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韻”與“Aura”:謝赫與本雅明的藝術觀比較
發(fā)布時間:2021-01-08 18:51
謝赫與本雅明立足中西方不同文學淵源,分別提出"氣韻"與"Aura"的詩學范疇。兩種詩學范疇在藝術的感悟方式上有一定可通約之處,但謝赫與本雅明的藝術理念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謝赫的文藝觀肇始于中國古人追求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氣化美學、聯結作品之氣韻與作者之氣的關聯性思維,以及心覺的體悟方式。以氣連合天與人的自然觀必然形成中國古人聯系性思維范式,顯現在藝術品鑒上就是從作者的氣韻把握作品的精神意涵,而"氣韻"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需要以心直尋、妙悟和熟參,由此決定了心覺的領悟方法。本雅明的文藝思想則源于神學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崇尚猶太教的信仰決定了"Aura"消逝的救贖維度,宗教信仰與共產主義理想決定了"Aura"消逝所拯救的對象——大眾,機械復制技術與大眾文化的庸常性決定了視覺散心的審美接受方式。
【文章來源】:廣西社會科學. 2020,(05)CSSCI
【文章頁數】:6 頁
【文章目錄】:
一、自然觀與神學觀
二、作者向與讀者向
三、心覺與視覺
四、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本雅明提出的aura(氣韻)媒介觀看對象與主體關系的演化[J]. 周海寧. 新聞傳播. 2018(21)
[2]中西繪畫美學命題:“氣韻論”與“模仿說”[J]. 魏紅珊. 中華文化論壇. 2018(10)
[3]從“兩面神”思維到救贖史觀——試論本雅明歷史唯物主義的神學根基[J]. 高山奎. 現代哲學. 2018(01)
[4]“Aura”和氣韻——試論本雅明的美學觀念與中國藝術之靈之會通[J]. 李莎. 文學評論. 2017(02)
[5]論中國古代美學元范疇“氣”[J]. 楊星映. 中國文學批評. 2017(01)
[6]“靈韻”的消逝:本雅明對現代藝術嬗變的診斷[J]. 郭廣.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2016(02)
[7]“稗官”新詮[J]. 王齊洲,伍光輝.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013(03)
[8]本雅明“光暈”概念考釋[J]. 方維規(guī). 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 2008(09)
本文編號:2965115
【文章來源】:廣西社會科學. 2020,(05)CSSCI
【文章頁數】:6 頁
【文章目錄】:
一、自然觀與神學觀
二、作者向與讀者向
三、心覺與視覺
四、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本雅明提出的aura(氣韻)媒介觀看對象與主體關系的演化[J]. 周海寧. 新聞傳播. 2018(21)
[2]中西繪畫美學命題:“氣韻論”與“模仿說”[J]. 魏紅珊. 中華文化論壇. 2018(10)
[3]從“兩面神”思維到救贖史觀——試論本雅明歷史唯物主義的神學根基[J]. 高山奎. 現代哲學. 2018(01)
[4]“Aura”和氣韻——試論本雅明的美學觀念與中國藝術之靈之會通[J]. 李莎. 文學評論. 2017(02)
[5]論中國古代美學元范疇“氣”[J]. 楊星映. 中國文學批評. 2017(01)
[6]“靈韻”的消逝:本雅明對現代藝術嬗變的診斷[J]. 郭廣.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2016(02)
[7]“稗官”新詮[J]. 王齊洲,伍光輝.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013(03)
[8]本雅明“光暈”概念考釋[J]. 方維規(guī). 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 2008(09)
本文編號:29651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65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