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參繳者收入效應的我國住房公積金利益補償問題探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16 14:24
本文關鍵詞:基于參繳者收入效應的我國住房公積金利益補償問題探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1991年5月我國創(chuàng)立住房公積金制度,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試點,并于1996年在全國普遍推行。隨著20多年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在推進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建立職工個人住房資金專戶積累機制、促進我國住房金融發(fā)展和廉租房建設融資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強制繳存”、“低存低貸”是我國住房公積金運行機制最主要的兩大特征,加之公積金使用受限,貸款門檻高,這樣的制度設計使得享受住房公積金低息貸款福利的往往是那些中等偏上的收入階層。而中低收入者在強制繳存下被迫履行繳存義務,承受著存款低息損失,又因公積金貸款門檻高無法享受到優(yōu)惠購房貸款的福利,這對中低收入參繳者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也不符合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為中低收入階層提供住房保障的初衷。 對住房公積金制度中中低收入參繳者利益補償問題的研究已顯的十分迫切。目前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缺乏利益補償的量化機制,相應的措施都是從定性的角度去分析的,缺乏定量、實證研究。本文首先研究新加坡、巴西、德國住房金融在未使用儲蓄(公積金)貸款參繳者(中低收入為主)“利益補償”方面的先進經驗,為本文研究提供借鑒。其次將住房公積金儲戶分為使用公積金貸款的儲戶和未使用公積金貸款的儲戶,以收入效應作為不同參繳存者從公積金制度中獲益的衡量標準,推導出使用貸款和未使用貸款儲戶從住房公積金獲得的絕對和相對收入效應,并以福建省泉州市住房公積金141個住房公積金貸款微觀數據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使用貸款和未使用貸款參繳者獲得的基于其貢獻大小收入效應不同,且以中高收入群體為主使用公積金貸款的儲戶通過低息公積金貸款不僅可以沖減存款利息損失,往往還能獲得增值收益。這樣對于同為公積金的儲戶,在使用貸款和未使用貸款儲戶之間存在權責不對等,有失公允。最后,在相對公平、權責對等的原則下,依據不同參繳者對公積金基金池的貢獻大小,按照單位貢獻收入效應無差異的原則探索合理的利益補償模型,使得未使用公積金貸款的儲戶能夠與貸款使用者一樣能夠獲得與其對住房公積金資金貢獻相適應的收益。在此基礎上,研究對未使用公積金貸款的中低收入參繳者“如何補償”問題,如何進行利息貼息,如何進行利率調整。
【關鍵詞】:住房公積金 強制儲蓄 收入效應 利益補償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F299.233.4;F832.479
【目錄】:
- 摘要2-3
- ABSTRACT3-8
- 1 導論8-14
- 1.1 選題的背景、意義8-9
- 1.2 問題的提出9
- 1.3 文獻綜述9-11
- 1.3.1 國內研究現狀9-10
- 1.3.2 國外研究綜述10-11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與方法11-12
- 1.5 主要創(chuàng)新及不足12-14
- 1.5.1 本文主要的創(chuàng)新點12-13
- 1.5.2 本文的不足13-14
- 2 我國住房公積金運行機制的主要特征14-20
- 2.1 我國住房公積金繳存制度的主要特征-強制儲蓄14-15
- 2.1.1 強制儲蓄理論14
- 2.1.2 我國住房公積金繳存制度的強制儲蓄特征14-15
- 2.2 我國住房公積金提取制度的主要特征—提取受限15
- 2.3 我國住房公積金貸款制度的主要特征—以存定貸、低存低貸15-20
- 2.3.1 以存定貸15-16
- 2.3.2 低存低貸16-20
- 3 我國公積金運行中未使用貸款參繳者的利益補償問題20-23
- 3.1 我國公積金使用制度中的存貸不匹配問題20-21
- 3.2 我國公積金運行中利益補償問題21-23
- 4 國際典型住房金融制度利益補償的經驗23-28
- 4.1 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23-24
