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后香港公共住房政策審視及實施成效——基于社會可持續(xù)性的視角
本文關鍵詞: 公共住房政策 社會可持續(xù)性 香港 將軍澳 出處:《國際城市規(guī)劃》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香港在解決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方面是一個成功的典范。但回歸20年來,香港公共住房的供給除了受復雜多變的宏觀經(jīng)濟環(huán)境和泛政治化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還受社會階層固化、政策覆蓋面有限、政府部門間協(xié)調(diào)不暢等深層次因素的顯著影響,供求脫節(jié)的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解決。對將軍澳新市鎮(zhèn)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香港已建成的公屋住區(qū)具有較高水平的社會可持續(xù)性,顯示出香港公共住房政策的實施成效顯著。這對中國內(nèi)地及亞洲其他城市在公共住房政策制定和實施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鑒。筆者建議國內(nèi)保障性住房政策需要循序漸進地推進,數(shù)量與質(zhì)量并重,更加重視低收入家庭的實際需求。
[Abstract]:Hong Kong is a successful example in solving the housing problem of low-income groups. However, since the return of 20 years, the supply of public housing in Hong Kong has been affected not only by the complex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but also by the politicize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problem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cannot be solved in a short time. A survey of Tseung Kwan O New Town has found that the problem has bee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uch deep-rooted factors as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social class, limited policy coverage and poor co-ordination amo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public housing estates built in Hong Kong have a high level of social sustain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housing policy in Hong Kong is very effective, which is useful for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housing policy in mainland China and other cities in Asia.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domestic affordable housing policy should be adopted. Advance progressively. Pay equal attention to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needs of low-income families.
【作者單位】: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guī)劃系;香港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guī)劃及設計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guī)劃系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系;香港理工大學建筑與房地產(chǎn)系;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17M61052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17lgy3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671153、41271183) 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課題項目(2017KA02)共同資助
【分類號】:F299.23
【正文快照】: 引言在房價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保障性住房是全球各地政府解決居住這一基本民生問題的重要手段[1]。從1953年香港政府開始推行公共住房建設計劃算起,香港公共住房建設已有64年的歷程,業(yè)已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制度,是公認的成功典范。截止到2016年3月底,香港有118.8萬戶市民(約占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施金亮;吳靜文;;各國公共住房開發(fā)政策及啟示[J];上海房地;2006年08期
2 龍淼淼;;我國公共住房政策研究分析[J];城市開發(fā);2007年06期
3 龍淼森;;我國公共住房政策研究[J];發(fā)展;2007年05期
4 王行;陸惠民;;公共住房問題的探討[J];江蘇建筑;2007年02期
5 曾望軍;;論發(fā)達國家公共住房管理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吳建華;;論我國公共住房的模式選擇與對策建議[J];當代經(jīng)濟;2008年11期
7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課題組;馬建珍;;南京市公共住房制度建設的調(diào)查與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01期
8 武可;;我國公共住房政策歷史及現(xiàn)狀[J];商業(yè)經(jīng)濟;2010年05期
9 黃修民;;韓國公共住房供應模式探析和啟示[J];蘭州學刊;2010年01期
10 吳偉;林磊;;從“希望六”計劃解讀美國公共住房政策[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閆妍;朱曉武;;英美公共住房制度對我國的啟示[A];第四屆(2009)中國管理學年會——城市與區(qū)域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2 曹琴;;新加坡和香港公共住房制度成功的啟示[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趙光瑞;;日本高速增長時期的公共住房政策對中國的啟示[A];激辯“新住房策論”[C];2011年
4 黃砂;王思齊;;新加坡公共住房市場發(fā)展及綜合治理策略研究[A];城鄉(xiāng)治理與規(guī)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2——居住區(qū)規(guī)劃)[C];2014年
5 戚常慶;吳慮;;“芝加哥公共住房改革計劃”評估及對我國的啟示[A];城鄉(xiāng)治理與規(guī)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2——居住區(qū)規(guī)劃)[C];2014年
6 孫斌棟;劉學良;;美國混居政策對我國和諧城市建設的啟示[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徐珂;國外公共住房保障體系和制度建設[N];學習時報;2011年
2 國家行政學院 馬秀蓮;伯克利要賣掉公共住房[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12年
3 沈香;社會公共住房不可忽視[N];財經(jīng)時報;2005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尹中立;公共住房保障呼喚住宅法[N];廣州日報;2007年
5 趙鴻濤;公共住房,誰來買單?[N];經(jīng)濟觀察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韓清華 肖建斌;成都出臺公共住房保障制度[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謝光飛;政、企、學界人大代表談公共住房建設[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7年
8 記者 徐培英;應盡快完善公共住房保障體系[N];經(jīng)濟參考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謝寶康;宗慶后:建立公共住房制度[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10年
10 記者 董超文 通訊員 虞海霞;未來5年將加大公共住房供應[N];深圳商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莉;美國公共住房政策的演變[D];廈門大學;2008年
2 田一淋;基于PIPP模式的公共住房保障體系研究[D];同濟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候小偉;美國公共住房的困境與轉(zhuǎn)型[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劉雅瑋;公共住房發(fā)展與空間布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殷萍;中國公共住房的“內(nèi)循環(huán)”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歡;我國公共住房政策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黎均亮;城市公共住房政策分析及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6 曾祥鳳;中國公共住房制度運作機制[D];四川大學;2007年
7 宿麗霞;我國中小城市公共住房政策分析及對策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8 田鑫;武漢市公共住房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9 張箭;我國公共住房政策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10 崔江濤;世紀之交的美國公共住房政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4842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148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