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為閾值模型的登機區(qū)滯留旅客管理研究
【學位單位】:中國民航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F562.8
【部分圖文】:
第一章 緒論 景和意義空公司在 2017 全年運輸總周轉量達到 1083.1 億噸公里,第一次達到完成旅客運輸量 5.52 億人次[1]。目前我國民航運輸體現出明顯的區(qū)域班集中于華北、中南和華東,這三個區(qū)域具有經濟發(fā)展程度高、人口為國內民航運輸最為繁忙的區(qū)域。由于基礎設施不足、信息系統(tǒng)較落素影響,我國航空運輸管理運營逐漸出現矛盾,其中倍受關注的就是來,航班延誤成為普遍現象,在旅游旺季、春運、雷雨季節(jié)等特殊時重。根據資料整理近年我國計劃班次與航班正常率如圖 1-1,2010 年 萬,呈持續(xù)平穩(wěn)上升趨勢,和持續(xù)上升的航班班次相異,航班正常7.15%之間。由圖 1-1 可知我國航空公司的航班正常率呈持續(xù)低迷狀態(tài)善。
圖 3-3 航班延誤下基于情緒的群體事件形成機理在情緒的個體內化階段,由于心理失衡產生情緒波動,在助燃劑作用下負面情緒逐漸積累,此階段屬于個體內部的情緒積累,和情緒易感性相關,情緒感染通過“模擬-反饋”實現,從上文的因子分析可知服務對于旅客情緒影響最大,因為服務是旅客最直接最快捷的接觸點,并且旅客對服務的需求也表現為旅客的利益訴求,當利益受到威脅或訴求不能滿足時產生負面情緒。當今處于輿論自由的時代,通過輿論可以傳播正能量,也會傳播歪曲事實的信息,由于信息不對稱與旅客缺少對民航的基本認知,錯誤的信息導致偏見,激化旅客與服務提供者的對立。工作人員的介入,可能起到“降溫”的作用,但也可能“加熱”。旅客通過接收、內化與加工信息,獲得個體的自我認同,加劇了情緒的異常化[57]。個體情緒影響行為變化,如原來的安靜等待,在各因素影響下,變?yōu)轭l繁到登機口詢問航班信息,或跟隨其他旅客一起行動。從閾值的角度理解,當個體超過行為閾值,將選擇加入群體行為。在情緒的群體傳遞階段,通過情緒感染,精神緊張、驚慌失措、焦慮憤怒等負面情
旅客行為特征分析登機區(qū)旅客的行為特征,通過實地勘察、拍攝影像,為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得出滯留旅客行為的三大特征,包括為。 4-1,旅客在登機區(qū)內有明顯的跟從他人行為。例如,準備或臨近登機時間,如果有一名旅客在登機口排隊,一起排隊,緊接著幾乎所有旅客都會去排隊。從眾行為滯留旅客限制在局限的登機區(qū)內,往往此時的從眾行為時間后,通常會有旅客走向登機口的工作柜臺詢問情況行為,紛紛聚集在柜臺。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根強;孟勇;劉人境;;基于心理閾值模型的網絡輿情傳播機制仿真研究[J];情報科學;2016年10期
2 卓四清;馮永洲;王博;;新媒體時代環(huán)境群體性事件的演化機制及治理研究——以“昆明PX事件”為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04期
3 劉曉亮;翟航;;航班延誤沖突事件:規(guī)律與治理——基于57起案例的實證分析[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01期
4 李敬強;趙寧;;國營航班延誤下旅客群體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機理與風險控制策略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3期
5 任新惠;蘇欣;;大面積延誤下登機口處旅客快速登機問題研究[J];計算機仿真;2015年06期
6 孫一凡;蘭月新;張鵬;蘇國強;;基于社會燃燒理論的網絡謠言風險對策研究[J];現代情報;2015年05期
7 羅雄;邵荃;張海蛟;朱燕;張金石;;航班延誤引發(fā)的旅客群體性事件仿真研究[J];航空計算技術;2014年06期
8 李振鵬;唐錫晉;;集體行動的閾值模型[J];系統(tǒng)科學與數學;2014年05期
9 任剛;丁晨滋;陸麗麗;于晨;姚夢佳;;基于元胞自動機的結伴過街行人流建模與仿真[J];交通運輸系統(tǒng)工程與信息;2014年02期
10 劉箴;金煒;黃鵬;柴艷杰;;人群擁擠事件中的一種情緒感染仿真模型研究[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13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傅志堅;考慮人員運動特征的通道行人流與房間人群疏散模擬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2 周磊;群體性突發(fā)事件中群體行為演化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3 張奇勇;情緒感染的發(fā)生機制及其調節(jié)模型[D];上海師范大學;2014年
4 劉小平;航班延誤情境下旅客群體性突發(fā)事件致因機理及預警機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5 向良云;非常規(guī)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演化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6 岳昊;基于元胞自動機的行人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7 史建港;大型活動行人交通特性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張雯婕;基于社會燃燒理論的群體性事件演化機理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2 劉勤兵;“社會燃燒理論”框架下的環(huán)境群體性事件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3 李杰;班級核心人物憤怒情緒感染相似性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4 黃德劍;基于行人流特征的行人交通機理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5 趙斌;社會燃燒理論框架下的航班延誤引發(fā)群體性事件應對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6 楊磊;航班延誤引發(fā)旅客群體性事件處置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7 張國斌;綜合客運樞紐站前廣場行人交通行為及微觀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8 常寧寧;基于多智能體的群體性事件仿真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8228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tysjj/282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