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評貝林的構成要件理論
[論文摘要]貝林的構成要件理論主要可以從構成要件的概念、特征和功能三個方面進行考察。構成要件是與法的價值判斷相分離的、純記述性、純形式的、價值中立的,不含主觀、規(guī)范的和客觀處罰條件,也與違法性沒有關系。構成要件具有客觀性、記述性和規(guī)定性特征。構成要件具有犯罪分類、規(guī)范解釋、行為排除和指導功能。
[論文關鍵詞]構成要件 概念 特征 功能
提及德國著名刑法學家貝林,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將構成要件理論與其相聯(lián)系起來,對于貝林而言,構成要件理論無疑是作為一種標志性的學術標簽。貝林的構成要件理論,可以說是直接地為刑法學的發(fā)展奠下長遠基礎。可以說,刑法學之所以能夠發(fā)展到今日的精致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得益于貝林的構成要件理論為刑法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確定的基點。在這個基點之上,刑法學不僅向著眾多的新領域邁進,而且也在不斷在朝向精細化的方向發(fā)展。
對貝林的構成要件理論的討論,可以從構成要件的概念、特征和功能三個方面進行把握,從這三個方面作為切入點進行理解,對于整體把握貝林的構成要件理論具有重大的幫助作用。
一、構成要件概念
構成要件是新康德主義刑法思想的起點,是價值哲學和實證刑法學的結合部。構成要件以實證法為根據,在所有違法有責行為中,立法者通過評價而挑選出一些行為方式,所有被挑選的行為方式均具有可罰性。社會上的行為方式有無數種,而且行為類型也有無數種,如果不帶有任何的價值評價而對行為類型進行歸納總結顯然是沒有實在意義的。只有在一定的主導價值觀的指導下,把某些“典型生活形象”歸納為可罰行為方式,這就是犯罪類型的“構成要件”。構成要件是從一般生活事實中抽象出來的。由此,貝林將構成要件界定為刑法所規(guī)定的犯罪類型的輪廓或者犯罪類型的指導形象。在貝林之前,人們只是將犯罪定義為“以刑罰威懾的違法的、有責的行為”,構成要件符合行隱含在“以刑罰威懾”的措辭中。貝林認為這一措辭不明確,人們無從得知以刑罰威懾的行為是什么性質,而構成要件則提供了這種可能性。在此之前,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要素,如行為、結果、對象、因果關系等,因為沒有住所而四處游蕩,構成要件則為它們提供了體系上的位置。在貝林看來,構成要件是與法的價值判斷相分離的、純記述性、純形式的、價值中立的,不含主觀、規(guī)范的和客觀處罰條件,也與違法性沒有關系。在判斷某一行為是否具備構成要件該當性時,就是一種純粹形式的、客觀的判斷,不能摻雜有違法性和有責性的判斷。行為的違法性判斷和有責性判斷只能在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判斷成立之后才能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三階層犯罪論體系中的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就如同三道門禁,構成要件該當性是第一道門禁,在這道門禁中,只對行為進行形式的判斷,只要其在客觀上符合構成要件,那么才能進入下一道門禁進行判斷。只有三道門禁都通過了,行為人的行為才能夠成立犯罪。貝林形式化的構成要件理論拒絕進行實質的判斷,客觀上保障了罪刑法定主義的實現,進而保障人權。應該說,這是貝林的構成要件理論之所以能夠成為刑法學理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的主要原因。作為公法性質的刑法在本質上是一種限制國家刑罰權濫用之法,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和自由的保障是現代市民社會和法治國家的基本理念,所以罪刑法定主義成為刑法的核心和靈魂,而對罪刑法定主義的保障則成為刑法理論必須為之不斷奮斗的核心目標。貝林的構成要件理論把犯罪事實的客觀構成抽象在一個形式化的范疇里,由此防止判斷中的主觀臆測和先入為主所帶來的入罪風險,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刑法的確定性和謙抑性。