- 4.1.1 新加坡住房公積金運作的特點23-24
- 4.1.2 新加坡住房公積金對我國公積金利益補償的啟示24
- 4.2 巴西的失業(yè)與保障公積金制度24-25
- 4.2.1 巴西失業(yè)與保障公積金制度運作的特點24-25
- 4.2.2 巴西失業(yè)與保障公積金制度對我國公積金利益補償的啟示25
- 4.3 德國的住房儲蓄制度25-28
- 4.3.1 德國住房儲蓄制度運作的特點25-27
- 4.3.2 德國住房儲蓄制度對我國公積金利益補償的啟示27-28
- 5 未使用公積金貸款參繳者利益補償的標準28-31
- 5.1 公平的內涵28-29
- 5.2 未使用公積金貸款儲戶的利益補償標準—相對公平,結果公平29-31
- 6 以收入效應為標準衡量我國公積金對不同參繳者的收益31-42
- 6.1 住房公積金對參繳者的收入效應31
- 6.2 住房公積金對不同參繳者的收入效應31-32
- 6.3 住房公積金對不同參繳者的收入效應的衡量32-42
- 6.3.1 假設條件32-33
- 6.3.2 未使用貸款參繳者絕對收入效應的一般推導過程33-40
- 6.3.3 使用貸款參繳者絕對收入效應的一般推導過程40-42
- 7 住房公積金參繳者收入效應的實證分析—以泉州市為例42-48
- 7.1 相同繳存年限下使用和未使用貸款儲戶絕對收入效應的比較42-44
- 7.2 相同繳存年限下使用和未使用貸款儲戶相對收入效應的比較44-45
- 7.3 不同繳存期限下未使用貸款儲戶之間相對收入效應的比較45-48
- 8 基于參繳者收入效應完善我國住房公積金利益補償機制48-55
- 8.1 基于參繳者收入效應的利益補償模型48-50
- 8.1.1 利益補償標準——無差異的單位貢獻收入效應48
- 8.1.2 住房公積金利益補償模型的構建48-50
- 8.2 基于參繳者收入效應的利益補償機制50-52
- 8.2.1 退休時一次性支付一定額度的利息補貼50-51
- 8.2.2 提高未使用公積金貸款的儲戶的利率51
- 8.2.3 提供一定比例(m)繳存額度獎勵51-52
- 8.3 推動我國住房公積金改革,緩解不同儲戶之間“馬太效應”52-55
- 8.3.1 逐步推進住房公積金的自愿繳存改革52-53
- 8.3.2 放寬住房住房公積金提取條件,進行多元化福利改革53
- 8.3.3 完善公積金配貸機制,給予未使用貸款參繳者更多使用貸款的機會53-55
- 附錄55-61
- 參考文獻61-64
- 后記64-6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勇輝,修澤睿;我國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對收入分配影響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5年05期
2 于洪東;劉文杰;;當前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建議[J];中國房地產;2008年03期
3 劉麗巍;;我國住房公積金管理體制及運營模式改革探討[J];中國房地產;2011年14期
4 張達梅;;論住房公積金制度中利益失衡現象的調控[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5 鄭江濤;;我國住房公積金中的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年10期
6 鄺能玲;房地產金融中強制儲蓄的國際比較[J];江漢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7 程世剛,張彥;住房金融的國際比較及借鑒[J];經濟師;2003年01期
8 周威;葉劍平;;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法律與經濟分析——寫在變法之前[J];經濟體制改革;2009年01期
9 肖作平;尹林輝;;我國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34個大中城市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10年S1期
10 徐峰;胡昊;叢誠;;住房消費中住房公積金的貢獻度——以典型城市為例的實證研究[J];建筑經濟;2007年04期
本文關鍵詞:基于參繳者收入效應的我國住房公積金利益補償問題探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11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byz/37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