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詞“顆”、“�!�、“枚”的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12-11 14:26
量詞作為漢藏語系特有的詞類,它本身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對母語為漢語的人來說,在選用量詞時往往不能準確地做出判斷。外國人在學習漢語時,量詞則是最容易出現(xiàn)錯誤的詞類。本文試圖通過對“顆”、“�!�、“枚”這三個量詞在各個時代發(fā)展演變的歷時考察以及現(xiàn)代漢語中語法、語義的共時比較,探究它們的根本區(qū)別以及搭配不同名詞的理據(jù),為學生辨別近義量詞提供一個有效方法。本文包括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緒論。主要介紹研究的背景,選題的意義。介紹漢語量詞的復雜性和獨特性,以及留學生學習漢語時出現(xiàn)偏誤的根源所在。指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即先從量詞本體上下功夫,也就是說先要弄清楚量詞的來源和發(fā)展演變過程,再從共時的角度結合漢語文化的特點對它們進行分析和比較。然后對目前量詞研究的現(xiàn)狀進行描述,指出存在的問題。介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歷時和共時相結合的方法。 第二部分介紹“顆”、“�!�、“枚”的歷時演變,并對其進行歷時比較。簡要介紹三個詞在各個時期的發(fā)展趨勢,“顆”和“�!苯�(jīng)歷了“名詞——發(fā)展為量詞——量詞初步發(fā)展——量詞進一步發(fā)展”的發(fā)展過程�!懊丁苯�(jīng)歷了“名詞—...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和手段
2 "顆"、"粒"、"枚"的歷時演變與比較
2.1 "顆"、"粒"、"枚"在各個時期的總體發(fā)展趨勢
2.2 "顆"的歷時演變
2.3 "粒"的歷時演變
2.4 "枚"的歷時演變
2.5 "顆"、"粒"、"枚"的歷時比較
2.5.1 作為量詞出現(xiàn)的時間不同
2.5.2 作為量詞的發(fā)展軌跡不同
2.5.3 作為量詞稱量的范圍不同
3 "顆"、"粒"、"枚"的共時比較
3.1 語義
3.1.1 語義上的相同點
3.1.2 語義上的不同點
3.2 語法特征
3.2.1 組合能力不同
3.2.2 句法功能相同
3.2.3 詞法特征相同
3.3 語義色彩
3.3.1 形象色彩不同
3.3.2 情態(tài)色彩不同
3.3.3 格調(diào)色彩不同
4 "顆"、"粒"、"枚"的對外漢語教學
4.1 "顆"、"粒"、"枚"的教學現(xiàn)狀
4.2 "顆"、"粒"、"枚"的辨析
4.3 區(qū)別量詞"顆"、"粒"、"枚"的方法和步驟
5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個人簡歷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量詞“窠”的產(chǎn)生、發(fā)展與量詞“棵”的出現(xiàn)[J]. 李計偉. 語言科學. 2009(04)
[2]“顆”與“�!边x擇差異及范疇化過程[J]. 徐景宜.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3)
[3]量詞“顆”與“�!钡恼J知語義分析[J]. 劉芳. 語文知識. 2009(02)
[4]試論詞源分析在對外漢語量詞教學中的作用[J]. 卜海艷. 語文知識. 2008(03)
[5]從漢簡看兩漢時期量詞的發(fā)展[J]. 肖從禮. 敦煌研究. 2008(04)
[6]漢語通用量詞“枚”與“個”的嬗變[J]. 張義.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2)
[7]量詞“顆、粒、枚”的認知語義特點[J]. 陳曉麗.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8(01)
[8]淺析留學生學習漢語量詞產(chǎn)生偏誤的原因[J]. 郭曉沛.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1)
[9]論漢語量詞的形象性及在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 帕提古麗·斯拉木,熱比婭·吐爾遜.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7(05)
[10]談“顆”說“�!盵J]. 閻偉.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1)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一名多量現(xiàn)象研究[D]. 樊中元.湖南師范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名量詞習得研究[D]. 王敏媛.北京語言大學 2007
[2]現(xiàn)代漢語量詞研究與對外漢語量詞教學[D]. 李月炯.四川大學 2007
[3]元代量詞研究[D]. 鄧幫云.四川大學 2005
[4]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量詞研究[D]. 林霞.華中科技大學 2004
[5]唐五代量詞研究[D]. 游黎.四川大學 2002
[6]元代量詞研究[D]. 彭文芳.廣西師范大學 2001
[7]漢語量詞的語法、語義、語用特征——兼談對外漢語量詞教學[D]. 王景萍.福建師范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718945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和手段
2 "顆"、"粒"、"枚"的歷時演變與比較
2.1 "顆"、"粒"、"枚"在各個時期的總體發(fā)展趨勢
2.2 "顆"的歷時演變
2.3 "粒"的歷時演變
2.4 "枚"的歷時演變
2.5 "顆"、"粒"、"枚"的歷時比較
2.5.1 作為量詞出現(xiàn)的時間不同
2.5.2 作為量詞的發(fā)展軌跡不同
2.5.3 作為量詞稱量的范圍不同
3 "顆"、"粒"、"枚"的共時比較
3.1 語義
3.1.1 語義上的相同點
3.1.2 語義上的不同點
3.2 語法特征
3.2.1 組合能力不同
3.2.2 句法功能相同
3.2.3 詞法特征相同
3.3 語義色彩
3.3.1 形象色彩不同
3.3.2 情態(tài)色彩不同
3.3.3 格調(diào)色彩不同
4 "顆"、"粒"、"枚"的對外漢語教學
4.1 "顆"、"粒"、"枚"的教學現(xiàn)狀
4.2 "顆"、"粒"、"枚"的辨析
4.3 區(qū)別量詞"顆"、"粒"、"枚"的方法和步驟
5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個人簡歷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量詞“窠”的產(chǎn)生、發(fā)展與量詞“棵”的出現(xiàn)[J]. 李計偉. 語言科學. 2009(04)
[2]“顆”與“�!边x擇差異及范疇化過程[J]. 徐景宜.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3)
[3]量詞“顆”與“�!钡恼J知語義分析[J]. 劉芳. 語文知識. 2009(02)
[4]試論詞源分析在對外漢語量詞教學中的作用[J]. 卜海艷. 語文知識. 2008(03)
[5]從漢簡看兩漢時期量詞的發(fā)展[J]. 肖從禮. 敦煌研究. 2008(04)
[6]漢語通用量詞“枚”與“個”的嬗變[J]. 張義.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2)
[7]量詞“顆、粒、枚”的認知語義特點[J]. 陳曉麗.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8(01)
[8]淺析留學生學習漢語量詞產(chǎn)生偏誤的原因[J]. 郭曉沛.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1)
[9]論漢語量詞的形象性及在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 帕提古麗·斯拉木,熱比婭·吐爾遜.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7(05)
[10]談“顆”說“�!盵J]. 閻偉.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1)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一名多量現(xiàn)象研究[D]. 樊中元.湖南師范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名量詞習得研究[D]. 王敏媛.北京語言大學 2007
[2]現(xiàn)代漢語量詞研究與對外漢語量詞教學[D]. 李月炯.四川大學 2007
[3]元代量詞研究[D]. 鄧幫云.四川大學 2005
[4]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量詞研究[D]. 林霞.華中科技大學 2004
[5]唐五代量詞研究[D]. 游黎.四川大學 2002
[6]元代量詞研究[D]. 彭文芳.廣西師范大學 2001
[7]漢語量詞的語法、語義、語用特征——兼談對外漢語量詞教學[D]. 王景萍.福建師范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7189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371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