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變文處所介詞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敦煌變文處所介詞研究
【摘要】:敦煌變文是盛行于晚唐五代時期寺院和民間的一種俗講文學(xué),匯集了當(dāng)時大量的俗語詞和口語詞,在漢語史研究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敦煌變文為研究對象,內(nèi)容包括:(1)對變文中的處所介詞進行窮盡式的調(diào)查和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2)對變文中的介詞短語及其句法位置作分析研究;(3)在此基礎(chǔ)上,與同時期的《祖堂集》進行比較。希望通過以上研究來考察敦煌變文中處所介詞的具體使用情況和特點,為近代漢語語法研究史略盡綿薄之力。全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從“處所介詞研究概況”、“敦煌變文研究概況”、“選題意義”、“研究目標及方法”、“介詞的界定”、“語料說明”六個角度展開論述。這部分主要介紹處所介詞的基本情況、敦煌變文及其相關(guān)研究;說明本選題意義、研究目標及方法;簡單論述介詞的界定以及語料的選擇。第二部分主要對敦煌變文中的37個處所介詞作了詳細分類,并對每個處所介詞的使用情況展開論述,對實際語料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此基礎(chǔ)上概括了敦煌變文處所介詞的特點。第三部分主要討論了敦煌變文中的處所介詞短語及其句法功能。根據(jù)處所介詞所引導(dǎo)的處所詞成分構(gòu)成的多樣性,我們將處所介詞短語分為五個類別,并對其句法功能做了詳細說明。第四部分主要以敦煌變文中的處所介詞為基礎(chǔ),將敦煌變文與同時期的《祖堂集》作了比較,從而概括出敦煌變文處所介詞的特征。
【關(guān)鍵詞】:敦煌變文 處所介詞 近代漢語
【學(xué)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141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一、緒論11-18
- (一)處所介詞研究概況11
- (二)敦煌變文研究概況11-14
- 1.敦煌變文簡介11-12
- 2.敦煌變文研究概況12-14
- (三)介詞的界定14-16
- (四)本文的選題意義16
- (五)本文的研究目標及方法16-17
- 1.研究目標16-17
- 2.研究方法17
- (六)語料說明17-18
- 二、敦煌變文處所介詞分類研究18-40
- (一)始發(fā)處18-21
- 1.從18
- 2.于18-19
- 3.向19
- 4.自19
- 5.取19-20
- 6.就20
- 7.在20
- 8.從于20-21
- (二)方向21-24
- 1.向(況)21
- 2.往21-22
- 3.望22
- 4.把22
- 5.詣22
- 6.當(dāng)22-23
- 7.至23
- 8.于23
- 9.即23
- 10.對23
- 11.朝23
- 12.往于23-24
- 13.往向24
- 14.向于24
- (三)經(jīng)由處24-25
- 1.從24-25
- 2.經(jīng)25
- 3.于25
- (四)沿途處25-26
- 1.隨25
- 2.順25-26
- 3.沿26
- (五)臨近處26-27
- 1.臨26-27
- 2.傍27
- 3.依(倚)27
- 4.就27
- (六)所在處27-33
- 1.于28
- 2.在28-29
- 3.向29
- 4.從29-30
- 5.與30
- 6.著(著)30-31
- 7.依(倚)31
- 8.對31
- 9.當(dāng)31
- 10.就31
- 11.即31-32
- 12.由32
- 13.因32
- 14.詣32
- 15.自32
- 16.在于32-33
- 17.至于33
- (七)終到處33-37
- 1.至33-34
- 2.到34
- 3.于34
- 4.在34-35
- 5.向35
- 6.近35
- 7.詣35-36
- 8.投36
- 9.著(著)36
- 10.即36
- 11.及36
- 12.就36-37
- 13.依37
- 14.從37
- 15.與37
- (八)小結(jié)37-40
- 三、敦煌變文中的處所介詞短語研究40-52
- (一)處所介詞框架研究40-46
- (二)處所介詞短語研究46-52
- 四、敦煌變文處所介詞比較研究52-58
- (一)變文與《祖堂集》處所介詞成員的比較52-53
- (二)變文與《祖堂集》處所介詞語義功能的比較53-56
- (三)小結(jié)56-58
- 五、結(jié)論58-60
- 參考文獻60-66
- 后記66-67
- 攻讀碩士學(xué)位期間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6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明;敦煌變文的名與實[J];北京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03期
2 曾良;;敦煌變文字詞考[J];中國語文;2006年05期
3 周掌勝;;《敦煌變文校注》獻疑[J];語言科學(xué);2007年02期
4 趙家棟;付義琴;;《敦煌變文校注》識讀語詞散記[J];中國語文;2008年03期
5 夏小伯;胡麗曉;;淺談《敦煌變文》中的顏色詞[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5期
6 張小艷;;敦煌變文疑難詞語考辨三則[J];中國語文;2011年05期
7 刁汝鈞;;《敦煌變文》研究管見[J];陜西師大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79年01期
8 袁賓;;敦煌變文?绷阍齕J];社會科學(xué);1983年06期
9 袁賓;敦煌變文校勘零札補記[J];社會科學(xué);1984年04期
10 都興宙;;敦煌變文詞語札記[J];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198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方一新;;敦煌變文詞語校釋[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2 褚良才;;敦煌變文中的古代軍語匯釋[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3 都興宙;;敦煌變文楙部語音性質(zhì)簡論[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4 蔣禮鴻;;關(guān)于《敦煌變文字義通釋》[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涌泉;我和中華書局一起獲獎[N];光明日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賈娟;敦煌變文俗語詞論著解題[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11年
2 林曉恒;魏晉至唐基本方位詞語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xué);2006年
中國碩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樊福菊;敦煌變文處所介詞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xué);2015年
2 陳慧宇;敦煌變文中的佛教“果報觀念”[D];湘潭大學(xué);2008年
3 周娜;敦煌變文的修辭歧義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xué);2011年
4 宋新宇;敦煌變文中“了”的語法化考察[D];山東大學(xué);2013年
5 楊同軍;敦煌變文的語音系統(tǒng)[D];西北師范大學(xué);2003年
6 劉蕊;試論敦煌變文的文學(xué)性[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0年
7 伊昕舟;敦煌變文中的教化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5年
8 段王靜;敦煌變文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揚州大學(xué);2014年
9 翟勇;敦煌變文詞綴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06年
10 盧金;敦煌變文詞綴探析[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11年
,本文編號:5397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53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