在構成要件的概念界定中,貝林著重對犯罪類型、事實構成與構成要件進行區(qū)別,認為這兩者與構成要件具有明顯的不同。首先,構成要件與犯罪類型有著的明顯不同。起初,貝林也不區(qū)分犯罪類型與構成要件兩者,把兩者等同起來。但是其后來發(fā)現,犯罪類型中的“類型性”是犯罪的一個概念性要素,而“構成要件符合性”則為內在于類型性的一般犯罪要素,結合違法、有責等方構成類型性。所以,貝林在晚年時明確地將構成要件和犯罪類型兩者區(qū)別開來,認為構成要件不是犯罪類型的組成部分,而只是犯罪類型的觀念指導形象,只是一種規(guī)定性的、幫助理解的東西。犯罪類型是犯罪的概念性要素,說明犯罪類型在該當構成要件的同時,還滿足違法性和有責性要件。犯罪類型是客觀上違法性和主觀上有責性的統(tǒng)一,而構成要件只是一個抽象的法律概念,并不具有主觀方面的因素。這就為貝林在其后明確地反對構成要件中存在主觀要素和規(guī)范的要素奠定了理論基調。
其次,貝林還明確地區(qū)分構成要件和事實構成。在貝林看來,構成要件是一種抽象性的觀念指導形象,是一種理論上的模型,不具有實然性質。事實構成是一種事實的存在,具備客觀性。在論證兩者區(qū)分的必要性時,貝林采用了反證法。認為“如果構成要件和事實構成相混淆,則一般的犯罪構成要件就為犯罪概念要素的整體,名義上包含了違法性和有責性,如此一來,構成要件實質上就變成了刑法分則即具體的犯罪類型。”事實構成中包含客觀和主觀兩種要素,構成要件是對犯罪類型中的事實構成的一種提煉,并在提煉過程中去掉主觀、規(guī)范要素,因為這些要素總是捉摸不定難以對其進行形式的判斷。如果這兩者相混合,不僅把客觀的事實混同于法律上的抽象概念,而且還將違法性、有責性傾注到構成要件中,使得構成要件等同于犯罪類型,由此一來,構成要件的指導功能和形式化功能實際上已經無法發(fā)揮。此外,由于事實構成是一種事實的存在,這種存在具備普遍性,構成要件與事實構成的混同必然導致在日常生活中的事實都可以說是“構成要件”,只不過是不具備違法性和有責性的構成要件,也即“附帶著一個赦免之條件的‘構成要件’”,那么構成要件將無處不在,構成要件的限定意義也蕩然無存。
構成要件和事實構成不加區(qū)分將導致構成要件和違法性的關系不明確,也是貝林主張將兩者作明確區(qū)分的理由之一。刑法對于構成要件的措辭表述中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恰當表述構成要件的情形,如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另一種是超乎構成要件的表述,如“非法拘禁罪的構成要件”,由于包含了“非法”一詞而似乎使得構成要件本身具有違法性。構成要件和事實構成相混淆,使得構成要件實質上作為包含違法性、有責性的犯罪類型,成為一個主觀客觀要素均具備的整體結構。顯然這是與三階層犯罪論體系相背離的。所以,只有把構成要件與事實構成想區(qū)別,構成要件只是一個犯罪類型的輪廓或者觀念指導形象,,是從犯罪類型中抽象出來的,不帶有主觀的、規(guī)范的要素,才能妥善處理像“非法拘禁罪”此類的該當性判斷問題。在非法拘禁的情形中,該當性判斷仍然是對其行為在客觀上是否屬于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進行識別,而至于非法還是合法,則留待其后的違法性判斷進行解決。
二、構成要件的特征
