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潘玉良第二次赴法風格的轉(zhuǎn)變
發(fā)布時間:2022-02-04 21:13
本文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對潘玉良生平做個簡短的梳理。第二部分闡述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以及她的師從關(guān)系、個人性格、第二次赴法對她繪畫歷程產(chǎn)生的影響。第三部分主要深入闡述畫家繪畫風格形成、發(fā)展、演變的原因和軌跡。最后部分論述第二次赴法對畫家的重要影響,并通過與她同一時期同性女畫家的作品進行比較,來凸顯潘玉良繪畫風格的獨特性。重點從論述潘玉良第二次赴法所受的當時國外諸畫派和歷史背景下藝術(shù)思潮的沖擊入手,在她畫面上體現(xiàn)出的諸多印象派繪畫的“倒影”,并結(jié)合其生活經(jīng)歷來分析潘玉良在探索時期,促進她繪畫風格形成、流變及形成的內(nèi)在依據(jù)和外部影響。潘玉良的藝術(shù)實踐,是一段中國現(xiàn)代繪畫向西方繪畫藝術(shù)學習的歷史,是中國美術(shù)史不可或缺的美麗篇章,對潘玉良的繪畫歷程進行研究,還原潘玉良藝術(shù)的本來面目,給當代的藝術(shù)家和我自己的繪畫風格的帶來啟發(fā),具有很大歷史價值與實踐意義。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安徽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潘玉良其人
第二章 影響潘玉良繪畫風格轉(zhuǎn)變的主要因素
第一節(jié) 時代背景
第二節(jié) 人生際遇
第三節(jié) 人格品性
第四節(jié) 中西繪畫
第三章 第二次赴法風格轉(zhuǎn)變的軌跡
第一節(jié) 啟蒙時期至留法時期(1918—1928年)
第二節(jié) 學成歸國時期(1928-1937年)
第三節(jié) 第二次赴法巴黎時期(1937—1977年)
第四章 第二次赴法對潘玉良繪畫風格形成的重要影響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解讀民國時期潘玉良的藝術(shù)價值[J]. 楊新林. 蘇州工藝美術(shù)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 2009(03)
[2]淺談婦女解放運動背景下的女藝術(shù)家[J]. 楊冬. 社科縱橫. 2005(02)
[3]安徽才女蘇雪林與潘玉良[J]. 石楠. 江淮文史. 1999(01)
[4]走向自覺的女性繪畫[J]. 陶詠白. 美術(shù)觀察. 1997(03)
碩士論文
[1]潘玉良及其人體畫研究[D]. 孫妮娜.南京師范大學 2006
[2]試論述潘玉良的生平及其繪畫歷程[D]. 李京.上海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613951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安徽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潘玉良其人
第二章 影響潘玉良繪畫風格轉(zhuǎn)變的主要因素
第一節(jié) 時代背景
第二節(jié) 人生際遇
第三節(jié) 人格品性
第四節(jié) 中西繪畫
第三章 第二次赴法風格轉(zhuǎn)變的軌跡
第一節(jié) 啟蒙時期至留法時期(1918—1928年)
第二節(jié) 學成歸國時期(1928-1937年)
第三節(jié) 第二次赴法巴黎時期(1937—1977年)
第四章 第二次赴法對潘玉良繪畫風格形成的重要影響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解讀民國時期潘玉良的藝術(shù)價值[J]. 楊新林. 蘇州工藝美術(shù)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 2009(03)
[2]淺談婦女解放運動背景下的女藝術(shù)家[J]. 楊冬. 社科縱橫. 2005(02)
[3]安徽才女蘇雪林與潘玉良[J]. 石楠. 江淮文史. 1999(01)
[4]走向自覺的女性繪畫[J]. 陶詠白. 美術(shù)觀察. 1997(03)
碩士論文
[1]潘玉良及其人體畫研究[D]. 孫妮娜.南京師范大學 2006
[2]試論述潘玉良的生平及其繪畫歷程[D]. 李京.上海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6139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361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