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倫理精神和中華魂的塑造
本文關鍵詞:中華武術倫理精神和中華魂的塑造
【摘要】:對于一個民族的文化形成,這個民族的哲學思想肯定是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中華武術的拳理就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武術技術中的反映,這種傳統(tǒng)哲學思想也延伸到武術之內容和倫理規(guī)范的形成之中。本文以中華武術哲學及其倫理精神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哲學思辨法、史論結合法以及比較研究法等科學研究方法,從哲學、倫理學、文化學、藝術學、體育學、審美學等多學科研究視角出發(fā),對中華武術倫理精神及其幾千年來對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中華魂之塑造作用,進行學理上的深入研究與分析,并試圖對中華武術倫理精神的理論和功能定位作一個初步的建構。本文圍繞“中華武術倫理精神對中華民族精神塑造的重大意義”這一學術論點,從“中華武術倫理精神的概念及演變”、“中華武術倫理精神概論分析”、“中華武術倫理精神和中華魂的時代解讀”以及“中華武術倫理精神與當代中華魂塑造”等四個部分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分析與論述。本研究旨在對“中華武術倫理精神及其對中華民族精神塑造”這一研究領域,進行一次學術探討和“補白”,以及對中華武術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論體系作出進一步的完善和探索,這就是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各個章節(jié)中,導論部分著重分析學術界對中華武術倫理精神及其衍生文化的研究現(xiàn)狀。梳理并定義中華武術倫理精神的概念與范圍,這在學術上尚處于一個相對的空白點,也是當前學術界的一個重要課題。正是在此考慮下,本文大膽選擇了“中華武術倫理精神”作為研究的突破點,并側重研究武術倫理精神在幾千年的形成過程中,對中華民族精神(中華魂)的塑造有著怎樣的育成與反哺意義。同時在文中概述了中華武術倫理精神的總體特征和當前學界現(xiàn)狀,并簡要論述了本論文的大致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是在總結和借鑒諸前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初步確定了中華武術倫理精神的概念,并詳細考證和論述其起源、發(fā)展等一系列演變過程,從時間的縱向上分析對中華武術倫理精神產生巨大影響的諸家中華傳統(tǒng)學說,并從空間的橫向上探討了中華武術倫理精神在中華各地之差異和逐步走向融合的過程。第二章主要是從倫理學的理論上對中華武術倫理精神進行具體分析,指出中華武術倫理精神主要包含了“天人觀”、“生死觀”、“人道觀”、“綱常觀”、“勝負觀”、“義利觀”和“家國觀”等一系列概念,并為下文探討中華武術倫理精神對中華魂的塑造作用作好鋪墊與襯托。第三章主要從實踐上分析了中華武術倫理精神的“忠勇仁義信”五個方面的意義,及其對中華魂的塑造作用。除了大力頌揚傳統(tǒng)的“忠”、“信”、“仁”、“義”四德之外,本文高度肯定了“勇”德的意義和作用。同時明確指出,在當今多元文化的新時代,傳統(tǒng)武術倫理精神中的“勇德”——也就是“尚武精神”,是從古到今中華民族脊梁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塑造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魂”的核心思想,這是本論文的重大創(chuàng)新之處。第四章主要是談了中華武術倫理精神及中華魂思想,對中華民族和世界華人的凝聚與鼓舞作用。大力提倡中華武術倫理精神和忠勇精神,能夠大力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把握文化交融上的主導權,增強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華人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是利千秋、謀萬世的大智慧,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重要舉措與保證。結束語部分,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武術倫理精神的結構特征及地位作了總結分析,以冀從整體上、宏觀上闡明中華武術倫理精神對維護中國社會秩序,乃至塑造新時代中華魂的重要意義。全文希望通過上述的研究與探索,來揭示制度化的中華武術倫理和中國社會秩序之間的關系問題,由此來增進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文化結構特征和形成過程的理解,達到從文化整體觀的高度來觀照中華武術倫理精神與華夏民族人格精神,以初步完成對中華武術倫理精神的整體性研究,力求能從中華武術的哲學和倫理中提煉出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氣象,以此對中華武術文化和中華武術倫理精神的研究作出一些微薄的貢獻。
【學位授予單位】:中共中央黨校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82-0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楊春華;廖喜平;;試論道家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對崆峒武術的引領作用[J];隴東學院學報;2014年05期
2 劉瑛;何勝保;關博;;論少林武學與道家功法、禪學思想的融合[J];體育與科學;2014年04期
3 孫興祥;王少春;;論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情性特征[J];浙江體育科學;2014年04期
4 袁東;;武術的技擊之道與文化之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06期
5 雷軍蓉;鞏子天胤;;中國武術本體走向的迷失與價值變遷[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年06期
6 吳衛(wèi)軍;;太極拳理論及文化內涵在高校太極拳教學中的重要性[J];搏擊(武術科學);2014年05期
7 王仕虎;劉連發(fā);;暴力的遮蔽和征用:中國武術尚力重心搖擺的權力架構[J];體育與科學;2014年03期
8 關博;楊兆山;;武術教育的文化性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4年03期
9 戴薇;;文化審美視角下的太極拳美學思想與文化內涵[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05期
10 李源;王崗;;中國武術形象的概念內涵與價值闡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賈磊磊;武舞神話:中國武俠電影及其文化精神[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張艷芳;中國劍術與日本劍道發(fā)展史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李輝;論太極拳的“牽動四兩撥千斤”[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孫金玉;從“內外兼修”的整體觀論武術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2590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1259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