在貝林的構成要件理論中,構成要件不帶有主觀的、規(guī)范的要素,所以構成要件本身是一個形式化的東西,不具有實質的內容?傮w而言,貝林的構成要件特征可以歸納為規(guī)定性、客觀性和記述性。而且,在貝林的理論中,構成要件的客觀性、記述性和規(guī)定性相輔相成、并行不悖。
。ㄒ唬┮(guī)定性
貝林認為,這是構成要件的首要特征。構成要件不是主觀臆想的,而是一種由法律所規(guī)定下來的內容。構成要件的規(guī)定性特征是刑法中罪行法定原則的必然要求,既然構成要件作為犯罪的指導形象,那么其內容和范圍就不能沒有限制,而應該嚴格限制在刑法的容許范圍內。如果構成要件缺乏記述性特征,也將失去確定性而讓人捉摸不定,顯然這是與刑法的本質要求相違背的。構成要件作為法律規(guī)定的內容,才具有規(guī)定性,才可以作為法官裁判的標準和一般人行為的鑒戒。而由于構成要件要素是法律規(guī)定下來的,這些要素就不是一般的事物,而獲得了規(guī)范的含義。因為任何法律概念都不是一個完全無色的,構成要件中即使沒有主觀的、規(guī)范的要素存在,但是形式化的構成要件本身也是具有法律的規(guī)范性的。
。ǘ┛陀^性
貝林認為,構成要件是犯罪的指導形象,因此只能是行為,而行為是客觀外在性存在的,因此構成要件具有客觀性。同時貝林認為,構成要件如果存在主觀要素,則會“誤入方法論的歧途”——如果心理因素也變成了認定行為的依據,實行行為的客觀特征不復存在,而且責任內容得到擴張。那么構成要件將因為心理等主觀因素變得飄忽不定,難以把握。在構成要件中摻入主觀因素或者心理因素,破壞了構成要件的明確性,而構成要件一旦失去明確性,刑法的罪刑法定保障機能就無法發(fā)揮。貝林并不否認主觀要素是犯罪類型要素,因為犯罪類型包含著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但它并不是從犯罪類型中提煉出來的指導形象要素。所以,含有主觀要素的構成要件是根本不能夠充當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的共同指導形象。因此堅定地認為構成要件是純客觀性的。
。ㄈ┯浭鲂
構成要件只是記述性地規(guī)定犯罪的客觀方面,是一種單純的記述,不帶有價值評價。記述性特征是對客觀性特征的必然回應,如果構成要件包含有主觀要素,那么構成要件的記述性特征就面臨著存在合理與否的挑戰(zhàn)。所謂記述,顧名思義就是把犯罪的客觀方面用刑法的語言將其反映出來,而且不帶有任何的價值判斷色彩。基本上記述性特征就說明了構成要件僅僅是一種法律的規(guī)定,并且是一種形式化的規(guī)定,尚未完成對行為的法律評價。至于行為的違法性和有責性評價,是在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判斷之后才予以進行。貝林認為構成要件要素有:行為、行為所處的時間、結果等無需評價的要素。至此,構成要件的形式化特征更為凸顯和鞏固。構成要件要素與違法性要素是存在區(qū)別的,前者只是記述構成要件的內容,沒有評價性,但是后者卻帶有評價性。構成要件這種特征使得階層的犯罪論體系得以構建,并且由此而來的先形式判斷后實質判斷方法,也契合了刑法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在論述記述性特征時,貝林指出“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要素的提法并不正確”,因為規(guī)范要素只是表明了行為的某種合法關系,那些看似需要評價的要素,如他人財物,猥褻等,只是對行為進行的一種類型化特征化處理,并不涉及行為的違法性。只要這種合法性有助于界定相關行為,也就不影響其“記述性”。最后,貝林在論述記述性特征時發(fā)現成文法的局限性,為了更加了解法律規(guī)定構成要件的意義,除了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外,還要揭示法律的隱含意義、對法律用語進行解釋。
三、構成要件的功能
