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間市場中信用事件風險傳染分析——基于銀行主體信用評級變化的風險傳染建模研究
本文關鍵詞: 信用評級變化 風險強度模型 稀疏相關性 出處:《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銀行間市場由于銀行主體之間通過信用借貸,形成了一種復雜的信用關系網(wǎng)。當銀行間市場受到宏觀經(jīng)濟或突發(fā)性事件影響時,銀行主體的信用評級可能會產(chǎn)生移動,即單個銀行的信用評級可能升高或降低,甚至信用破產(chǎn),進而引發(fā)信用風險在銀行間市場的擴散和傳染。因此,有必要對基于銀行主體信用評級變動所產(chǎn)生的風險傳染的路徑和強度進行深入研究。本文構建了用于分析銀行間市場中信用評級變化的帶自激過程的強度模型,并根據(jù)稀疏相關性理論,給出了具有評級變化相關性的兩個銀行的聯(lián)合信用安全概率。
[Abstract]:The interbank market forms a complex network of credit relations because of credit lending between banks. When the interbank market is affected by macroeconomic or unexpected events. The credit rating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bank may move, that is, the credit rating of a single bank may rise or decrease, or even the credit goes bankrupt, thus causing the spread and contagion of the credit risk in the interbank market.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path and intensity of risk contagion based on the change of bank credit rating.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trength model with self-excited process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credit rating in interbank market. Based on the sparse correlation theory, the joint credit security probability of two banks with rating change correlation is given.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河南科技學院數(shù)學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基于復雜動力網(wǎng)絡的突發(fā)事件信息同步傳播行為及其模型”(71171051) 河南省高校重點科研項目(18A110017)成果之一
【分類號】:F832.5
【正文快照】: 一、引言銀行間市場是由同業(yè)拆借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票據(jù)市場等構成。銀行間市場有著貨幣供應、調節(jié)貨幣流通、調節(jié)銀行之間的貨幣余缺以及金融機構貨幣保值增值等作用。因此,銀行間市場的穩(wěn)定運行對整個金融市場,甚至整個國民經(jīng)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都起著“基石”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勝民;謝曉聞;方意;;中國在全球股市風險傳染網(wǎng)絡中的角色研究——基于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時期的樣本分析[J];財經(jīng)論叢;2013年05期
2 陳庭強;何建敏;;基于復雜網(wǎng)絡的信用風險傳染模型研究[J];軟科學;2014年02期
3 賀根慶;;金融市場風險傳染的原因及影響因素研究[J];征信;2014年07期
4 陳春蓉;;中國房地產(chǎn)行業(yè)與金融行業(yè)的風險傳染實證分析[J];商品與質量;2011年S7期
5 尹群耀;陳庭強;何建敏;吳亞麗;;基于濾子理論的信用風險傳染模型[J];系統(tǒng)工程;2012年12期
6 張英奎;馬茜;姚水洪;;基于復雜網(wǎng)絡的銀行系統(tǒng)風險傳染與防范[J];統(tǒng)計與決策;2013年10期
7 鄧晶;張加發(fā);李紅剛;;基于信貸網(wǎng)絡的經(jīng)濟波動和風險傳染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4期
8 王倩;T.Hartmannwendels;;信用違約風險傳染建模[J];金融研究;2008年10期
9 胡金焱;馮金余;;次債危機對我國股市的跨國風險傳染——美國、日本、中國香港與滬深A、B股的證據(jù)[J];東岳論叢;2010年02期
10 陳建新;羅偉其;龐素琳;;銀行風險傳染的集合種群模型——基于元胞自動機的動態(tài)模擬[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世坤;余其煌;;信用風險的量化和計算[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金融學博士 程實;風險傳染引發(fā)美國經(jīng)濟惡性循環(huán)之憂[N];證券時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楊洋;“非法集資”頻發(fā) 銀行嚴防風險傳染[N];金融時報;2014年
3 鮑仁;銀監(jiān)會:嚴控外部風險傳染[N];期貨日報;2012年
4 朱文彬;銀監(jiān)會重兵布控銀行業(yè)外部風險傳染[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13年
5 本報記者 史進峰;信用違約、表外、外部風險傳染 銀監(jiān)會鎖定三大監(jiān)管重點[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3年
6 本報記者 鐘輝 實習記者 陳琳;48.65萬億“表外”逼近“表內” 監(jiān)管警示風險傳染[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3年
7 本報記者 蘇仁先;信用危機能不能關進魔瓶[N];中國商報;2000年
8 查明;我國銀行業(yè)信用質量明顯提高[N];中國證券報;2007年
9 上海財經(jīng)大學教授、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榮恩;論信用評級的本質屬性[N];金融時報;2013年
10 本報記者 高國華;信用債風險顯著升高[N];金融時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隋新;基于多重信貸網(wǎng)絡的銀企間風險傳染與控制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2 李永奎;基于復雜網(wǎng)絡的關聯(lián)信用風險傳染延遲效應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3 萬陽松;銀行間市場風險傳染機制與免疫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4 李松恭;商業(yè)銀行保證組合信用風險傳染與緩釋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5 敖慧;信用擔保風險評價與控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6 王彭;證券市場第三產(chǎn)業(yè)板塊行業(yè)間信用風險傳染研究[D];湖南大學;2014年
7 楊揚;企業(yè)集團信用風險傳染與演化機理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8 靳飛;中國股票市場的風險傳染和投資轉移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9 蔣f;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年
10 劉家鵬;信用組合風險的蒙特卡羅模擬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學帥;資產(chǎn)價格聯(lián)動性及風險傳染機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2 張巖;我國離岸外匯市場與境內外匯市場收益率波動間的風險傳染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3 林麗;信用違約風險在地區(qū)之間傳染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年
4 羅恂;主權信用評級下調沖擊行業(yè)的短期聚集效應與長期擴散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5 潘小玉;基于同業(yè)拆借的我國銀行間市場系統(tǒng)風險傳染研究[D];廣西大學;2016年
6 劉陽;基于復雜網(wǎng)絡理論的銀行間拆借市場風險傳染與分擔研究[D];湖南大學;2016年
7 張曉;我國商業(yè)銀行系統(tǒng)性風險傳染的測度研究[D];湖南大學;2015年
8 李子欣;基于矩陣法的我國銀行間同業(yè)市場風險傳染效應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大學;2016年
9 韓巍;銀行間動態(tài)借貸模型及風險傳染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6年
10 于潔晶;基于債務違約和減價出售視角的銀行間風險傳染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4886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1488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