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俄外來詞語的異同
本文關鍵詞:淺析中俄外來詞語的異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說話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思想、進行溝通,說話時所使用的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一種工具。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思維工具,與人類社會文明、文化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外來詞作為詞匯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任何語言都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它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有著一定的根源與特色,它區(qū)別于詞匯系統(tǒng)中其他組成部分。兩個或多個民族相互接觸后,會自然而然的產(chǎn)生外來詞語的借用現(xiàn)象,即語言之間的相互借用、相互引進。當然,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這種借用現(xiàn)象注定是不平衡的,其原因會在本文中進行較為全面詳實的闡釋。作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甚至是相異的文化背景下的中俄兩國,其語言一漢語和俄語,都擁有著豐富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底蘊作為支撐。 關于外來詞語的研究久已有之,,但直到目前為止,關于"什么是外來詞語"學界仍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外來詞的研究角度更是千姿百態(tài),包括從文化學角度、語義學角度、修辭學角度等各個領域、視角下的研究探索。 中俄兩國很早就注重與其他民族的融合與交往,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主動或被動的與其他國家、民族發(fā)生過接觸,與不同的語言之間發(fā)生過相互碰撞。兩國在外來詞吸收借用方面既存在著共同點,也各有特色。這與兩國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政治政策、自然地理位置、民族特有心理及歷史演變規(guī)律有著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 此為本論文的理論研究背景與現(xiàn)實研究價值。
【關鍵詞】:外來詞 漢語 俄語 異同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36.5;H35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前言8-14
- 1.1 研究價值8
- 1.2 研究現(xiàn)狀:8-12
- 1.3 研究目的12
- 1.4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運用了描寫法、對比分析法等12
- 1.5 論文結構12-14
- 第2章 "外來詞"概念的界定14-20
- 2.1 漢語對外來語"的界定14-15
- 2.2 俄語對"外來詞"的界定15-17
- 2.3 外來詞的傳播途徑17-20
- 2.3.1 通過宗教傳播的手段17-18
- 2.3.2 通過侵略戰(zhàn)爭或社會改革18
- 2.3.3 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18-20
- 第3章 漢俄外來詞的譯借方式比較20-27
- 3.1 漢語外來詞的譯借方式20-23
- 3.2 俄語外來詞的譯借方式23-27
- 第4章 漢俄外來語特征比較27-44
- 4.1 漢語外來詞的特征27-32
- 4.1.1 意譯詞所占比例較大27-28
- 4.1.2 外來詞引進數(shù)量逐年遞增,領域逐年擴展28-29
- 4.1.3 字母類形外來詞大量涌現(xiàn)29-30
- 4.1.4 吸收外來詞的方式靈活,但具有漢化意識30-31
- 4.1.5 漢語外來詞詞性比較單一31
- 4.1.6 漢語外來詞類化作用加強31-32
- 4.2 俄語外來詞語的特點32-44
- 4.2.1 音譯詞所占比例較大32-34
- 4.2.2 俄語外來詞吸收總數(shù)大、領域寬34-37
- 4.2.3 構詞形態(tài)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37-38
- 4.2.4 俄羅斯人天性熱情,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異族文化38-42
- 4.2.5 俄語外來詞詞性豐富42-44
- 第5章 漢俄外來詞語數(shù)量懸殊原因44-52
- 5.1 歷史發(fā)展因素44-47
- 5.2 地理環(huán)境因素47-48
- 5.3 語言屬性因素48-49
- 5.4 文化類型因素49
- 5.5 心理因素49-52
- 結語52-54
- 致謝54-55
- 注釋55-57
- 參考書目57-59
- 參考期刊、論文59-6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麗輝;漢語外來詞與漢民族的文化心理[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2 牛玉琴;;試析英語外來詞對漢語的影響[J];內(nèi)江科技;2008年09期
3 任永輝;;漢語外來詞的修辭藝術[J];閱讀與寫作;2010年07期
4 王恩圩;;《漢語外來詞詞典》管窺——評該詞典中源于俄語的漢語外來詞[J];辭書研究;1987年02期
5 劉丹青;;文化語言學的新收獲——讀史有為《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J];語文研究;1992年01期
6 萬迪梅;從文化的角度看漢語外來詞的翻譯[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6期
7 潤;《漢語外來詞詞典》加緊編寫[J];辭書研究;1980年02期
8 朱慶之;漢語外來詞二例[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年01期
9 吳傳飛;論漢語外來詞分類的層級性[J];語文建設;1999年04期
10 尹建新;;巧奪天工 妙筆生花(續(xù))——漢語外來詞的修辭藝術[J];語文知識;199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沂華;;淺論漢語外來詞的類型、發(fā)展及規(guī)范[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韓淑紅;吳遠慶;;《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一、五版的外來詞語源對比考察[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李艷;施春宏;;外來詞語義的漢語化機制及相關問題[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楊華;;對新外來詞語的使用、規(guī)范等問題的觀察與思考[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5 吳順儷;;漢語外來詞的認知分類[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呂永進;鄭承萍;;外國人名、地名翻譯中的漢字應用問題[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陳燕;;漢語外來詞詞典編纂問題初探——漢語英源外來詞個案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李樂毅;;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的統(tǒng)一問題[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9 孟偉根;;外來詞的詞義漢化和漢英詞典的翻譯[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10 韓淑紅;吳遠慶;;《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一、五版英源外來詞語對比考察[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樂毅;漢語外來詞的“分化”現(xiàn)象舉隅[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2 李樂毅;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譯名“精品”舉例[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3 程秀秀 邢艷;海歸如何看“漢語保衛(wèi)戰(zhàn)”[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4 ;伊朗總統(tǒng)下令清除外來詞匯[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5 本報記者 鄭娜 趙曉霞;規(guī)范使用語言 主流媒體責無旁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6 周振鶴 葛紅兵 郜元寶 陳光磊 胡守鈞;漢語:突出外來語的重圍[N];社會科學報;2002年
7 解放日報社 丁仁耀;新聞語言的納新與規(guī)范[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8 周吉;全球化能把中國文化怎么樣?[N];中國財經(jīng)報;2003年
9 本報記者 王連弟;“權威詞典”折射生活巨變[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10 唐建新;莫讓“邪風”刮壞教研[N];中國教育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李彥潔;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發(fā)展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2 韓淑紅;兩漢非佛典外來詞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3 崔軍民;萌芽期的現(xiàn)代法律新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4 王英姿;譯名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俞U
本文編號:3040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eyulunwen/30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