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碩士論文 >

輸出驅動假設對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影響實證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28 08:09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口語及口語能力 
英語口語是相對于書面語而言的,口語是人類使用最頻繁的交際工具,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口頭交際的語言。人類從古至今,任何一門語言都是先有聲音后有文字,故而學習語言應先學習說話即口語,教授一門語言首先應教授學生學習口語的能力。要探究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首先必須明確口語及口語能力的概念,熟悉國內外口語教學研究的現(xiàn)狀。本研究的主題是學生的口語能力,因此在研究之前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以下兩個相關的概念:①什么是口語?②什么是口語能力?我們的教學及研究常常以口語為話題,那到底什么是口語呢?有些人說口語就是我們口頭上的語言,還有些人說口語就是我們口頭上的言語,究竟哪一個解釋更準確?這就要求我們先區(qū)分語言和言語的不同之處。作為人類社會中客觀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語言是人類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們約定的社會符號系統(tǒng)。它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外殼—語音或字形、構成材料—詞匯、結構規(guī)律—語法。人們運用語言材料和語言規(guī)則所進行的交際活動過程稱之為言語。在交流心理,進行交際的過程中,人們可以使用各種語言,在此過程中語言則承擔交際工具的作用。語言是社會生活的客觀現(xiàn)象,而言語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語言具有創(chuàng)造性、結構性、意義性、指代性和社會性與個體性等特征,它與言語的具體區(qū)別在于:語言具有全民性,抽象性、局限性、靜態(tài)性而言語具有個人性,是具體的、無限的、動態(tài)的。因此根據(jù)以上的比較分析,我們認為口語應該是口頭上的言語,而非口頭上的語言。  
.........

1.2 國內外口語能力研究綜述 
20世紀80年代,Krashen  “輸入假說”的誕生對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外語研究者基于該理論,開展了大量的二語研究。而Swain(1985)提出的“輸出假設”,對Krashen  的“輸入假設”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拜斎爰僭O”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足夠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才能產(chǎn)生習得,該理論對許多外語工作者及研究者產(chǎn)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同時導致了外語教學普遍存在“重輸入、輕輸出”,教學形式單一等的局面。Swain基于她的“浸入式”教學實驗,對“輸入假設”提出質疑,她認為語言輸出在二語習得中占有顯著地位。在她的實驗中,學生在課堂上接受到了充分的語言輸入,但卻沒有得到足夠使用語言的機會;最終學生還是無法像本土學習者一樣進行交流。因此,Swain(1985)在Krashen “輸入假設”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對可理解性輸入假設有所補充和改善的可理解性輸出假設。目前關于語言輸入存在三種較普遍的觀點:(1)行為主義者的觀點:他們認為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起決定性因素的是語言環(huán)境,只要有語言環(huán)境,學習者便可以產(chǎn)出純語言。(2)先天論者的觀點:他們強調內在機制的重要性,認為語言環(huán)境不足以使人滿意地解決語言習得,輸入只是激活語言內在機制的手段,其認為語言習得的最主要原因是學習者的內部習得機制。(3)互動理論的觀點:強調學習者心智和環(huán)境的雙重作用,兩者相輔相成,一方面內在機制決定并影響語言的輸入,另一方面語言習得受益于學習者與對話者的共同努力。 Swain提出的輸出假設理論基于她的浸入式教學實驗,將第二語言作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工具是該實驗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該實驗認為語言獲得是在伴隨理解這些學科信息(內容)的過程中產(chǎn)生。該實驗結果表明:經(jīng)過幾年浸泡,盡管接受實驗的學生的語言輸入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其獲得的語言產(chǎn)出能力遠遜色于運用母語者的語言產(chǎn)出能力(母語)。造成這種實驗結果并非學生獲得語言輸入有限,而是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忽視了輸出活動,使得學生沒有足夠的機會在課堂環(huán)境中使用第二語言,也未在語言輸出活動中受到“推動”。Swain  提出的“輸出假設”理論,對我國外語教學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促進了我國外語課程的改革,對外語教學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文秋芳老師在其基礎上,結合我國外語教學現(xiàn)狀及實踐提出符合了我國教學規(guī)律的“輸出驅動假設”。相比于輸出假設它更進一步認識到了職場交際活動的主要形式且強調了輸出對語言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并建議英語專業(yè)技能必修課可采取分項教學和綜合技能結合的教學法。 
.........

第二章 理論基礎  

2.1 輸入假說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由“習得-學得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jiān)控假說、情感過濾假說、輸入假說”這五條有關第二語言的假說構成,該理論是美國著名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期創(chuàng)立,其中的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是該理論的核心部分。其二,學習者應集中注意力理解語言的意義而非形式,兩者缺一不可。因此,輸入假說可以理解為學習者在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上,接觸較高于現(xiàn)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輸入,即在現(xiàn)有水平上增加一點點難度,學習者正是通過這一點點難度才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而這種可理解性輸入只需學習者的理解輸入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它就會自動出現(xiàn),并非人為刻意提高。我們可以用公式簡化這個概念,即假若你的現(xiàn)有水平為“i”,那么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就是“i+1”,輸入假說的關鍵就是對“i+1”的認識與理解?死暾J為,理解輸入語言的編碼信息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 ,而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輸入則只是一種噪音。按照這種假說,說話的流利程度是自然達到的 ,而不是通過后天直接教會的。在輸入假說中還引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沉默期”(Silent period)。克拉申認為無論成人或兒童都存在相當長的沉默期,其存在于他們掌握說話能力之前,直到他們聽懂的量達到一定程度且有足夠的自信時,才可能說話。
...........

