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仿生及其對兒童教育的啟示
本文關鍵詞:教育仿生及其對兒童教育的啟示 出處:《教學與管理》2012年3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兒童發(fā)展 兒童教育 教育問題 仿生學 成長發(fā)展 天性 自然生命 啟示 思想方法 教育人類學
【摘要】:正近來,關于"鷹爸"的話題再次引起人們對兒童教育的關注,人們各抒己見,對于"鷹爸"的做法褒貶不一。反對者認為"鷹爸"的做法太過殘忍,對年幼兒童缺乏愛心;贊同者認為適當鍛煉孩子無可厚非,動物界的生存訓練法則可以應用到人類兒童的身上。反思當今的兒童教育,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無視兒童的天
[Abstract]:Recently, the issue of "Eagle Dad" has once again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children's education. People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disagree with "Eagle Dad". Opponents think that "Eagle Dad" is too cruel. Lack of love for young children; Proponents believe that proper exercise of children is not to blame, and that animal survival training rules can be applied to human children. Reflecting on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toda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gnoring children's days
【作者單位】: 江蘇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
【分類號】:G612
【正文快照】: 近來,關于“鷹爸”的話題再次引起人們對兒童教育的關注,人們各抒己見,對于“鷹爸”的做法褒貶不一。反對者認為“鷹爸”的做法太過殘忍,對年幼兒童缺乏愛心;贊同者認為適當鍛煉孩子無可厚非,動物界的生存訓練法則可以應用到人類兒童的身上。反思當今的兒童教育,確實存在一些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胡碧霞;;教育仿生思想探源[J];江蘇教育;2009年17期
2 吳舉宏;;生命教育“為何”、“何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32期
3 馮建軍;;回歸“真實的人”:未來中國教育發(fā)展的哲學解讀[J];人民教育;2010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區(qū)學校教育重建中的問題及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2 劉志;;悲劇性作品對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3 戚曉磊;;伯寧罕圖畫書中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真實距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2期
4 張亞麗;;博爾諾夫空間觀對學齡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啟示[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5 張啟樹,陳修梅;博爾諾夫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6 馮建軍;生命發(fā)展的非連續(xù)性及其教育——兼論博爾諾夫的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7 楊帆;;教師的反思性語言形態(tài)[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01期
8 邵燕楠;教育的人類學視角[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9 任建東;道德重建的主體之維[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10 劉懿;;缺失與構建:博爾諾夫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對圖書館公眾危機教育的啟示[J];圖書與情報;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佳;;中小學STS教育的反思——基于《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的解析[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王鑒;;教育人種志研究的理論與方法[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岳天明;;試論我國教育人類學的學科定位與學科精神[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龍秀雄;中國共產黨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余余;人的虛擬生存與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梅;另一種現(xiàn)代性訴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丁可;藝舟雙輯:理性與直覺[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5 蔣開君;范梅南現(xiàn)象學教育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田應仟;中等職業(yè)教育與民族社區(qū)共生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王許人;新塘鄉(xiāng)土家族儀典文化與教育法實施的關系分析[D];西南大學;2009年
8 王洪席;過程課程觀的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王天平;追尋完整的人[D];西南大學;2011年
10 王忠厚;從混沌走向協(xié)同:課堂教學系統(tǒng)自組織境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沙小妹;政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和實踐[D];蘇州大學;2010年
2 田亞婕;新課程理念下中學班主任專業(yè)素質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杰;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海丹;漢語課文化內容及文化要素導入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鋒;在中學化學課程中實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6 李明菊;論教師的教學自主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晶;師生主體間性視閾下的中學德育課教學過程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徐文妹;終身道德學習理念及其教育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娟;幼兒藝術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余慶;現(xiàn)象學教育學視域中的教學語言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推動動漫文化發(fā)展 提高兒童教育質量——2010中國動漫文化與兒童教育高峰論壇綜述[J];幼兒教育;2010年Z6期
