福克納,,或者痛苦[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雷達;苦熬的悲劇[N];光明日報;2002年
7 記者 馮威;堅守經(jīng)典初衷不改[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8 藍洱海;翻譯文學不能承受劣譯之害[N];中國文化報;2005年
9 實習生 田辛;他為讀者帶來另一片文學天空[N];文學報;2000年
10 楊鷗;心系?思{的李文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欒述蓉;族裔與生態(tài):路易斯·厄德里克“北達科他四部曲”中部落身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陳靜;壓制、懲罰、異化:狄更斯主要作品中的空間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3 鄧琳娜;生命的體驗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楊永春;當代澳大利亞土著文學中的身份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5 甲魯海;尤金·奧尼爾欲望悲劇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6 王晶;奧古斯特·威爾遜戲劇中黑人創(chuàng)傷的文化建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7 胡小冬;從暴力到寬容:歐茨的超越觀[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張秀梅;抗拒現(xiàn)代:生態(tài)后現(xiàn)代視域下的華茲華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9 肖沁浪;莫里森小說的敘事手法與作品自由主題的展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10 傅筱娜;超驗主義與二元論: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的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陀子榮;《我彌留之際》中的生態(tài)失衡解讀[D];廣西大學;2013年
2 常娥;《我彌留之際》的倫理解讀[D];湖北大學;2012年
3 殷彬;《我彌留之際》中的象征主義[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謝歡;論《我彌留之際》的敘事藝術[D];中南大學;2012年
5 高飛;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完美融合[D];安徽大學;2011年
6 周丹強玉;達爾·本德倫悲劇之因:淺析小說《我彌留之際》[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健X;福克納《我彌留之際》中女性形象探析[D];蘭州大學;2011年
8 霍金;社會面具下的雙重生活[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9 夏君;弗洛伊德主義對《我彌留之際》之影響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洪斌;?思{兩部小說中的母子關系——《喧嘩與騷動》與《我彌留之際》的心理分析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6196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1619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