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市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的實證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09 12:06
本文關鍵詞:日本股市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的實證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金融學發(fā)起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馬科維茨(Markowitz)投資組合選擇理論,自此往后,出現(xiàn)了很多不同的重要理論,里面有米勒一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Miller)的公司財務理論,夏普(Sharpe)等發(fā)明的資本資產定價以及有效市場理論,布萊克,斯科爾斯,莫頓(Black-Scholes-Merton)發(fā)明的期權定價模型,還有羅斯(Ross)的套利定價理論等。這些理論都以理性的經濟人作為假設,并使用一般均衡分析以及無套利分析創(chuàng)造了一套經典的金融學理論。但是隨著金融學發(fā)展的日漸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了很多和經典金融學理論并不一致的實證現(xiàn)象,稱為市場異象。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是人們關注的比較多的異象。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假設人的完全理性和投資者對證券收益分布的概率有一致看法。很多研究者認為人并不都是理性的,投資者對于所有信息不會無所不知,也不能根據(jù)全部信息進行精確地計算。對于自己和其他人的效應函數(shù)以及概率分布投資者也幾乎不知道。所以投資者很大程度會受到自己情緒影響,也會受到其他像社會文化以及媒體的影響。從而產生很多判斷誤差,比如保守主義和過度自信等。而且每個投資者因為具有不同的閱歷,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加上性格抑或記憶的影響,所以每個人對于同樣信息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對于這樣的情況,行為金融學開始興起。本文從市場異象的發(fā)現(xiàn)給傳統(tǒng)金融學理論帶來沖擊為出發(fā)點,說明傳統(tǒng)理論的一些不完美之處,介紹了目前在證券市場上已經被發(fā)現(xiàn)的一些市場異象,重點以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為例,它們的存在說明股票價格的表達是有趨勢從而有跡可循,為了解釋市場異象,行為金融學近年得到快速發(fā)展,它對于有效市場假說的前提進行了放寬,并結合心理學等知識從人的角度進行投資研究,當然并沒有完全對傳統(tǒng)金融理論做出否定,一定程度上也是站在以前的理論上發(fā)展而來的,是互補的。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模型對于代表性的市場異象——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做出了解釋,BSV模型,DHS模型和HS模型都以不同的基礎構建了合理模型來為證券價格的變化尋求合理解釋。本文在對比了中日兩國股票市場的不同特點后,以日本股票市場的數(shù)據(jù)為例,進行實證分析檢驗。對日本股市的研究也有助于了解認識當前其證券市場價格運動形式,對于我國證券市場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動量效應 反轉效應 行為金融學 日本股票市場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F831.51
【目錄】: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緒論12-17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意義13
- 1.3 文獻綜述13-16
- 1.4 研究內容及結構安排16-17
- 第二章 有效市場理論及其挑戰(zhàn)17-22
- 2.1 有效市場理論17-18
- 2.2 股票市場異象的出現(xiàn)18-20
- 2.2.1 動量效應18
- 2.2.2 反轉效應18
- 2.2.3 規(guī)模效應18-19
- 2.2.4 市盈率效應19
- 2.2.5 日歷效應19
- 2.2.6 賬面市值比效應19-20
- 2.3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局限性20-22
- 第三章 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的解釋22-40
- 3.1 基于理性框架下對于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的解釋22-24
- 3.1.1 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22-23
- 3.1.2 Moskowitz行業(yè)動量四因素模型23
- 3.1.3 單因素模型23-24
- 3.2 行為金融學簡介24-30
- 3.2.1 投資者心理過程分析24-25
- 3.2.2 認知25-26
- 3.2.3 情緒26-28
- 3.2.4 期望理論28-30
- 3.3 基于非理性框架下的解釋行為模型30-40
- 3.3.1 BSV模型31-34
- 3.3.2 DHS模型34-37
- 3.3.3 HS模型37-40
- 第四章 中日股票市場的比較40-44
- 4.1 日本股普票市場概況40
- 4.2 中日兩國股票市場規(guī)模比較40-41
- 4.3 中日兩國股票市場流動性比較41
- 4.4 中日兩國股票發(fā)行審核比較41-42
- 4.5 中日兩國發(fā)行定價方式比較42-44
- 第五章 日本股票市場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實證研究44-51
- 5.1 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44-46
- 5.1.1 形成期和持有期的劃分及處理44-45
- 5.1.2 統(tǒng)計檢驗45-46
- 5.2 實證結果及其分析46-49
- 5.2.1 短期的實證結果46-48
- 5.2.2 長期的實證結果48-49
- 5.3 基于三類模型的解釋49-51
- 第六章 總結51-53
- 6.1 結論51-52
- 6.2 本文的不足之處52-53
- 參考文獻53-57
- 致謝57-58
- 附件5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譚小芬;林雨菲;;中國A股市場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實證研究及其理論解釋[J];金融評論;2012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郭麟霈;我國股市動量效應與反轉效應的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日本股市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的實證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24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byz/35244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