為了貫徹罪刑法定原則,最大限度發(fā)揮刑法的保障機能,貝林自始至終堅持了構成要件的形式特征,在此基礎上構建起形式的犯罪論體系并進行了改造,在構成要件中容納主觀要素和規(guī)范要素的存在?傮w上,經過改造后的構成要件理論,仍然是以貝林的構成要件理論為依托。而貝林的理論之所以發(fā)揮如此大的積極效用,主要歸因于構成要件所發(fā)揮的分類功能、解釋功能、指導功能和排除功能。
(一)分類功能
構成要件首先具有分類功能,構成要件是犯罪的指導形象,所以,只要刑法中對構成要件的確定,首先就把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與其他行為相區(qū)別開來。每一個獨立的犯罪均有不同的犯罪類型,而構成要件又是犯罪類型的指導形象,是判斷犯罪類型的首要要素。構成要件中對行為、結果、身份和因果關系等要素的描述,把行為從一個紛繁的體系中找到了自己確定的位置,而這個位置是相對固定的。構成要件的分類功能由此產生。分類功能有著重大意義,在對行為進行識別和判斷時,僅僅需要看其符合哪個罪的構成要件,構成要件就如同一個個犯罪的格子,只要需要判斷的對象行為能夠放進這個格子里,就說明其符合了該罪的構成要件。
(二)解釋功能
這是構成要件的另一個功能,刑法學之所以能夠發(fā)展到今日如此的精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個功能的發(fā)揮。對于構成要件的解釋功能,貝林認為能區(qū)別那些構成要件性刑罰前提與其他犯罪要素,如責任、刑罰處罰條件等。
構成要件作為犯罪類型的指導性形象,并不是犯罪類型的標志,所以,僅僅有構成要件還不足以認定犯罪類型,還需要結合違法性和有責性才可有效認定。但是違法性、有責性的判斷基礎是構成要件的該當性,所以構成要件的解釋是明確犯罪類型的基礎。這種解釋功能體現在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的確定是。其一,在客觀方面,可能某一結果并不專屬于某一罪的構成要件,因此需要通過對構成要件進行解釋,才能確定犯罪類型。其二,對于主觀方面的確定同樣需要結合構成要件進行解釋才能準確獲得。故意殺人罪和故意傷害致死兩者都發(fā)生死亡結果,因此僅僅憑借一個結果要素不能認定兩者的主觀方面的區(qū)別。這時就必須對構成要件的行為和因果關系等等要素進行解釋,才能得出準確結論。
。ㄈ┲笇Чδ
貝林尤其強調構成要件的指導功能,認為如果脫離了構成要件,那就無法確認行為類型,剩下來的空洞刑法總則的規(guī)定,由于不具有確定性,損壞了罪刑法定原則的地位。首先,構成要件不僅具有指導犯罪分類的作用,同樣也是違法性和有責性的指導形象,違法性和有責性只有建立在構成要件符合性基礎上,才具有刑法意義。其次,也在教唆犯、未完成形態(tài)和共犯形態(tài)中構成要件也起著指導作用。上述情形相對于實行犯而言是修正的構成要件,是刑罰的擴張事由。即使如此,如果脫離了構成要件,上述情形都將無法做出認定。再次,在罪數的確定上,構成要件也發(fā)揮著指導作用。在罪數的區(qū)分上,有觀點主張用構成要件作為區(qū)分標準,當行為符合一個構成要件時成立一罪,符合數個構成要件時成立數罪。此種區(qū)分標準是否合理自然是另一個問題,但是無論是采用何種區(qū)分標準,都不能脫離行為該當構成要件這一點,否則罪數的討論將沒有一個確定的基點。
。ㄋ模┡懦δ
貝林認為,構成要件的存在著排除功能。對于不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首先將其排除出去,不再進行違法性和有責性的判斷。
雖然從今天的眼光重新審視,貝林的構成要件理論仍然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但這并不能抹殺這種理論構建本身的積極作用。自貝林之后,構成要件理論成為了刑法學領域的學術富礦,其構成要件理論不僅是對刑法學的理論充實,也是刑法方法論上的重大突破。
本文編號:127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