2.2 輸出假說 
基于 Krashen 的輸入假說,,加拿大二語習得研究者 Swain(法語教學)在其教學效果評估中發(fā)現(xiàn),盡管學生長期浸泡在真實的二語環(huán)境中且獲得大量可理解的二語輸入,這些學生在聽力與閱讀理解等語言輸入性活動中與法語本族語學生的表現(xiàn)相差甚微,而他們在語言輸出項目如口語及寫作等方面與法語本族語學生相差甚遠,這表明學生在獲得大量豐富的可理解輸入后并沒有產(chǎn)出準確的語言輸出;谠搶嶒灲Y果,Swain 提出,二語學習者想準確而流利地使用語言,單純靠可理解輸入遠遠不夠,她認為語言習得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理解性輸出,因此Swain 于 1985 年提出了可理解性輸出假設,該假設認為理解性輸出有三個重要功能:①注意/促發(fā)功能:即學習者采用目的語進行的語言輸出活動可促使其意識到自身存在的語言困難或問題,也會讓學習者注意攝取目的語領域內未知的知識;②檢驗假設功能:在交際過程中輸出具有假設檢驗目的語結構和語義的功能;③元語言功能:即學習者所具有的“關于語言”的知識總和包括語言的形式、結構、及語言系統(tǒng)其他方面知識的雛形,這些知識總和均可通過反思和分析語言而得到。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2 
3.1 研究設計 ..... 22
3.1.1 研究問題 ............ 22 
3.1.2 研究對象 ............ 23 
3.1.3 研究工具 ............ 23 
3.2 研究過程 ..... 2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32 
4.1 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主要問題 ........ 32 
4.1.1 教師問卷調查結果 ..... 32 
4.1.2 教師的問題 ........ 35 
4.1.3 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 36 
4.1.4 學生的問題 ........ 38 
4.1.5 解決問題的措施及對輸出驅動假設應用于口語教學的建議 40 
4.2 輸出驅動假設對學生口語成績的影響 ........... 45 
4.2.1 學生口語測試結果對比 ...... 45 
4.2.2 輸出驅動假設對口語測試成績的影響 ......... 49 
4.3 輸出驅動假設對學生口語輸出準確度、復雜度、流利度的影響 ... 5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試圖通過對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研究和回答第一章提出的問題。在分析具體調查數(shù)據(jù)前,先對學生和教師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資料做詳細的總結歸納。 

4.1 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師問卷共發(fā)出 30 份收回 30 份,全部問卷填寫完整有效,問卷有效收回率達 100%。其中,男教師 8 人,占總人數(shù)的 26.7%,女教師 22 人,占 73.3%。參與這次調查的大專一年級男老師 1 人,女老師 9 人,共 10 人,大專二年級男老師 5 人,女老師 5 人,共 10 人,大專三年級男老師 2 人,女老師 8 人,共 10人。對于本組調查對象具體情況分析如表 4-1 所示。從總體上看,高職英語教師性別比例不太協(xié)調,這與學科特點有關。歷屆初等教育專業(yè)的女生都多于男生,外語專業(yè)的男女生比例一直比較懸殊,女生較多、男生少,因此高職英語女教師明顯多于男教師。 問卷調查的第一部分旨在調查教師的個人基本情況。本次調查參與的教師都是大專班英語教師,從下表 4-2 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該地區(qū)英語教師的學歷層次大部分是本科,占有六成;碩士占有 36.6%,說明該地區(qū)的師資力量還是較強的。從教師的教齡來看,具有 5 年以上教齡的老師達到 90%以上,大部分教師的教齡比較長,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體會,能夠代表多數(shù)老師的意見。這些教師中的半數(shù)以上畢業(yè)于師范院校,接受過良好的專業(yè)訓練;極少數(shù)教師去國外生活或學習過,可見受英語國家文化直接影響的程度較小。 

.........

結  語  

“梅花香自苦寒來,保劍鋒自磨礪出”,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條漫長而又艱辛的道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不懈的努力。高職英語教師應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從課內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語言實踐中提高英語口語能力,以提高學生應用語言的綜合能力。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里教師作為授業(yè)解惑的使者,首先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樹立終生學習的目標,不斷充電,學習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及專業(yè)知識,使自己成為一名符合時代要求、與時俱進的新時代綜合教師。其次,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堅持教學改革,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努力為學生營造貼近生活的語言環(huán)境,不斷拓展第二課堂,通過多樣化的課內外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更應為學生培訓相關的學習策略及方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在興趣和方法雙方面的引導下,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才會穩(wěn)步提高,才能真正的治愈學生的“聾啞病”。同時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需求等,以現(xiàn)實學生勤學、思學、樂學的良性學習模式。 本文基于目前高職學生英語口語的現(xiàn)狀提出研究問題,以輸出驅動假設為理論基礎,采用問卷調查和測試的方法開展實證研究,通過研究作者指出高職英語口語教學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幾點建議,同時實驗研究證明輸出驅動假設對高職學生英語口語輸出的準確度、復雜度、流利度等方面有重大影響,這都為日后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提供方向和參考。 本論文中研究的調查結果雖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樣本量有限,特別是對學生的調查數(shù)據(jù)較少。對問題的全面分析還需要進一步擴大調查范圍。另外,論文所設計的調查問卷、訪談設計、課堂觀察都只進行了一次采樣調查,還存在一些不足需進一步完善。受限于知識、精力和認識深度,有很多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在以后的實證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58289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kjzx/58289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439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