2 胡慶民;;20學齡前兒童教育[J];父母必讀;1986年02期
3 虞永平;;用整體的思維建構托班課程[J];學前教育;2008年Z1期
4 羅莫;任培曉;;0~3歲兒童:偉大的小小研究者——世界學前教育組織“0~3歲兒童優(yōu)質教育”項目簡介[J];幼兒教育(教師版);2007年03期
5 李道佳;; 蒙臺梭利教育思想淺說[J];幼兒教育;2002年05期
6 郭亨貞;;蒙臺梭利方法中的環(huán)境要素分析——以及對我國兒童教育的啟示[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5年05期
7 于忠海;;兒童教育觀的演變:從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J];幼兒教育;2009年15期
8 游達;;論“緩慢發(fā)展”取向的兒童教育[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年01期
9 丁海東;李春芳;;《顏氏家訓》中的早期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0 丁海東;;觀照兒童精神:兒童教育的根本職責[J];中國教師;2009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榮才;;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兒童早期教育——反思我國的兒童早期教育[A];湖北省兒童全面發(fā)展研究會第三屆第二次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2 熊焰;;試評福祿倍爾和蒙臺梭利的幼兒園“作業(yè)”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宋薦戈;;共產兒童團和蘇區(qū)兒童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1)——中國革命根據(jù)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吳瑯高;;蒙臺梭利教育法與蒙臺梭利運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杜玉開;張靜;張建端;樊利春;;社區(qū)0~3歲兒童教育現(xiàn)狀[A];湖北省兒童全面發(fā)展研究會第三屆第二次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6 王光玲;;淺談我園利用自然資源(沙子)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7 王光玲;;淺談我園利用自然資源(沙子)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山東卷)[C];2010年
8 王瑤;;生命哲學視野下對兒童死亡教育的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9 王萍;;運用蒙臺梭利教育促進幼兒學習能力的發(fā)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南卷)[C];2010年
10 楊君;;淺談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價值[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云南卷)[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友文;兒童入學準備差異值得關注[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姜澎;教師職責是追隨兒童行為[N];文匯報;2007年
3 鄭焱 馬薇;領先一步不等于領跑一生[N];新華日報;2004年
4 許群民;感悟兒童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5年
5 祁海芹 齊梅;教育,請呵護兒童的天性[N];光明日報;2005年
6 記者 周潤健;如何選擇幼兒園[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7 記者 陳茹冰;早教人才開發(fā)有望出“標尺”[N];北京人才市場報;2010年
8 齊美云;抓好節(jié)日期間的兒童教育[N];山西日報;2004年
9 李青;法國重視學齡前兒童教育[N];中國社會報;2006年
10 張弓;臺灣吉的堡兒童教育搶灘大陸[N];中華工商時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路晨;學前自然主義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2 徐韻;純真并快樂著[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生蘭;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4 王喜海;論回歸童年的兒童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楊日飛;教育與兒童的自然發(fā)展[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曉芬;農村混讀班早期教育現(xiàn)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孫蕾;家庭環(huán)境對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邱學青;邊緣兒童游戲治療的生態(tài)學取向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毛曙陽;兒童游戲與兒童文化[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張宇;美國聯(lián)邦政府干預學前教育的歷史演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修鋒;論TalkBank工程對于中國學前兒童發(fā)展和教育研究的應用價值[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呂逸;中國古代兒童游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張曉玲;教育視野下的兒童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陳昌鐸;陶行知“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5 宋睿;家、園、社區(qū)合作共育的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田春;成長取向的兒童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周曉飛;論兒童道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8 呼慶偉;古代蒙學讀本對現(xiàn)代少年兒童啟蒙教育的借鑒價值[D];安徽大學;2007年
9 楊潔;關于幼兒園生活化課程實施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李林慧;3-6歲兒童在合作裝扮游戲中的元交際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3735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yejy/1373520.html